原文:
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是谁)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
注释:
天官:指天文治之学。
唐都:汉代著名天文学家,武帝时曾参与制订太初历。
杨何:汉代《易》学名家,元光元年(前134年)以治《易》征,官至中大夫。
道论:道家学说。指黄老之学。
黄子:治黄老之学的著名学者,史失其名。子:古代对人的敬称。
愍[mǐn]:哀怜。达:通晓。
师悖:囿于师说,而相乖背。
要指:主要的意旨。指:指“旨”,意思。
译文:
太史公从师唐都学习天文之学,从师杨何学习《易经》,从师黄子学习道家理论。太史公在建元至元封年间做官,他忧虑学者不能通晓各学派的要义而所学悖谬,于是论述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的要旨说:
原文: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注释:
直:仅,只是。
所从言之异路:指阐发学说的角度或着眼点不同。
译文:
《周易·系辞》说:“天下人为了达到同一个目标,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思路,采取不同的办法。”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都是致力于治理天下的学派,只是所遵从的学说有异,有的明白,有的不明白罢了。
原文: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注释:
大祥:指过于繁琐。祥,《汉书》作“详”。
众忌讳:禁忌众多。指阴阳家过于讲究吉凶灾祥。
译文:
我曾私下研究过阴阳家的学说,发现它注重吉凶祸福的预兆且禁忌避讳很多,使人受到束缚并多有所畏惧,但阴阳家关于一年四季运行顺序的学说是不可丢弃的。
原文: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注释:
博而寡要:体系广博庞杂而重点不够突出。
译文:
儒家学问广博,但殊少要领,花费了气力,功效却有限,因此儒家的主张难以完全遵从,然而儒家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这些学说则是不可改变的。
原文: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注释:
强本节用:指注重发展农业,节约财用。强本,使本业(农业)得以加强。
译文:
墨家俭省而难以依遵,因此该派的主张不能全部遵循;但他们注重发展农业及节约财用的主张,则是不可废弃的。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却刻薄寡思;但他们明确君臣上下的名分等级,则不可更改的。
原文: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注释:
俭:拘束。这句是说名家在名词概念上纠缠不休,反而使人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动合无形:一切举措都不着痕迹,谓顺应自然。
译文:
名家使人受拘束,反而使人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但它辩证名与实的关系,则是不能不认真察考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形的规律,使万物丰足。
原文: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译文:
道家学说是依据阴阳家四时变化运行的顺序,吸收儒、墨两家之长,撮取名、法两家之精要,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树立良好风俗,应用于人事,无不适宜,意旨简约扼要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攻效多。
原文: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
注释:
去健羡:屏除刚强和贪欲。《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又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即是“去健羡”的意思。
绌聪明:指放弃聪明和智慧,《老子》云:“绝胜弃智,民利百倍。”
译文:
儒家则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君主是天下人的表率,君主倡导,臣下应和,君主先行,臣下随从。这样一来,君主劳累而臣下安逸。对于大道的要旨,是舍弃刚强与贪欲,去掉聪明智慧,将这些放置一边而用智术治理天下。
原文: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译文:
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身体和精神扰乱不宁,却想要与天地长久,则是从未听说过的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