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9日,挚友长逝的消息真真切切地传来了,宋庆龄虽然早就意料到,却依旧失去了控制,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10日下午,在秘书和隋永清、隋永洁姐妹的陪同和搀扶下,宋庆龄来到了北京医院,向周恩来的遗体告别。
结束后,宋庆龄回到家,情绪还没有缓解,就听到“高层”通过秘书传达给她的批评,大意是:“让她去和周恩来告别,为什么还要自己带人去?”
宋庆龄心情本来就很差,听到这一番指责后立刻按捺不住了,在卧室里激动地说:“我这么大年纪,就不该有个人扶扶我吗?再说,总理也是看着她们两个(指隋氏姐妹)长大的,怎么就不能去告别?”
宋庆龄资料(宋庆个人资料简介)
宋庆龄一生当中都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所有事情都尽力做到完美,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尽管有人怀着各种目的去造她的谣,但对她的个人行为却无法说三道四。这次受到批评,对宋庆龄来说也算是“破天荒”的。
再加上批评还是由秘书传达的,这是对她刻意的不尊重,导致宋庆龄十分想要去争论一番。但一想到国家如今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还少了一个好帮手,便止住了。最后沉浸在悲痛中的宋庆龄,只是在私人空间里,跟身边的人发泄了几句。
1月15日,宋庆龄抱病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周恩来的追悼会,但很快就又有一些不好的声音传到了宋庆龄的耳朵里,说他是周总理一边的人等等。
她终于忍无可忍,气坏了,在卧室里大发雷霆:“真是岂有此理!什么是周总理一边的人?我和周总理是一辈子的朋友,相互扶持几十年,周总理更是为国家操碎了心,我决不允许他们这样说周总理。我不干了!我辞职!这么大年纪,我也该休息了吧?我回上海养老!”
马上宋庆龄便吩咐秘书杜述周,说自己26日要回上海。杜述周立刻向上级报告,并与空军司令部联系专机。最后定在了1月27日起飞。1月27日是宋庆龄的83岁生日。就在这一天上午10点30分,她乘着专机,带着满心的愤懑离开了北京。
在这之后的5个多月时间里,宋庆龄一直都把自己关在上海的家里,整理资料和物品,有时候想起往事时也会唏嘘长叹。同时她也已经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准备了。
对新中国的建设,宋庆龄发挥着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周恩来十分敬重宋庆龄,称她为“国之瑰宝”。从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到新中国的和平建设时期,宋庆龄也都把周恩来当作最知心的同志和朋友。在这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建设的生涯当中,他们之间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周恩来与宋庆龄的革命友谊始建于20年代的中期。1924年9月初,周恩来从欧洲回国到达广州,不久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1月就担任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并且搞得有声有色。周恩来就是在这一时期结识宋庆龄的。
宋庆龄于1913年担任孙中山的秘书,次年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并且在10月份和孙中山在东京结为伴侣,从此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6月16日,孙中山在关谷广州和共产党人合作创办了著名的黄埔军校,并亲自担任了该校的总理。因此周恩来在回国,并在黄埔军校担任职务之后,结识了宋庆龄,并逐渐建立下了深厚友谊。
此后,周恩来曾特邀宋庆龄来学校讲演,对师生们进行革命教育,并鼓舞了大家的士气。宋庆龄的讲演给周恩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年轻能干的周恩来当时也给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印象很好。后来,宋庆龄回忆起两人初次见面对他的印象,她说:“他当时很年轻,但已经俨然是一位革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多才多艺、久经锻炼的领导人了。”
1926年12月,蒋介石宣布国民政府成立,此时中国革命尽管处于低潮时期,但宋庆龄依然真诚地与共产党合作战斗。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在南昌发动起义,并且在当天他出席了联席会议。最终会议选出了周恩来宋庆龄等25人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宋庆龄当时虽在上海,但她“公开宣传支持南昌起义”。周恩来和宋庆龄的这种精诚合作,从此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
1927年9月,宋庆龄流亡莫斯科,但她仍旧继续撰文,盛赞中国共产党人所发动的武装起义,并表达了自己的民族高度决心。这时的宋庆龄,显然已经看到了很有希望的革命前景,所以当她回国后,仍旧不遗余力地支持周恩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
1927年11月至1931年12月间,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一直在上海进行艰难的工作,期间得到了宋庆龄等人的不少大力帮助。甚至宋庆龄还冒着危险将一批秘密文件,都妥善地藏在了自己的住所里,避免了国民党特务的疯狂搜查。
自西安事变以来,她对共产党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极为赞赏,更钦佩周恩来等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胆识和勇气。随后宋庆龄便成为了周恩来和宋子文、宋美龄之间的一个联系人,为和平解决事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37年9月份,经过宋庆龄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国共两党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周恩来与宋庆龄仔细商量后,决定把香港变成一条同外界联系的渠道,取得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和海外华侨的支持,以支援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不久,敌人大举进攻上海,当时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十分担心宋庆龄的处境和安全,多次电请她离开上海去香港。1938年8月,邓颖超去香港看望宋庆龄等人,同时也带去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亲切问候与致意,并向她们讲述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935年12月,以蔡元培为主席、宋庆龄为副主席的鲁迅纪念委员会,将刚出版的《鲁迅全集》赠予周恩来一套。周恩来在武汉还特意又订购了一套来宣传,支持宋庆龄所作的有意义的工作。
宋庆龄在香港发起和领导的支援祖国抗战的许多组织,一直都得到了周恩来的直接支持和亲切关怀。并且周恩来也定期向她提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有关资料,以满足海内外朋友的需要。
在重庆时期,宋庆龄多次见到了周恩来,但令她最为难忘的一次,是1942年底,在她家举行的欢送董必武等人返回延安的茶餐会。为了热情地招待大家,宋庆龄请名厨做了十几道菜。
考虑到众多客人们的口味不同,所以宋庆龄让厨师在做饭时尽量多样化一些。最后餐宴开始前,宋庆龄还是说实在不像样子,请大家包涵。周恩来望着丰盛的筵席,笑着对她说:“我到孙夫人府上打扰已非一次了,不过,容我率直一点说,似乎从没象今天的菜蔬这样有风味。我今天是跟董老沾了光,饱了口福。”
一席话说得大家都开怀大笑。外面是寒冷的冬天,而宋庆龄的家中却很是热闹,充满着欢乐的友情。当时,宋庆龄平时除了和周恩来保持密切联系外,很少会客,一直深居简出。这天如此多知心的朋友聚在一起,宋庆龄非常开心。
大家亲热地围坐在温暖的壁炉前面,听周恩来分析国内外的形势,讲述西北战场上的战绩,整个客厅都变得格外肃静。室外寒风凛冽,室内却热气腾腾,气氛和谐而融洽。大家信仰各异,但在争取抗战、振兴中华这个目标下,结成了真正的朋友。
在炉火的照耀下,宋庆龄家中壁炉架上挂着的两株从农民家里带回来的金色的稻穗,变得玲珑剔透,很是耀眼,于是李德全指着禾穗便大声赞叹道:“你们瞧,多好看哪,像金子铸成的一样!”
宋庆龄也微笑回答说:“这比金子还要宝贵呢!”她站起身来,把禾穗拿下来,继续说道:“我们的国家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几亿农民的心目中,这禾穗难道不比金子还要宝贵吗?”
宋庆龄的一席话,说得大家点头称是。周恩来也站了起来,走过去接过禾穗放在手中,并用左手抚弄着,颇有感慨地说:“孙夫人说得好,人人都有工作做,人人有饭吃,这一天不会很远;将来打下了江山,人民坐了天下,一定要把这两株禾穗画在新中国的国徽上!”
宋庆龄笑着说:“谢谢,谢谢!”她仿佛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两人的一番话说完后,宾客们也不由自主地被未来美好的憧憬所感染到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站起来,举杯祝愿人民的胜利早日到来。
1949年,在全国处于革命胜利的前夜之际,毛泽东与周恩来联合致电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周恩来还特别嘱咐,要派宋庆龄最信任和最可靠的同志,将电报送往上海,并且当面向她致意。
1949年5月,宋庆龄怀着极其喜悦的心情迎来了大上海的解放。28日,宋庆龄紧紧抱住来找她的史良,喃喃地说:“现在我们解放了!现在我们解放了!”中央领导同志得知宋庆龄安全的消息,十分高兴。周恩来在给宋庆龄的信中说:“今幸解放迅速,先生从此永脱险境,诚人民之大喜!”
当宋庆龄接到电报后,内心十分感动,当即写了复信,深切感谢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盛情邀请,同时因为身体欠佳,她暂时不能启程北上等内容。
6月,周恩来给她致函:新中国建设有待于先生指教者正多,敢借颖超专诚迎近之便,谨陈渴望先生北上之情。敬希早日命驾,实为至幸。
紧接着,周恩来不忘指示上海市委,做好宋庆龄北上的护送工作,调派头等卧车,保证了她的绝对安全。
邓颖超送来的周恩来和毛泽东写的亲笔信,宋庆龄亲切地递过一把扇子,并从邓颖超的手中接过毛泽东、周恩来的亲笔信,立即走到窗前读着,急切而仔细地看了一遍又一遍。
随后,宋庆龄露出喜悦的神色:“人民胜利了!人民在展望一个光明的未来!”在商议之后,宋庆龄决定在8月26日,和邓颖超、廖梦醒等人的陪同下奔赴北京。在到达车站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都亲临来迎接,可以说受到了最高规格的礼遇。
考虑到宋庆龄初到北京,没有落脚的地方,周恩来又特地去察看了在北京准备的寓所,最后勘定后海北沿的一套住宅,并派人去仔细整理了一番。此后每次有共同的外事活动时,周恩来也总会提前安排好宋庆龄的休息的地方,并嘱咐有关人员要照顾好宋副主席的生活。
1949年10月1日,是全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日子,这是宋庆龄一生中最激动的时刻。她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并排站在一起,参加开国大典,两眼闪着晶莹的泪花……从此,宋庆龄的革命生涯,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作为新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经常就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向宋庆龄通报,与她协商,并且对宋庆龄分管的工作,更是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宋庆龄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争取和平、促进国家统一、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
在这共同的奋斗中,宋庆龄与周恩来之间的友情更深厚了。
建国后,因为周恩来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宋庆龄就很少会像建国前那样经常请他到家中吃饭了,究其原因,她总是这样跟身边人说的:“总理日理万机,有空闲时间应让他多休息,不要增添他的劳累。”
不过每次从上海回到北京之后,宋庆龄依然会带一些礼品给周恩来和其他好友。有一次,周恩来专门托人转告她:“不要这样费心了。”但宋庆龄却总是不以为然地回答:“这不是费心,而是我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安慰。”
1950年8月,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银婚纪念,尽管夫妇二人并没有刻意向人提起这个日子,但是他们却收到了细心的宋庆龄从上海发来的贺电:
宋庆龄
短短的一纸电文,充分地表达了宋庆龄对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二人深挚的友情。
期间周恩来多次打电话问候宋庆龄,对宋庆龄的医疗和日常起居中的一些问题也经常做出具体安排,但他们一直都没有见过面。当时总会有一些周恩来生病的消息传出,宋庆龄对他的身体和健康问题也更加牵挂了起来。
1974年8月,宋庆龄突然出现面瘫,生病的第二天,自己还在病中的周恩来就十分周到地亲自打来电话问候。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宋庆龄的面瘫已经康复得差不多了,她此时也惦记着两年没有见面的周恩来,于是想要在自家院里的南湖中,为周恩来打一条鱼。
宋庆龄站在窗前看工作人员捕鱼,第一次下网就捉到一条23.5斤重的大草鱼。她很高兴,指示秘书立刻把这条大鱼送到中南海。当天下午,周恩来的秘书就打来电话,报告鱼已经收到了,并代表总理表示感谢。
1974年是建国25周年,按惯例要隆重举行典礼庆祝。9月27日,宋庆龄接到电话,邀请她出席国庆招待会,并且工作人员还向她解释,这次招待会规模空前,有4500人出席。考虑到她的身体,说招待会的时间不会太长,一个多小时左右。宋庆龄表示同意出席。
招待会开始时,周恩来的身影出现在宴会厅的入口,所有人一时间欣喜若狂,情不自禁地起立进行了一番长时间热烈鼓掌。为了看清周恩来,不少中外来宾甚至不顾礼节,站到了椅子上。
周恩来走到话筒前准备致祝酒词时,全场再次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等待了片刻,周恩来双手做向下压的动作,一再示意下,宴会厅里才终于慢慢平静了下来。周恩来用苏北口音和温和的微笑,用了很长时间才说完了几句祝酒词,因为过程中被热烈掌声打断十余次,总是会被大家不适当地插入长时间的掌声。
很多人当时并不知道,周恩来已经身患癌症两年多了,就在这场招待会之前,他才刚刚做完第二次手术,所以对出席这次活动,医护人员们都持反对意见。但周恩来当时却一直坚决地说:“我要出席这次招待会。”在他的心里已经有了准备,这次相聚,很可能就是与大家做最后的永别。
能够在国庆招待会上见到周恩来,宋庆龄又是惊喜又是心酸。10月7日,邓颖超打来电话说:“国庆宴上外宾多,不便打招呼问好。回去累吧?听总理讲,看到您身体还好,很高兴。”宋庆龄也立即回复道:“谢谢亲切慰问。想见面谈几句话,愿望没有达到。”
此后,宋庆龄给几位好友相继写了信,说明了自己在招待会上见到周总理的情况。
她当时就能感觉到,周恩来看起来很憔悴,而且面带倦容,为了这场招待会,他做出巨大的努力来表现他身体健康。但是他现在仍然住院治疗。应该说,这一场给宋庆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遗憾的是,这也是周恩来生前与宋庆龄的最后一次近距离相见。
宋庆龄最后一次见到周恩来,是在1975年1月13日的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上,宋庆龄坐在主席台,看到瘦骨嶙峋的周恩来发表报告的背影。后来宋庆龄再见到他。就是在北京医院,和遗体做告别了。
宋庆龄一生中出席过无数次的会议,每次会议发给与会者的讲话稿,她会直接收藏在身边的并不多。但是在她的遗物中,一份祝酒词却很是显著。这份16开大小的讲稿有一道折痕,显然是宋庆龄对折之后放到衣袋里带回来的。展开讲稿,内容是很简短的,包括标点符号也一共只有短短的420字。
这份祝酒词,就是《周总理在国庆二十五周年招待会上的祝酒词》。
周恩来逝世后,宋庆龄满心的愤懑地提出辞职,并且离开了北京。后来她曾两次回到北京,一次是朱德逝世,一次是毛主席逝世,此时的她已经不能全程战力地参加完追悼会了,最终要了一把椅子,也成为了会上会议坐着的人。
国庆节前,宋庆龄再次接到了9月30日晚,在天安门城楼参加座谈会的邀请,不过她“因身体原因请假”没有出席。
11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派出一位副秘书长专程来到上海,请宋庆龄回北京参加会议。30日,宋庆龄乘专机回京,并在当天下午主持了会议。
1977年5月25日,宋庆龄接受中央的建议,回北京继续履行她的职责。历时一年多的辞职风波,也就此结束了。
周恩来、宋庆龄这两位卓越的革命家,尽管都早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和奋斗精神,却永载史册,教育着后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