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澹台灭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圣人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澹台灭明很丑,更有甚者说他丑的怎样怎样,描述的非常详尽。其实澹台灭明特别帅,皮肤很白,像个姑娘似的。他个子较矮,身体纤细,皮肤白嫩,特别不像北方大汉的样子。很多专著里都说他是武城人,说是现在的平邑。其实他是吴国人,杭州地界地道的南方帅哥。因为异于北方状貌,所以很多人都以为他肩不能担手无缚鸡之力。
澹台一族是吴国落魄贵族,子羽从小练剑,功夫十分了得。他听说齐国孙武留有绝世兵书,所以千里迢迢去寻找。到了武城时,听到美妙的音乐,非常惊讶,也特别好奇。循音找去,竟然是邑宰言偃在树下弹琴。因为家乡口音缘故,两人一见如故,聊的非常投机。(都记载武城是平邑,应该是潍坊)
澹台灭明典故(澹台灭明读音)
澹台灭明就留在言偃身边临时做了书记官,恰逢圣人从齐国回来路过武城,问言偃有哪些新发现新收获。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论语·阳货》这句话都解释为:他走路不抄小道,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
其实“行不由径”真正意思是:做事不会墨守陈规,不流于世俗。言外之意是此人行为端正,不守旧不拍马,是可以重用的人才。还推荐给老师当了学生。
澹台灭明一学入迷,忘了去齐国的事,孜孜不倦跟在老师身边。由于他说话细声细气,常被同学开玩笑和捉弄。在楚王派人请夫子一行时,路上子路开玩笑说“这南方人就是小巧啊,才到我咯吱窝。”说着比划着哈哈笑起来,同学们也跟着哄笑,眼睛都瞅向子羽。澹台灭明非常恼火,非要跟子路一决高下。子路以前就曾笑话他腰里挂着剑是壮胆用的,没把他放在眼里。两人说打就打,可是没一会子路就败下阵来,被子羽用剑把衣服削成碎片,非常狼狈。子路哈哈笑着连连翘大拇指,称赞他剑法高明。澹台脱下自己衣服给子路披上,只说自己胜在年轻气壮上。(两人相差三十岁。)夫子由衷感叹“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啊,大家谁也不敢再小瞧他。
随着老师周游结束回到鲁国后,先去拜见大六岁的知己言偃,并把自己所学的分享给老乡。他说夫子像万古潭一样高深渊博,一旦跳进去,纵然你有无穷力气,也探不到水底。但自已愿意一辈子在里面遨游,哪怕最后死在这深渊中,也是最开心的事。
为老师守孝三年后,澹台灭明回到吴国老家,探望父母后,有踏上周游的旅途。四处传扬老师讲的君子之道,踏遍南方各地,听他课的人不下万人,长年跟随他身边的学生就三百多人。走到哪里都浩浩荡荡,在吴越楚芮等南方诸国引起强大反响。纷纷请他佐君当相,而她坚辞不受,一心一意讲学收徒,他的徒弟数量超过老师,文化传播的范围也更广。诸如后来的屈原、惠子都是他的高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至大作用。
最艰难的教学时期就是到了荆蛮之地,人烟稀少,缺衣少食。澹台灭明依然劝学不止,哪怕八十的老人他也动员。“一字一丈地,一问一布衣。”只要跟着学会一个字,就帮着人家开荒种地,教人种植技术,制作农具等;谁能问一个问题,就奖励一身衣服,教他们纺织和养蚕等,极大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文化启蒙。
再后来又回到楚国腹地,在那儿建学堂、教农桑、传君子之道。简陋而拮据的生活中,他不忘夫子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任劳任怨传道授业,真正做到“当仁不让于师”。最终63岁病逝在南昌。消息传开后,各地纷纷建起纪念他的衣冠冢,至今江西南昌、河南通许、山东平邑都有他的墓地。
澹台灭明重义轻财。据《括地志》记:有一次澹台灭明身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珠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欲夺宝珠。澹台灭明气愤地说:“可以义求,不可力劫。”遂挥剑斩二蛟于河内,并将宝珠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惜财之意。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种“宁让钱,不让言”的儒家风范,至今影响着大江南北。
澹台灭明用瘦弱的身躯扛起了南方儒学的大旗,用生命传扬和捍卫夫子的君子之道,他的仁德受万世敬仰,也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谦孝勇乐和”,与时俱进,在任何时代都能闪耀夺目的精神之光!
圣人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对我们也很有启发。像澹台灭明这样伟大文化传播者,岂能是身形状貌所能涵盖的?然而很多人总会以貌取人,也有很多人只注重打扮外表而轻视内实,徒增浮夸和虚伪,更有甚者不认真学习儒家文化还绞尽脑汁批判儒家学说。我们应该学学澹台灭明,他就和一面镜子一样,照出我们自己的状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