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华清池庙会人流如织,隆隆鼓声和嚯嚯号子吸引了来往游客。仰面朝天击鼓的汉子阵列排开,鼓镲齐鸣,舞步刚劲,气势雄浑,背上的四面旗子随呼喊声摇摆成浪,形成百舸争流之势,吹出鼓鼓黄河雄风。
这就是韩城行鼓,它不仅是关中地区优秀的民乐形式,也是陕西锣鼓中的精华,有“中华第一鼓”之称。
韩城行鼓(韩城行鼓视频)
行鼓在韩城传布极广,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锣鼓队,每逢节日庙会或有喜事盈门,喧天的锣鼓伴着舞步,煞是壮观,尤以西原村为顶尖代表。
今年58岁的吉胜虎,1997年当选西原村村主任,他从小就听着锣鼓声长大,“我们村里的锣鼓一直很出名,有打鼓爱好的人很多,但一直没有组织化系统化,我就想把村里的人都组织起来,把行鼓打出个名堂”。
吉胜虎说干就干,立即寻找专家开始编排。当年行鼓刚参加完香港回归的大庆,时任县文化馆的馆长和助手们对行鼓鼓点和阵法已经烂熟于心,把各村行鼓的精华都集中到一起,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了大秧歌等鼓点,以及跳跃和上步动作,让观赏性更强,花杆的加入让原本充满雄性荷尔蒙的鼓阵中,有了些许柔美,衣着亮丽翻动花杆,舞姿婀娜又有力量,令美的内涵更加丰富。
历经十年的磨练,千余次的演出,西原的行鼓已日臻完美,“在这个过程中有人进有人出,好多97年一批去香港表演的人没有坚持下来。”吉胜虎说,他带着行鼓队后来去过敦煌、北京、杭州还有国外演出,坚持23年了,一直做了下来。
如今西原村的锣鼓队已经成为韩城行鼓的一面旗帜,在这个近四千人的大村子里,有五百多人参加了行鼓队。
一场行鼓表演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今天在华清池演出的这支队伍含有12位鼓手、六位镲手、两位锣手和六位花杆姑娘,算是一场小型演出。三四十斤的鼓背在身上,有人才打了一年鼓,就从200斤瘦到了170斤,满头大汗表演结束,队员们还要叹一声“场地太小,耍得不过瘾”。这来自千军万马中的鼓乐,需要山河做伴舞。
与很多古老技艺面临的失传困境不同,在韩城,优秀的鼓手、锣手和镲手层见叠出,行鼓在不断发展壮大着。
王超峰是今天队伍里年龄最小的,但也已经有了四年演出经验,从19岁就开始各地表演,说起为什么加入锣鼓队,他回答:“艺多不压身,越打越喜欢”。
另一名队员卫革命递过来小孙子的视频,补充道:“咱韩城的娃会走就能打鼓”。两岁的孩子手拿鼓槌,嘴里喊着哒哒哒的鼓点,连吐舌头扭屁股都跟着鼓中节奏,一招一式还有模有样。
在西原村,行鼓已经是小学的必修课,大秧歌,鲤鱼跃龙门,老虎磨牙等鼓谱名连孩子都知道。龙门幼儿园里,甚至奶娃娃都拿起了锣鼓,能敲能舞。
正是因为深知“传统要从娃娃抓起”,吉胜虎先后和西原小学及韩城市职业技术中学合作,利用空闲的时间,让专业的行鼓老师给孩子们教授技艺,带出了一批鼓正镲亮的青年队员,“韩城行鼓是国家非遗,学校校长都很支持,娃娃们学的积极性也很高”。
除了让行鼓走进课堂,培养优秀的青少年队员,他们还帮政府和企业培训,2016年人社局抽调了9名队员,给新人训练了六个月,培训出了370个年轻行鼓人,算上周边村的“徒弟”,这几年培训出的队员有2000余人。
吉胜虎介绍,行鼓毕竟是传统项目,过去打鼓的人年龄都偏大。影响越来越大之后,参与的年轻人也更多,这是一个正向的影响过程,此次演出就有很多娃娃上场。
如今,身为韩城市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吉胜虎,眼光已经更加长远。除了锣鼓,他还将长于民间社火、戏曲等各种演出形式的艺人吸纳进来,组织有规模的民间艺术表演。
行鼓名气大了,演出就多了。早早办好签证,年初八吉胜虎和20个位队员将赴丹麦表演了。“现在行鼓不仅是韩城的名片,也是咱陕西的名片,只要有文化交流项目,基本上都有咱韩城行鼓!”吉胜虎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