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秦哀公为什么叫哀(秦哀公是秦始皇的什么人)

秦哀公为什么叫哀(秦哀公是秦始皇的什么人)

秦哀公为什么叫哀(秦哀公是秦始皇的什么人)说到代理人战争,大家首先想到的多半是美苏争霸时期的一系列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代理人战争频繁出现的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苏冷战开始的时候。由于当时美苏之间的势均力敌,两国均呈现出投鼠忌器的态度,谁也不肯轻易对另一个与自己实力差不多的大国付诸武力。秦哀公为什么叫哀(秦哀公是秦始皇的什么人)尤其是在美苏两国都拥有了核武器之后,出于对核武器威

说到代理人战争,大家首先想到的多半是美苏争霸时期的一系列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代理人战争频繁出现的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苏冷战开始的时候。由于当时美苏之间的势均力敌,两国均呈现出投鼠忌器的态度,谁也不肯轻易对另一个与自己实力差不多的大国付诸武力。

秦哀公为什么叫哀(秦哀公是秦始皇的什么人)

秦哀公为什么叫哀(秦哀公是秦始皇的什么人)

尤其是在美苏两国都拥有了核武器之后,出于对核武器威力的忌惮,双方都怕与对方直接冲突,而最终导致核大战的爆发。虽然怕引起核大战,可美苏两国还是要想方设法的去削弱对手,就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美苏两国都不约而同的采取通过扶持代理人进行战争的政策。

代理人战争,其实就是两个敌对国家由于各种原因,并不直接爆发冲突和进行战争,而是通过直接攻打敌方盟友或扶持其他国家,利用其通过战争和某种方式打击敌对国家的利益和领土,以起到消灭或者削弱敌对国家实力的目的。

其实代理人战争不是到近代才有的,在春秋时期,就曾爆发了一场代理人战争。在春秋首位霸主齐桓公病逝八年后,当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襄王在位时,爆发了一场王室内乱。周襄王同父异母弟弟太叔子带勾结狄国军队,进行叛乱。此次叛乱致使周军大败,并且驱逐了周襄王,太叔子带即位自称为周王。周王室的这场同室操戈,让初登君位仅一年的晋文公,隐约感觉到了这是一个求取霸业的绝佳机会。

于是晋文公闻讯后立即亲率晋师,击败了狄国军队,擒获斩杀了自立为周王的太叔子带,并亲自护送周襄王返回周都洛邑。晋文公勤王安周之举,让晋文公在众诸侯中建立了些许威望,被时人认为齐桓在世。

具有一定威望了的晋文公,为了能更进一步获得霸主地位,遂在楚国北犯图谋中原之际,发兵救助正被楚国攻打的宋国。晋国君臣没有直接与楚国进行战争,而是在接战前首先孤立楚国的谋略,楚成王见秦、齐等国不赞同楚军伐宋,遂有避战之意,而楚国令尹兼大将成得臣(成得臣,楚国人,芈姓,成氏,名得臣,字子玉)初登高位,楚国内部有人对此不满,故成得臣为了能堵住楚国内部的不满声音,遂求胜心切执意要与晋军决战。

由于成得臣是楚国贵族,自己就掌握一定的私军,且成得臣本就是令尹,有一定的兵权。而成得臣是楚成王任命的,总不能阵前换将的,这样也不利于巩固自己的权威,更何况纵使决意撤换,成得臣也未必会遵从王命。故楚成王纵使不满,也不能撤换成得臣,于是就只派了少量军队支援成得臣。

其后晋文公首先囚禁成得臣使者宛春,并利诱原附属于楚的曹、卫二小国叛楚附晋,后采取退避三舍的战略转移达到疲楚的目的,加之之前离间楚王与成得臣,晋国成功的激怒了成得臣,并在削弱楚军战力的同时,增强了晋军的综合战力,最终在卫国城濮地区首战胜楚。晋文公携此战之胜,成功登上了霸主之位。反观自大易怒的成得臣,在此战之后,落得个丧师辱国、羞愤自尽的下场。

晋楚争霸其实不光只有城濮之战,而是由历时一百余年的十三场战争组成的,在这十三场战争中,晋国取得了十一胜二败的优越成绩。不过晋国纵使在对楚战争中,取得了绝对优势,却始终无法完全压制楚国,让其没有实力再与自己进行争霸。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原因是晋国的内部,一直就有不稳定的因素。在晋昭公逝世后,由于缺乏晋国宗亲公族的制衡,晋国的六卿势力越发壮大起来,以至于晋国的朝政都由六卿轮流把持。其次当时齐国、秦国也不希望看到晋国一家独大的情况发生,故屡屡与楚国结盟共同对抗晋国。由于以上两个原因,致使晋国在晚期根本没有更多的力量用于攻楚了。再加上楚国虽败多胜少,可却没有伤及到楚国元气,致使楚国能一直有力量和晋国进行对抗争霸。不过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外强中干的晋国得到了一次彻底打残楚国的机会。

楚国的大臣巫臣,贪图于郑国美女夏姬的美貌,于是抛弃楚国高官之位,与夏姬相约逃亡叛楚归晋,被晋景公任命为邢大夫。巫臣携夏姬叛逃的消息,传到了同样钟情于夏姬的楚国王族公子侧耳中,公子侧顿时恼羞成怒,将巫臣的全家给诛杀殆尽了。巫臣听到这个消息后,给公子侧写了封信,上云:“必令你疲于奔命而死。”后巫臣上书晋景公,提出了联吴击楚的方略,此方略一经提出,得到了雄才大略的晋景公的赞同,并让巫臣帅精锐晋军二千人南下吴国,教导吴国人先进的战法。

晋景公和巫臣为何能如此的自信,他们能说服吴国攻楚呢?要知当时的楚国即使屡屡败于晋,可楚国的体量根本不是身处偏远之地的吴国能比的。吴国最终答应与晋国结盟攻打楚国,原因也很简单。首先吴国和晋国本来就同出一脉,都出自周朝宗室,吴国的肇祖是周文王的长兄,晋国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儿子,晋吴两国地处南北不假,可两国之间肯定存在一定的联系,这就给晋吴联合打下了基础。其次楚国和吴国一直有利益冲突,楚吴之间也经常因为争夺淮泗区域进行过不少战争,可由于楚强吴弱,吴国一直没能占到便宜。晋国欲与吴联合攻楚的请求,正中吴国下怀,随即同意与晋国联合。

为了给家人报仇,巫臣也倾尽全力帮助吴国增强国力,并教授吴军先进的车战、步战等战法,以及如何使用马匹、战车、弓箭以及其他武器更好的作战的战阵战术等。战力得到极大强化的吴国军队,与晋国一道从北—东北——东三个方向对楚国形成了战略包围态势。巫臣也实现了诺言,让公子侧疲于奔命,并最终在一次晋楚交战中,因贪酒误事,贻误战机引咎自尽。吴国至此尝到了其他国家才子的甜头,这也给伍子胥和孙武入吴提供了便利。

其后吴国更是在没有晋军的相助下,称楚国孤立无援,实力大减的情况下,由吴国名臣伍子胥、孙武帅吴军与蔡、唐等淮泗小国一道挥师伐楚,发动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的战略决战,在柏举首战即胜一举击败了楚军主力,后尾随追击,五战五胜,仅用了一旬时间就攻入了楚都郢城,若不是楚国大夫申包胥哭秦庭七日,最终感动了秦哀公同意发兵援楚,加上楚国残军及楚人的拼死抵抗,以及吴军入郢城后的残暴不仁,引起了楚人的不满并攻击吴军,否则的话楚国恐怕会不复存在了。

在这次战争之后,在秦国的鼎力相助以及楚昭王的精心治理下,楚国的国力得到了逐步的恢复,楚昭王也被后人称之为楚国中兴之主。楚昭王在位时,楚国出现了两个人才,分别是范蠡和文种,他们后来相约前往越国,共同辅佐越王勾践,最终灭了吴国,让越王勾践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其实范蠡和文种很有可能如同巫臣一样,通过扶持敌对国家的敌人,来达到削弱敌国的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范蠡和文种开始活跃的时代,是在楚昭王时期,此时的楚国已经不是楚平王昏聩的时代了,范蠡和文种作为楚人,尤其是出生在楚都郢城的文种,他们不至于在没有受到任何迫害的情况下,远离故土来到荒蛮的越国。据此文种和范蠡很有可能是楚昭王进行联越抗吴的关键人物,不过这些都是一己之见,文种和范蠡的入越,不像巫臣入吴那样有史书记载。

其实,正是由于楚臣巫臣的一次为爱叛逃,稳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增强了吴国的国家实力,削弱了楚国的国力,最终由越王勾践享受到了这最终的胜利。不过到了战国时代,在晋、吴、楚、越四国中,只有楚国幸存了下来,这也许是对巫臣的一种巨大讽刺吧。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司吾

上一篇: 石弘健美比赛被扔鞋(石弘健美)
下一篇: 小说林海雪原简介(林海雪原简介100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