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用电饭煲煮饭,这样又省时又省事。炒菜呢,也基本上是用燃气,火又大又快捷。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怀念柴火饭了。
说起烧柴做饭,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那时的农村虽有不少人家购置了液化气灶具,但却舍不得烧,多数时间都是烧柴做饭。记得我们年轻的时候,因为砍柴常与林场的护林员发生矛盾。也难怪,那时节砍柴都砍到登山公路上面的山头去了,庐山几乎都成了秃头山了。村民们为烧柴可是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随着搞活经济的大潮,农村里年轻人都进城了,砍柴的人也老了,如今农村也没有多少人烧柴做饭了。于是,林场不用护林员,庐山也树木葱茏,植物繁茂了。土灶煮饭也就日渐少了。
煮饭成粥(煮饭成粥文言文注释翻译)
说到锅巴粥,那其实是以前粮食不够吃,人们用来填肚子的一种笨方法。每人盛了饭后,再把米汤倒在锅里与锅巴搅拌,然后每人喝一碗,所谓饭半饱,米汤灌饱。现在没了大锅饭自然也少见锅巴粥了。
至于豆渣粑,那是在过年打豆腐后剩下的黄豆渣子,加上碎米磨的米粉,红薯干粉等拌和后,做成的拳头大粑粑。说得不好听一点,原材料几乎全是饲料。农村人过完年后,每天早上煮一锅米,捞了米饭后,再用米汤煮豆渣粑,每人喝两碗粥吃两个粑就是早饭了。记得我们小时候去各家拜年,看见谁家堂屋里挂的豆渣粑多,就知道这户人家比较殷实,粮食储备较足,青黄不接的时节可以少饿几天肚子。现在的农村也很少见豆渣粑了。
如今的社会,人们安居乐业,尽享和平和睦和谐的幸福生活。可不知怎么的,是时代进步了还是人们的味蕾变了。锅巴粥豆渣粑这些个以前都摆不上台面的东西,现在却成了稀罕物。
且不说城里的人到乡下农家乐或民宿去必点锅巴粥,乡下这些个经营歺饮的人也把土灶煮饭锅巴粥当作吸引人的招牌,就连一些在城里打工的人回乡也想要吃锅巴粥。
我家住乡下,由于生活习惯保留有土灶大铁锅。我们家兄弟姐妹较多,现在大多在城里,有时他们回家,抑或带着朋友下乡玩,到家后首先是刷锅洗灶(平时用得少),准备煮大锅饭熬锅巴粥。
如时间充足,还得要泡上二斤黄豆,在家里打个豆腐,吃了豆腐脑豆腐干不算,还得算计剩下的豆渣。于是和上两斤米粉,再想象着加上什么佐料,捏成豆渣粑上锅猛蒸。粑熟了尝了新不算,临走还得一人带几个回去。
中国人很兴过年。过年时每家必挂红灯贴对联,这样才有年味。那么,是不是到了农村,吃了土灶饭,喝了锅巴粥,又尝了豆渣粑才品尝了“农”味呢?或者是回归自然返朴归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