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二虎
瓦桥关(瓦桥关之战)
辽会同七年、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春,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大军乘后晋面临严重天灾之时讨伐后晋,兵分三路,一路出雁门关,攻并代等州,一路直下黄河,攻打博州。耶律德光亲率中路大军攻陷贝州(今河北清河),直捣元城(今河北大名)。
后晋出帝石重贵也是血气方刚,亲自率人马迎击。耶律德光与石重贵在戚城展开大战,双方势均力敌,旗鼓相当,难分胜负,战场上箭簇随处都是,厚达数寸,可见鏖战之惨烈。耶律德光见不能取胜,长期耗下去,对自己不利,便立动退兵。
在行军过程中,远远看到有几十骑,人人戎装,见了契丹人并不躲避,迎着辽太宗大军而来,令耶律德光惊讶不已,莫非这伙人吞了熊心豹子胆,立刻令看下一员悍将率三百骑兵把这几十人拿下。随后,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了,那几十骑个个身手敏捷,武艺高强,为首之人三十上下的年龄,赤面虎目,骑一匹高大的乌骓马,手中一杆马槊,一起一落,契丹骑兵纷纷撞下马去,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三百骑所剩无几,而那几十骑没有损失一人一骑。
那人把手中槊当空舞了舞,那几十骑迅速调转马头撤离,那人手中拖着槊亲自断后,根本没把耶律德光的大军看在眼里。
耶律德光环顾左右说:“此人有万夫不当之勇,真人间英物,我要此人。”
耶律德光的堂弟拔里得说:“我去擒拿这厮!”
“此人骁勇异常,只可智取,不可力敌!”随后对拔里得耳语一番。
耶律德光率领人马继续赶路,那伙人很快又跟了上来,就在那为首之人一马当先,舞槊就要击中落后的辽兵时,耶律德光派人埋伏好的人用绊马索绊倒了那人战马,那人还没来得及跳起来,就被拔里得带人按住绑了起来,那几十人见主子被擒,策马来救,被一阵乱箭,无法近前,眼睁睁地看着主子被押走。
那人被押到耶律德光马前,耶律德光跳下马,走过来亲自给你解绑:“壮士真英雄也!”
那么,这人是谁?此人姓姚名内斌(原来叫姚弘斌,后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父亲赵弘殷讳,改今名),平州卢龙人。自小习武,为人侠义,见天下大乱,便组织了几十号人,保护乡亲们的安危,所家乡归契丹人所有,一时间让他无家可归,便带着这些人游侠于契丹人与五代边境地带,杀富济贫,常常袭击契丹人,远近闻名。
耶律德光英雄识英雄,劝说姚内斌归附了契丹人。
姚内斌目睹了五代乱世,烽火连天,各方势力相互残杀,鱼肉百姓,很多人都被迫跑到契丹人这边,谋求生路。并且那些握有兵权的地方豪强又不肯容他,视他为强盗,如今契丹人的皇帝能够礼贤下士,归附契丹人也不失为明智之举。于是,姚内斌归附了辽太宗耶律德光,被任命为幽州兵马司指挥使。在边境地区屡败中原政权后汉的兵马,稳定了契丹人对幽州地区的统治。
后汉昙花一现般被后周取代,一代明君周世宗志在收复燕云十六州,加强对边境地带的管理,派自契丹归附的张藏英为缘边招收指挥使在李晏口筑城,开拓河道,经营边境地带,姚内斌此时任辽国关西巡检使,闻知张藏英率人马到乐寿考检边防事项,便率两千骑兵阻住张藏英兵马的去路,两军展开激战,可以说,姚内斌与张藏英知己知彼,张藏英也在契丹人手下为官二三十年,二人惺惺相惜,虽然各为其主,姚内斌也不想拼死相搏,最后率领兵马主动撤出战场。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四月,周世宗柴荣北伐,以亲信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水路并进,二十六日便进抵益津关(今河北霸州),益津关与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淤口关(今河北霸州东五十里的安信村一带)合称三关,是当时幽州正南防线上的重要关隘。益津关守州开关投降,二十七日,因自益津关往西水道渐狭,大船无法行驶,周世宗柴荣便舍舟上马,迅速接近瓦桥关。
此时辽国镇守瓦桥关的就是姚内斌。他审时度势,深刻地认识到,此时契丹皇帝是辽穆宗耶律璟,这是一个酗酒嗜杀,残暴不仁的昏君,“赏罚无章,朝政不视”,镇守幽州的是萧思温,一个没有将帅才能的驸马爷。而周世宗柴荣是一代雄主,文治武功都令人敬仰。于是,姚内斌决定归降后周,事先把自己手下五百人汉族兵马招集起来。
当赵匡胤率人马来到瓦桥关下,高怀德到关前叫阵,姚内斌率手下五百汉兵,开关投降,迎接后周人马入关。关内的契丹人闻知,慌忙从北门逃跑。周世宗闻知姚内斌献关投降,周世宗柴荣深知姚内斌在契丹久任边职,就任他为汝州刺史(今河南汝州市),调离此地,三关之地老百姓自发地请愿,希望姚内斌留下来,可见姚内斌颇得民心。而此时周世宗柴荣突然患病,北伐中断,撤兵回师,自然也就没有功夫回复老百姓的请愿。
英明神武的柴荣,于六月三十日去世,恰是年富力强的三十九岁。其七岁的幼子柴宗训继位,是为恭帝,下诏书安慰了一番。
时为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精心制造了一幕“黄袍加身”,让小皇帝柴宗训“让”出皇位,赵匡胤成了皇帝。因他在当皇帝前还是宋州归德军节度使,于是,国号为宋。
赵匡胤这很不光彩地夺了孤儿寡母的江山,自然引起很多人的愤愤不平,第一次跳出来反对的是昭义军节度使李筠。说来此人的资历比赵匡胤高的不是一点半点,赵匡胤还是殿前东西班一个小头目时,李筠就是一方大员节度使,想不到,就这么一眨眼间,这个赵匡胤当了皇帝,自然内心一百个不服,当赵匡胤派来的使者宣谕加李筠为中书令时,李筠竟然拒不受命,还在招待朝廷使者的酒席上突然取出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悬挂在厅壁上,对着画像拜了又拜,动情地大哭起来,这分明是不承认赵匡胤这个皇帝……
北汉皇帝刘钧得到消息,立马派人联系李筠,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心急的李筠就反了,留儿子李守贞守老邕上党,亲率大军南下攻下泽州。
赵匡胤怎能容忍李筠的造反,派亲信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率兵讨伐,又令慕容延钊率人马侧翼支援,慕容延锅率军在长平大破李筠兵马,捷报传来,赵匡胤亲征,任命姚内斌为先锋将领,与石守信等人会合。
李筠闻知赵匡胤亲自统兵前来,率主力出城与赵匡胤决一死战。谁想到姚内斌统领先锋人马,几轮冲击,李筠的军队就垮了,手下龙捷指挥使王廷鲁、汾州团练使王全德临阵投降。
李筠惨败入城,赵匡胤根本就不给李筠喘息的机会,把泽州围得个水泄不通。
赵匡胤亲自监战,四面攻城,姚内斌更是奋不顾身,与殿前散都头蔡審廷相继攻上城墙。李筠见城破,投水自杀。
平定李筠叛乱,姚内斌战功显赫,得到赵匡胤的嘉奖。
当时周边不安稳的因素很多,西北边境的党项人、吐蕃人频频扰边,赵匡胤便任命能征惯战的姚内斌为庆州刺史兼青、白两池榷盐制置使,“便宜制军事”,把庆州一带的军政大权都交给姚内斌,可见赵匡胤对他的信任。
庆州面对的是西北党项人李氏的定难军割据政权,此时的定难军节度使是李彝殷。这党项人,自隋唐时开始定居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唐僖宗时,黄巢起义爆发,党项人宥州刺史拓跋思恭(李思恭)起兵勤王讨贼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封夏国公,赐姓李。领有夏(陕西横山县)、银(陕西米脂县)、绥(陕西绥德县)、宥(陕西靖边县)、静(陕西米脂县西)五州之地,形成半独立的势力。北汉立国后,与党项等西北各部族酋豪联系密切,经常配合北汉袭扰与攻击西北州县。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周太祖郭威都曾派兵马攻打定难军党项人,却没占到半点便宜。
西北各少数民族,民风彪悍,争胜好斗,叛服无常。宋太祖充分认识到西北边境稳定的重要性,所以派出姚内斌等文治武功的将领出任西北要职,给予足够的权力。
姚内斌到任后也是恩威并施,常常带随从深入边境党项人或吐蕃人居住地,笼络安抚这些少数民族酋长。有一次姚内斌带十余随从深入党项人营地进行安抚工作,在返回途中被百余骑党项人围攻,这些党项人呐喊着,拍马舞刀奔姚内斌而来,姚内赋半生征战,什么场合没见过。他带住马,取弓在手,随着手下人喊出“一个”、“两个”,冲在前面的七八骑都被姚内斌射落马上,剩下的人都惊呆了,纷纷带住马,不敢上前,这伙人的头领大喊着要擒拿姚内斌,并且一马当先冲了上来,姚内斌开弓一箭就钉在他的脑门上,撞下马去。
姚内斌闲庭信步似的带马上前,跳下马,砍下那头领的头颅,拿在手中,对着那些人大喝一声:“不怕死得来!”
那些人纷纷滚鞍下马,拜伏在姚内斌脚下。从此之后,西北各部族人都畏服姚内斌的虎威,“不敢犯塞”,叫姚内斌为“姚大虫”,大虫,大老虎之意,令姚内斌在西北任职十余年,党项人不敢扰边。
姚内斌当年归降周世宗柴荣时,他的妻子儿女都在幽州城内。
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姚内斌的长子姚承赞单骑来归,宋太祖授予其子姚承赞供奉官。转年,幽州豪强田光嗣又卖通辽官吏,护送姚内斌的妻子儿女六人回到北宋。宋太祖听说后龙颜大喜,亲自把姚内斌的妻子儿女接到京城,亲自接见,赐予衣服、缗钱、鞍马。
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由于姚内斌年事已高,宋太祖赵匡胤把姚内斌调回京城,赏赐颇厚。
开宝七年,姚内斌得了急病去世,一代名将,就这样结束了自己鞍马劳顿的一生,享年六十四岁。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