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年间,国力强盛。从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七下西洋,为郑和施展“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的本领提供了机遇,使其成为世界公认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
郑和船队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郑和下西洋,为传播华夏文明,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致力和平发展,以宽仁而行,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大明盛世,丰功伟绩,万古流芳。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历史课本上的(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
●绘制海图●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航海综合运用了天文、地理、海洋、气象、水文及数学知识,选择最佳时间出航,得以在大海中顺利航行。郑和在继承前人航海经验的基础上,以多年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精心绘制了一幅完备适用、能独立指导航海的《郑和航海图》。郑和船队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郑和航海图》功不可没。
《郑和航海图》本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为方便起见,简称为《郑和航海图》。该图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五年(1430年)间,即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其时全体下西洋官兵守备南京,明宣宗朱瞻基酝酿再下西洋(即第七次)之际,是为适应需要集体编制而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郑和航海图》运用我国传统绘画手法,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以一字长卷画轴的形式自右向左展开,展现了以南京宝船厂为起点,出长江口,沿东南海岸线直达福建广东,然后再沿中南半岛向西行,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再经印度半岛到阿拉伯海与阿拉伯半岛,直到东非沿岸数十条航路的情景。从今天的地理概念讲,《郑和航海图》涵盖了东经四十四度至一百二十二度,北纬三十二度到南纬八度的广大地域。水域包括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北部;陆地包括亚洲东南部到非洲东部的广大地区。《郑和航海图》地名约五百个,其中外国地名约三百个,描绘了大陆岸线、岛屿、礁石、浅滩、港口、江河口以及陆上可作航海标志的山岳、宝塔、寺庙、桥梁、城市等地物,详细记载了航线、针位、更数以及航道深浅、天体高度和航行注意事项,大大超过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所收的外国地名,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郑和航海图》是十五世纪以前,中国关于亚非两洲最为详尽的地理图籍,不仅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图籍,也是研究明初亚非航路及对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理的极为难得的珍贵史料。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真正科学的海图”。
●开辟航线●
古代中国有三条重要的国际大通道:两条陆路一条水路。两条陆路,一是汉代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从中国西北通往西域西亚的丝绸之路;一是唐宋以后开辟的从中国西南地区通往东南亚、西亚的茶马古道。水路就是郑和下西洋开辟的“海上丝瓷之路”。
郑和二十八年七次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瓷之路”。先后在占城、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小葛兰、忽鲁谟斯和满拉加等都设立了交通中转站,还有20余处重要中转出航点。这些转航点,多数都要分宗船队到不同国家去聘访,甚至从国内出发,也要经不同航道航行,所以开辟了很多条航线,这在《郑和航海图》中有不少记载。
从太仓起航到首站占城,以占城为中心,一条南下至文莱;另一条沿海岸线马来半岛北部,经克拉地海峡,再沿海岸北上至榜葛剌;再一条是南下至爪哇、杜板,又北上经旧港,直至马六甲海峡。
以苏门答腊为中心,一条北上榜葛剌;另一条往西知道别罗里;以古里为中心,一条西航忽鲁谟斯,一条直航祖法儿,一条直航阿丹,再进入红海、天方,横穿红海至埃得哈布;以小葛兰为中心,一条向西航行至东非的木骨都束;另一条西南航行到官屿。以官屿为中心,东边与别里罗相通,一条细行木骨都束,另一条西航卜剌哇;以忽鲁谟斯为中心,出去古里相通外,主要是言阿拉伯半岛南岸西行,中经麻石吉、祖法儿、亚丁湾、葛儿得风,再沿东非沿海岸南下经过木洛都束、卜剌哇、竹步到马林地等等。
●遍访三十国●
郑和下西洋遍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明史《郑和传》中有确切记载:“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很早就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交往,纵观中国古代史,以汉朝、唐朝、明朝交往最为盛况,汉朝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大唐鉴真东渡、玄奘西游,明代郑和下西洋。相比之下,郑和下西洋时间最长,历程最远,规模最大,交往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当时西洋国家和地区,大多是小国弱国,大明外交政策则是:“厚往薄来”、“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这表明了与各国相互亲睦、共享太平的意愿。各国记载,均可佐证这一政策、意愿。
古里国记载:“永乐五年,朝廷命正使郑和赍诏敕赐其国王诰命银映,及升赏各头目品级冠带。宝船到彼,起建碑亭,立石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旧港国记载:“昔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等全家逃居此地,充为头目,甚是豪强,凡有经过客船,辄便劫夺财物。永乐五年间,朝廷差太监郑和等统领西洋大宗宝船到此。有施进卿,亦广东人,来报陈祖义凶横等情。被太监郑和生擒陈祖义等,回朝伏诛,就赐施进卿冠带,归旧港为大头目,以主其地。”
如占城:“他番宝船到彼,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镯,足穿玳瑁履,腰束八宝方带,如妆塑金刚状。乘象,前后拥随番兵五百馀,或执锋刃短枪,或舞皮牌,捶善鼓,吹椰笛壳筒。其部领乘马出郊迎接诏赏,下象膝行,匍匐感沐天恩,奉贡方物。”
满剌加:“永乐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赍捧诏敕,赐以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域,为满剌加国,其暹罗始不敢扰。永乐十三年,酋长感慕圣,挈妻携子贡献方物,涉海朝谢,圣上赏劳归国。”
苏门答剌国:“永乐十一年,伪王苏干剌寇窃其国,王遣使赴阙陈诉请救,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统率官兵剿捕,生擒伪王。至永乐十三年归献阙下,诸番振服。”
锡兰山国:“永乐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赍捧诏敕、金银供器、彩妆、织金宝幡,布施於寺,及建石碑以崇皇图之治,赏赐国王头目。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我正使太监郑和等深机密策,暗设兵器,三令五申,使众衔枚疾走,夜半之际,信炮一声,奋勇杀入,生擒其王。永乐九年,归献阙下。寻蒙恩宥,俾复归国,四夷悉钦。”《星槎胜览》记载了大明王朝和西洋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事件。明示了大明王朝和平友好,共享天下太平之意,同时也赢得了西洋各国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
这些不胜枚举的记载,都是中国人民和西洋国家友好交往的铁证。
●三大发现●
近年来,西方各界也掀起了一股郑和热,其中,最有影响和成就的要数英国的退役海军指挥官加文·孟席斯先生。关于郑和对世界航海的贡献,他认为郑和是无人可比的。孟席斯用14年时间,走访了数十个国家,查阅了数十个国家的图书馆,包括大英图书馆,撰写出版了《1421:中国发现了世界》一书,并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组织的会议上宣布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得出结论:
1.1421----明成祖永乐十九年:中国人发现美洲大陆,早于哥伦布70年;
2.中国人发现澳洲,先于库克船长350年;
3.中国人到达麦哲伦海峡,比麦哲伦的出生还早一个甲子。
他认为发现美洲大陆的不是哥伦布,发现澳洲的不是库克船长,发现麦哲伦海峡的不是麦哲伦,而是中国明朝的郑和。
孟席斯的观点,对世界历史极具挑战性。虽然,至今对郑和下西洋是否绕过好望角,是否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都还是个谜团,孟席斯提出的见解仅是一种推断,还需要进一步地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及考古学证据来证实。可是,世界对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功绩是认可的,是赞誉的。有专家学者说,这个结论一旦成立,那么欧洲的航海史将重新改写,世界历史将重新改写,各国的教科书也将重新改编。若真如此,只有改写历史了,这样才能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播撒文明●
凡属交往,不论官方民间,就必然有思想文化的传播碰撞与渗透交融,换言之,就是文明的传播。其结果,先进文化唤醒和改变了落后的文化,从而推动和加速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十五世纪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最文明的国家之一,而郑和下西洋所访问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尚处于蒙昧蛮荒时代,他们大多是一个城邦和部落,不是现在行政意义上的国家和地区。从记述郑和下西洋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看,文明发达的国家地区不多,并且,中国和其中一些国家地区早有交往,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或唐人,足见大汉王朝和大唐盛世在世界上的影响,他们向往中国,向往中华文明。
郑和秉承明成祖“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之旨,向西洋诸国和地区带去了先进的中华文化,带去了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及各种特产,带去了文明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大开眼见,爱慕之至。同时,郑和下西洋也了解了各国文化和风物,也带回西洋文明,促进了中华文化和东南亚、西亚以及东非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郑和,小而言之,他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推动者,大而言之,他是世界文明的传播者和推动者。据载,仅永乐年间来中国朝贡的国家和地区就有三十多个,足见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所受的尊重和影响。郑和船队访问过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至今还存留着各种纪念郑和的遗迹和传说。在东南亚一带有很多以“三宝”冠名的地名、寺院和物名,有些地区把郑和奉若神灵,顶礼膜拜,可见郑和在国外的影响力。
●和平外交●
明太祖朱元璋曾告诫:“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对邻国“凡不为中国之忠者不伐之”,“以远尔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天下之福。”明成祖继承了父训,注重与邻国及周围地区的和平与安宁。郑和七下西洋,所到之处无一不是以礼相待,坦诚相见,以和平交往为首任,不曾掳掠邻国一寸土地,一分财物。2012年5月,国际郑和学会会长陈达生先生和马来西亚国际著名画家钟振山先生造访郑和故里,经过共同探讨,一致认为郑和下西洋的准确说法应该是郑和亚非亲善万里航,亚非万里航准确概括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而亲善则准确说明了大航海的性质。
郑和下西洋,肩负“四海一家”、“天下同享太平之福”的特殊使命。所到之处,始终尊重他人意愿,尊重异域风俗,开展平等贸易,进行文化交流,促成亲善往来,沟通了亚非各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相互了解。除了完成政治使命和经济文化就留外,还做了很多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事,赢得了各国人民的敬重与爱戴。
帮助满剌加与暹罗调解纠纷。1405年,明成祖封拜里米苏剌为满剌加王,并赏赐诰印、袭衣、黄盖,还赐一石碑,立于满剌加山上。不久,暹罗发兵进攻该国,并夺走了明朝颁发的诰印。为此,满剌加使者前来中国求助,朱棣皇帝向暹罗国王发出诏书,谴责了他恶劣行径,并于永乐六年(1408年)派遣郑和出使暹罗调解此事。后来,暹罗国王遣使来京谢罪,这场争端得以圆满解决。明王朝支持满剌加建国并维护其独立,赢得了其历代国王的充分尊重,两国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1511被葡萄牙占领前,它的最后一位国王马哈茂德(1488——1511年)在暹罗胁迫他承认其宗主权时,遭到了他的断然拒绝,他声言满剌加惟一的宗主中国皇帝。
以宽厚仁德之心征服爪哇国。1405年,郑和船队到爪哇时,东爪哇和西爪哇发生内战。1406年,西王吞并控制了东爪哇,并向邻国挑衅。当时,郑和派一部分使团成员到东爪哇开展贸易,西爪哇以为是东爪哇援兵,结果170余人被误杀。郑和对此极为愤慨,曾兵临城下加以谴责,西王慌忙“遣使谢罪”,并承诺缴纳黄金6万两作为赔偿。可郑和船队刚走,西王便不理赔款事宜。明成祖命郑和1407年第二次下西洋时,到爪哇警告杜马板,终于使之臣服,于永乐六年(1408年)承诺献黄金5万两。明成祖说:“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岂利其金耶?今既能知过,所负金悉免之。”西爪哇不时对邻国用兵,杀害明朝使者,但明朝两代皇帝都以宽容为怀,加之郑和下西洋时对其国王既施之于威,又怀之以柔,终于使爪哇对中国怀德畏威,心悦诚服。
打击海盗陈祖义。洪武年间,陈祖义纠集海盗,占据交通要道的旧港(即三佛齐),不仅掠夺商旅,而且劫持西洋诸国来华使节。1407年,郑和出使西洋返航到旧港时,先派人诏谕陈祖义。但陈祖义表面假装归顺,暗中却准备发兵劫掠郑和船队。郑和识破了陈祖义的阴谋,待陈祖义率匪众前来偷袭时,郑和率兵大败之,生擒陈祖义,押回南京斩首。确保了西洋海岛的畅通和安全,并在西洋各国中赢得了声望,达到了“海内振肃”的目的。
通过郑和下西洋,明成祖的对外政策既确保了东南亚地区政治稳定,又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有力地维护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成为举世公认的外交家和和平使者。
●公平交易●
开展贸易活动,是郑和下西洋的一项重要内容。郑和船队每到一个国家,首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该国国君,把带去的金银财物和土特产馈赠对方,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同他们进行平等贸易。
有种说法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招徕贡使”,此说有失偏颇。事实上,大明和西洋诸番国,天各一方,万里迢迢,不存在军事上的征服,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实际上这些国家仍然是独立自主的。大明王朝一直奉行“厚往薄来”政策,馈赠与朝贡不过是一种礼尚往来而已。
关于郑和船队和西洋各国的贸易情况,《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三书中有很多记载。《瀛涯胜览》爪哇国记载:“番人殷富甚多,买卖交易行使中国历代铜钱。……升斗之法,截竹为升,每升为一姑剌,该中国官升一斤。……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并麝香、花绢、纻丝、烧珠之类,则用铜钱买易。”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买卖,用中国铜钱进行贸易。容器计量单位和中国官方有着明显规定:“升斗之法,截竹为升,每升为一姑剌,该中国官升一斤。”可以想见当时中国和东南亚贸易之盛况。
郑和船队在遍访西洋各国的过程中,船上带有大量的金银、钱币、瓷器、丝绸和铁器(包括铁农具)等生活和生产资料,一部分作为礼品赠与各国,礼尚往来,互通有无,有赠送就有回赠。而相当的中国特产则和各国各地区进行贸易活动,在互市中换回了异域的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龙速之香、麟狮孔翠、樟脑薇露、珊瑚瑶琨等奇珍异物外,有相当一部分是换取航海将士的生活用品。
贸易活动是在双方自愿平等的情况下进行的,马欢《瀛涯胜览》中古里国记载:“若宝船到彼,全凭二人为主买卖。王差头目并哲地、米纳几即书算手、官牙人等,会领宗大人议择某日打价。至日,先将带去锦绮等货,逐一议价已定,随写合同价数各收,毫厘无改,分毫无差。”这段文字讲述了郑和下西洋同西洋国家的经济贸易,它是以公平为原则的交易,也是至今出现最早的签订买卖合同的交易。
郑和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2002年,美国《生活》杂志在全球范围内评选1000年来百位世界伟人,中国有6位入选,郑和名列前茅,足见郑和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影响力。郑和开放、包容、追求和平、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郑和的英名将永垂千古,流芳百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