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西游记》里有一段唐僧与唐太宗结为兄弟的情节,这已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历史上唐玄奘是真的有和唐太宗结拜过兄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是《西游记》的这个情节并不是完全子虚乌有、空穴来风的,玄奘确确实实和一位君王结为兄弟,但他不是大唐皇帝,而是一个西域国家的君王,这个国家就是高昌国。那么,高昌国在玄奘西行的路上是起了什么样的重要作用,以至于这位大唐高僧与其国君结拜兄弟?这个西域古国有着一段什么样的历史?在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在传说中唐僧师徒扑灭三昧真火的火焰山下,伫立着一座历经千年却仍然雄伟壮阔的高昌故城,残垣断壁间诉说着那段沧桑而又辉煌的过去。
火焰山下的高昌故城
一、从高昌壁到高昌郡
高昌国是现在的哪里(高昌国国王姓什么)
高昌国的历史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西汉时期,在天山南北分立着数十个国家,大部分国家都是占据一个绿洲的撮尔小国,但在天山东部,有一个地跨天山南北的大国,这个国家叫作姑师,又称车师。姑师国幅员广阔,地兼今天吐鲁番、哈密、昌吉、乌鲁木齐、石河子、玛纳斯等地,还拥有强盛的国力,是当时天山南北少有强国。更重要的是,姑师国占据了战略要地,它东边与匈奴本部为邻,中部的东天山有通道沟通天山南北,对匈奴控制塔里木盆地各国极为有利。姑师在天山以南的吐鲁番盆地土地肥沃,利于农耕,既能为匈奴提供粮食,又是汉朝理想的驻军地,更是汉朝通西域的要道之一。因此,姑师国成为了汉匈在西域相争的关键要地。
汉代画像石的汉匈交战图
从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到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汉、匈奴、姑师三方展开了数场拉锯战,汉匈之间互有胜负,姑师朝秦暮楚。直到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镇守西域的匈奴日逐王降汉,汉朝成为了最后的赢家,才得以稳固地占据姑师。为了更好地控制姑师,汉朝把福员广阔的姑师国拆分成八个国家,是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和山北六国。汉朝在车师前国所在的吐鲁番盆地驻军屯田,为来往于西域各国的汉朝使者和西域驻军提供粮食,同时也起了军事镇守的作用。汉元帝时期,汉朝在车师后国的军屯区设立戊己校尉,统领屯田事务。在军屯区和戊己校尉的建立,各个军事要塞也在吐鲁番盆地建立起来,其中有一座军事堡垒,名为高昌壁。
《北史》记载了高昌壁的由来:“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但现代学者根据考古发现,考证这个记载并不准确,高昌壁之名不是取自“地势高敞,人庶昌盛”,而是取自敦煌的一个村子的名称。考古学家在敦煌发现一枚西汉时期的木简,上有“敦煌高昌里”几个字。汉代的西域驻军,大多数来自临近的凉州,尤其是最靠近西域的敦煌郡,更是重要的兵源地。或许有大量来自敦煌郡高昌里的军人,驻扎在吐鲁番盆地的军屯区,他们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者是为了凝聚同乡战友,把新建的军事堡垒取名为“高昌”。
高昌故城
高昌壁诞生后,却遭受多舛的命运。西汉末年,车师国王叛变,归顺匈奴,戊己校尉随着西域都护退出西域。东汉时期,西域三绝三通,戊己校尉几经周折。虽然如此,高昌壁伴随着戊己校尉,还是在经历纷争中最后保留下来,顽强地扎根在火焰山下。东汉破亡后,尽管经历了从曹魏到西晋的王朝更替,戊己校尉始终代表着中原王朝驻守在西域一隅,管控天山南北。永嘉五年(311年),中原爆发永嘉之乱,五年之后,西晋灭亡,中原大地陷入了割据纷乱之中。原西晋凉州太守张轨仍尊西晋正朔,实际上是割据河西一隅,史称前凉。前凉政权继承了西晋凉州刺史的权力与统辖范围,西域的戊己校尉亦受其统辖。
当时中国大地陷入了所谓五胡十六国的乱世,人口流动十分频繁,不仅又大量中原人口流入凉州,也有不少人口流向更西边的戊己校尉辖地,这些人口主要是来自凉州的汉人。吐鲁番盆地本来就有大量汉兵驻扎,这为凉州汉人的流入提供基础。人口的大量流入,加上吐鲁番盆地土地肥沃,十分有利于农业开垦。高昌壁等军屯基地人口渐渐繁茂滋盛,有向城镇过渡的趋势,同时也增强了地方的实力,强化了与前凉政权的离心力。到了张轨的孙子张骏在位时,时任戊己校尉的赵贞不听前凉号令,割据一方。张骏率军征讨,擒获赵贞,戊己校尉被废除。鉴于此地的聚落规模不断扩大,加上张骏欲强化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于是宣布在原戊己校尉辖地设郡,郡名取自以其中的高昌壁,是为高昌郡。高昌郡管辖着吐鲁番盆地东部地区,吐鲁番盆地西部则是日渐缩小的车师国。高昌从一军事堡垒蜕变成了一个郡,这不仅进一步促进了当地人口与聚落的扩展,更是为将来高昌王国的建立奠定基础。
高昌郡时期的纸画
二、在政权更迭中诞生:从高昌郡到高昌国
高昌郡的设置,标志这今新疆地区设置郡县的开始,对今后的中央王朝加强对天山南北的治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4世纪后期,前凉为前秦所灭,在之后分分合合的历史中,高昌郡先后受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管辖。尽管河西地区政权更迭,但高昌郡所处的西域地区较为安定,加上扼守东西交通要道,高昌郡还是得到稳定的发展,日渐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城镇。然而,北魏的兴起,尤其是对河西地区的统一,改变了高昌的发展轨迹。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拓跋焘进军北凉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一举灭亡北凉。北凉王弟沮渠无讳和沮渠安周出逃,后向西占据敦煌。北魏虽一时对沮渠兄弟无可奈何,承认他们在敦煌和酒泉一带的统治,但不久后向西进军,欲彻底消灭北凉残余。沮渠兄弟自知不敌,率领部下西渡流沙。当时,在敦煌西北的伊吾(今新疆哈密),是由原西凉外戚唐契与唐和兄弟割据着。当初西凉被北凉灭亡,唐氏兄弟带着西凉余部逃至伊吾,占据当地,附属漠北柔然汗国,柔然封唐契为伊吾王。但唐契对柔然并非忠心耿耿,在北魏统一河西以后,唐氏兄弟请求归附北魏,这引起了柔然的愤怒,柔然遂出兵伊吾。唐契受柔然侵逼,遂向西进军,欲要占领高昌郡。
高昌郡时期的纸画
高昌郡原属北凉所辖,到了北凉后期,由于沮渠氏逐渐衰弱,出自凉州汉人的高昌大族阚爽自立为郡太守,脱离北凉的统治,割据一方。在面临唐契进攻之时,阚爽不得不求助于曾经的宿敌——北凉余裔沮渠兄弟。阚爽派人向沮渠无讳诈降,请求无讳进军高昌,与他共同夹击唐契。在撤离敦煌后,沮渠兄弟的这支北凉残部流窜于大漠之中,无城可据,听闻阚爽邀其到高昌,沮渠无讳大喜,遂率部下将士向高昌进发。可无讳到了高昌后,却事与愿违。在他到达高昌之前,唐契在高昌白力城遭遇到柔然军的追击,唐契战死,唐和逃至车师国,高昌解围。阚爽见引北凉军解围之谋未能得逞,到沮渠大军兵临城下之时,竟关闭城门,拒城抵抗。沮渠无讳一时难以攻下高昌城,但阚爽也是坚守已久,难以支撑。正在此时,无讳的一位部将名叫卫兴奴,向其主献一计,即利用阚爽苦于守城的心理,诱骗他开城投降。阚爽果然中计,打开城门,北凉军蜂拥而入,奉沮渠无讳之命屠尽其城。高昌城哀嚎一片,血流成河,经过百余年经营、日渐繁荣的高昌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一时间几乎成为鬼城。
高昌郡时期的墓室壁画
在惨烈的屠城之中,高昌太守阚爽落荒而逃,投奔柔然。之后,沮渠无讳占据高昌,以高昌作为王都,在西域东部重建北凉国,这是高昌首次作为王都。然而,沮渠无讳和唐契与阚爽一样,把柔然作为保护伞,向柔然表示臣服,借此在北魏的步步进逼之下得以在高昌站稳脚跟。可是,沮渠无讳当初在高昌的屠城之举似乎冥冥之中有业报,他在定都高昌的三年之后就猝然死去,其弟沮渠安周继位。就在这一年,高昌发生了大灾荒,饿殍遍野,沮渠氏北凉政权遭受重大打击。虽然如此,沮渠安周在位时期,进一步向西扩张,吞并了吐鲁番盆地西部的车师国,从汉代以来延续了数百年的车师国在地图上彻底抹去。此战统一了整个吐鲁番盆地,为将来高昌王国的疆域打下基础。沮渠氏北凉成为地区强国,让宗主国柔然感到坐立不安。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柔然派军攻打高昌,杀沮渠安周,灭掉了沮渠氏北凉政权。但柔然并未打算在高昌建立起直接统治,它立高昌大族阚氏的阚伯周为高昌王,由他统治高昌。阚伯周即位高昌王,标志着高昌王国的正式建立。
然而,高昌国的建立之初,并不是在和平稳定中度过,而是在政权更替、政变频繁中成长。阚伯周建立起了高昌国的第一个王朝,即阚氏王朝,可这个新王朝的政局很不稳定。北魏孝文帝太和初年,阚伯周死,其子阚义成继位。一年多后,阚义成的兄长阚首归发动政变,杀死兄弟义成,篡位高昌王。即便如此,阚首归还是未能笑到最后。这次事变不是来自高昌国内,是来自外部。太和十一年(487年),漠北的游牧部族高车副伏罗部与宗主柔然发生矛盾,其首领阿伏至罗率领部众西迁至东天山,自立为王。阿伏至罗在东天山站稳脚跟后,首先把矛头指向臣属柔然的阚氏高昌国。太和十五年(491年),阿伏至罗攻入高昌国,杀高昌王阚首归,阚氏王朝灭亡,仅传三代。
高昌郡时期的武士俑
阿伏至罗灭了阚氏王朝,亦仿照柔然当初的做法,扶持祖籍敦煌的大族张孟明为高昌王,实行间接统治。可张氏王朝更为短命,张孟明并不得民心,在即位五年之后,即太和二十年(496年),被国人所杀,张氏王朝一世而亡。高昌国人立马儒为王,但即便是国人所立,马氏王朝也难逃“高昌王诅咒”。马儒即位后,也许是苦于高昌国处于柔然高车等各游牧部族的争斗之间夹缝生存,加上高昌本为汉地,却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遂一改前朝国策,打算放弃臣属北方游牧民族,转为内附北魏。在他登基一年之后,即太和二十一年(467年),马儒派遣司马王体玄入魏朝贡,向北魏朝廷传达举国内迁之请。孝文帝接受了高昌王的请求,派明威将军韩安保率领千余军队,前往西域迎接高昌国人,割出伊吾的五百里地用以安置高昌侨民,马儒亦派出了左右长史巩顾礼和麴嘉前去迎接魏使。然而天意弄人,可能双方在时间地点的约定工作上没有做好,巩顾礼和麴嘉在离开高昌四百里外没能等到韩安保,便返回高昌。反之,韩安保没能见到高昌的交接大使,也返回伊吾,这次高昌内附因此流产。而高昌内附未能实现的最重要原因,在于高昌国的民意,高昌国虽然是以汉人为主体,但这些汉人居民大多在高昌祖祖辈辈生活了数百年,高昌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根,马儒强制要求全国上下迁离故土,反倒引起了民愤,最终马儒成为了下一个“高昌王诅咒”的牺牲品。
高昌国人再次发动政变,杀了马儒,立马儒的右长史麴嘉为王。有趣的是,到了麴嘉这里,“高昌王诅咒”被打破了,高昌国迎来了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也是占去高昌国大部分时间的王朝——麴氏王朝。
高昌故城
三、黄金时期:麴氏王朝时代(上)
麴嘉字灵凤,祖籍金城榆中(今甘肃兰州),原为马儒的右长史,相当于右丞相,在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2年),受国人拥立而为高昌王,从此建立了麴氏王朝。高昌王国一共存在了180年,麴氏王朝统治了139年,占去了高昌国几乎十分之八九的时间。高昌国在麴氏王朝才真正进入稳定时期,同时也是在麴氏王朝,高昌国的综合国力达到鼎盛。
麴嘉即位后,仿效中原王朝制度,颁布年号,建元“承平”,又恢复前朝臣服柔然的国策。然而当时的北方草原局势多变,正处于柔然与高车争霸时期,高车一度占上风,杀了柔然可汗,麴嘉遂改臣高车。在与北方游牧政权保持宗藩关系之下,麴氏高昌也在壮大自己的国力。其时,高昌以西的焉耆国被中亚强国嚈哒帝国攻破,人民离散,纷纷请求麴嘉做他们的王。麴嘉派了自己的次子为焉耆王,统治焉耆部众,高昌国因此兼有焉耆盆地。实力大增后的麴嘉,也打算摆脱游牧民族的桎梏,转投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高昌义熙七年,516年),麴嘉派他的侄子麴孝亮到洛阳朝贡,请求内迁。北魏朝廷也再次派出军队迎接,可这次交接也是失之交臂。虽然内迁未果,麴嘉还是继续贯彻亲魏政策,数次遣使入魏朝贡。同时,麴嘉意识到,高昌虽为汉地,但四周都是异民族,汉族传统难免会流失。遂向北魏请求《五经》、诸史,并请求北魏朝廷派国子助教刘燮到高昌担任博士,以此强化汉文化建设。鉴于麴嘉的“向化”、“款诚”,北魏朝廷册封他为“持节、平西将军、瓜州刺史、泰临县开国伯”。高昌义熙十六年(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年),麴嘉去世,北魏追赠他为镇西将军、凉州刺史。
麴氏高昌时期的女娲伏羲图
麴嘉死后,他的继任者在史书中有不同的表述,大部分史书记载是他的儿子麴坚继位,但《魏书.孝庄帝纪》(《北史.孝庄帝纪》相同)记载是他的世子麴光继位,据学者研究,麴嘉的继任者应为麴光。麴光在位数年后,其兄弟麴坚继位,麴坚在位时,北魏爆发六镇之乱,高昌与北魏失去联系。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麴坚死,世子麴玄喜继位。麴玄喜在位仅两年,高昌永平二年(550年),玄喜死,王位由一位佚名的麴某继承,此人应是麴玄喜的儿子。麴某在位四年,高昌建昌元年(555年),其子田地公麴宝茂继位。麴宝茂在位六年,高昌延昌元年(561年),其子高昌令尹麴乾固继位,乾固在位40年,是高昌统治时间最长的国王,但史书对他的记载不多。高昌延昌四十年(601年),麴乾固死,其子麴伯雅继位。
在麴宝茂统治时期,命运的转折点降临到了高昌国身上,那就是突厥的崛起,从此高昌与突厥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将影响到了高昌国最后的灭亡。公元552年,兴起于阿尔泰山的突厥取代了柔然在北方草原的霸主地位,建立了突厥汗国。558年,突厥西面可汗室点密攻灭嚈哒帝国,称霸西域,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麴宝茂统治下的高昌国成为了突厥的臣属。室点密可汗的儿子达头可汗继位后,为了更好的控制高昌,达头可汗把公主下嫁给麴宝茂,以此掌控高昌国政。麴宝茂死后,突厥强制要求其子麴乾固接受北族的收继婚习俗,继娶麴宝茂的遗孀突厥公主。麴乾固死后,突厥再次要求新即位的麴伯雅继娶突厥公主,突厥公主对麴伯雅而言已经是祖母辈,这在汉人的伦理观念看来是不可接受的,所以麴伯雅对此表示拒绝,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娶突厥公主。突厥因此对麴伯雅施压,伯雅无法抵挡宗主国的压力,最后也只能就范。
隋代西突厥版图,包括高昌国在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