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图书馆的档案中有一份推荐名单,上面南北和谈的总理、各部部长推荐人选的竟与民国第一任内阁人选完全相同。1912年,清帝退位诏颁行,很少有人知道这份诏书的诞生地——一座叫“惜阴堂”在私人宅邸。名单和子的主人正是赵凤昌,虽为一介布衣鲜为人知却两次改变了近代中国历史。孙中山、袁世凯都不约而同地邀请他出山佐政,他却均予以婉拒。时人称其为“中山宰相式人物”、“民国产婆”、“民国诸葛”。赵凤昌最早是广州的一个小官,适逢张之洞来做两广总督,对他十分赏识,请他做了文案,慢慢被张引为亲信,参与机密。后来一次有人参劾张,也牵涉到赵。查办官员为保张,无奈将赵革职。张愧疚之余,派他常驻上海,为南洋采买枪械,收集各方情报。利用“十里洋场”的独特优势,他在上海办理公务的同时,结交了丰富的人脉。几年后,更是导演了两段惊天的传奇。
赵凤昌藏札(赵凤昌评传)
谋划东南互保
1900年,慈禧太后唆使义和团围攻外国使馆,并下诏向11国宣战,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两宫仓皇西逃。赵凤昌心忧国事,会同盛宣怀等人分头游说刘坤一、李鸿章、张之洞等督抚,拒绝宣战上谕,以免战火侵袭东南。
张之洞很犹豫,赵就发了一个电报给张,称“洋电,两宫西幸,有旨饬各督抚力保疆土,援庚申例,令庆邸留京与各国会议云”。
张复电:“询电从何来。即确复。”
赵见招拆招,马上去找盛宣怀,提出由盛把他发给张电文分发给各省督抚,表示确有其事。盛不敢捏造圣旨。赵说:“捏旨亡国则不可,捏旨救国则何碍?,“洋电”两字早已留好退路。如洋电不实,日后追究,最多不过误传而已,和假造圣旨的罪名无法相比,何况即为洋电,也无法查实。”
待盛的通电发出后,赵方才复电张之洞,谓“盛亦得洋电,已通电各省,望即宣布,以安地方而免意外”。
最终,刘坤一、李鸿章、张之洞协作,一起发动了“东南互保”。赵凤昌冒杀头之祸,有智有胆,挽狂澜于既倒,避免一场涉及国内外的战乱,拯救了崩溃的中国。
促成南北议和
辛亥革命后,赵凤昌便授意他的妻弟、袁世凯的幕僚的洪述祖(此人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重孙叫洪金宝)起草了一份《清廷退位诏》呈给了袁世凯。试探袁对清廷的态度。果然北洋军与革命党人打了几仗后,便停止了进攻。不久袁世凯通过洪,给赵凤昌发来了议和的密电。
于是各省代表会议正式讨论决定:若袁世凯反正,当公举袁为大总统。
赵凤昌当年到上海后,便陆续结交了唐绍仪、张謇等北方政要。在南方,赵的表弟庄蕴宽是黄兴的救命恩人,新军创始人吴殿英是他的姻亲。早前他还结识了胡汉民。而黎元洪等一众湖北官员也是他的学生。
所以赵自然就成了南北双方的最大公约数。
袁世凯令唐绍仪赴南方议和。唐抵达上海当晚便与赵深谈,表明了与南方斡旋建立“共和政体”的立场。
会谈中,白天谈停战问题,打出去的电报是互斥对方违反协议等等。重要的问题是夜里在惜阴堂谈,清帝退位、退位后谁来、外国承认问题等等。初步谈定:坚持尽快召开国会,议定国体。但清廷对此不肯给出答复,和谈陷入停滞。
此时,孙中山回到上海,马上前往拜会赵凤昌,征询他的看法。按赵的谋划,孙中山立即筹备组建了南京临时政府。宣告中华民国诞生。两个月后清廷再无回天之术,隆裕太后下诏宣布清帝逊位。
袁当选大总统后,内阁总理成了双方矛盾的焦点。
南方坚持由同盟会员担任,北方则拒不接受。关键时刻,赵建议:“国务总理必须是孙、袁共同信任的人物。只有唐绍仪最为适当。让唐加入同盟会,这是双方兼顾的办法。”
矛盾就这样化解了,唐绍仪成为了民国首届总理。
之后其他内阁人选,赵同样奔波于两派之间,平衡利益,南北议和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收场。
在辛亥革命跌宕起伏的数月中,赵以自己过人的智谋和手段,几乎以全凭一人之力全盘把控了历史的走向,一手托南北,操盘了民国的诞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