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定国是诏标志着什么(定国是诏和明定国是)

定国是诏标志着什么(定国是诏和明定国是)

定国是诏标志着什么(定国是诏和明定国是)戊戌变法作为一场只有百日的维新运动,从定性上说,这场变法被称作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然而关于这场变法的很多认知其实存在着误差,也就产生了许多谣言,很大程度在于早期关于戊戌变法的认知来自于康有为本人的著作,而随着清宫档案研究的深入,以及对同时代其他人的笔记研究,可知康有为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自己的作用,同时由

戊戌变法作为一场只有百日的维新运动,从定性上说,这场变法被称作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然而关于这场变法的很多认知其实存在着误差,也就产生了许多谣言,很大程度在于早期关于戊戌变法的认知来自于康有为本人的著作,而随着清宫档案研究的深入,以及对同时代其他人的笔记研究,可知康有为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自己的作用,同时由于康党的一些造势,又刻意篡改了一些历史信息。本文就对戊戌变法中常见的谣言进行澄清。

戊戌六君子就义

定国是诏标志着什么(定国是诏和明定国是)

定国是诏标志着什么(定国是诏和明定国是)

光绪绝不是纯粹的傀儡皇帝,固然慈禧压在他的上头,然而这不代表光绪无权,早在光绪十五年光绪成年,慈禧就理应归政,当然对于这个归政慈禧自然不会完全放权,但是对于朝臣来说,皇帝已经成年而太后逐渐老迈,就算后党现在再怎么得势,日后太后一死,必然会引来皇帝的清算。很多人把光绪想成汉献帝,这显然是不对的,曹魏是摆明了准备改朝换代,曹操死了,还有曹丕,而光绪和慈禧这边,慈禧又没要当女皇的心思,老太后一死,光绪帝就自然而然接管了最高权力,对于朝臣来讲并不是一味把宝压到慈禧这边,关于这次归政,怎么归,归到什么程度,其实很有讲究。

光绪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当时对于慈禧归政提出了六条建议:一,军国大事皇帝恭请皇太后裁夺;二,紧要的奏章先恭呈慈禧,次日再召见军机大臣指示遵行;三,简放大员及各项要差由皇帝奏明皇太后次日再降谕旨;四,京内折件传旨后另缮清单恭呈慈览;五,外省折报朱批发下后另缮清单恭呈慈览;六、谕旨及电奏由皇帝随时斟酌恭呈慈览。

然而到了最后军机处拟定的“归政条款”中,仅仅保留了三条建议,删去了“军国大事皇帝恭请皇太后裁夺”、“紧要的奏章先恭呈慈禧,次日再召见军机大臣指示遵行”、“谕旨及电奏由皇帝随时斟酌恭呈慈览”。

光绪帝

删除了三条,意味着军国大事光绪有权自行决断,而不是必须要慈禧点头,紧要的奏章军机处可以先自行参看,而不是等慈禧看过,而保留的部分,则是光绪需要在下了决断之后再给慈禧过目,但注意是先下决断后过目,同时慈禧保留了重大的人事任命时的人事权。

以上的归政自然不是全面放权,但把光绪视作傀儡,却也是绝对错误的。

在简单粗暴的划分中,慈禧代表的后党必然都是顽固派,必然对戊戌变法是全面抵制的,这显然是极其粗暴的划分了。甲午之后,变法图强已经是势在必行,不变法、不图强,大清都没了,还争什么争,实际上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时候,慈禧并不是对变法持反对态度的。变法之前,新派官员张荫桓跟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与谈话时,张荫桓说“太后也有改革之意见”,矢野说:“太后原本即是喜欢革新派之人,故皇帝翻然归向革新之说,可使皇帝与太后之亲情更加密切……”实际上无论是前面的洋务运动,还是后来的清末新政,都是慈禧大力支持的,能够维系她统治的改革,她有什么道理反对?

慈禧

前面说了,光绪下得重大决定在事后需要给慈禧过目,戊戌变法正式开始,可以光绪下《定国是诏》为起点,这么重要的诏书,慈禧必然是看过的,如果慈禧不同意,肯定立刻就会有动作,而不是等待到百日之后。而翁同龢对当天日记更是写道:

是日上奉慈谕,以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等因,并御书某某官应准入学,圣意坚定。

慈谕就是慈禧之意,就是说翁同龢表示作为变法开端的《定国是诏》是经过慈禧认可的。

同时现有的史料关于慈禧对变法初期的态度有的记录是勉强同意,有的是记录是相当赞成,但是强调光绪不要操之过急,慈禧勉强同意的记载出自康有为一派的记录,“由他去办,俟办不出模样再说。”而沃丘仲子的《慈禧传信录》则明确表示对于慈禧来说“变法乃素志”,还记载慈禧对光绪说“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意思是对光绪说,能跟富强的改革,你放手去干,但是慈禧强调光绪不能更衣冠,易正朔,得罪祖宗。

可以说慈禧在变法初期的态度是支持的,至于后面光绪在变法中操之过急,甚至想要借助变法进一步夺权,而康有为也是瞎操作一通,威胁到了慈禧的地位,自然慈禧就要毁掉这场变法了。

就像开头所说,康有为被视作戊戌变法主导者,很大程度就是他自抬身价,这场变法要说谁是主导者,那就是只能是光绪帝。整场戊戌变法,光绪仅仅只召见过康有为一次(康有为一派说见过两次,但光绪帝的诏书明确说自己只见过康有为一次),而梁启超甚至没有得到过光绪帝的召见,自始至终康有为只是一个小小的工部主事。

康有为

戊戌变法虽是救亡运动,但也涉及光绪跟慈禧的权力之争,才最终导致的失败。这个缘由可追溯到甲午之战,当时亲政不久的光绪帝可谓急着树立威信,强力要求主战,结果甲午的一败涂地,使得光绪威信大失,戊戌变法对于光绪帝来说,也是希望通过变法塑造一个新的政治格局,让后党在新格局中难以自立。

光绪朝汉臣可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的领军人物就是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正常来说,他该是光绪的铁杆支持者,然而翁同龢对于光绪跟慈禧在变法的未来可能存在的争斗,选择了以自己南派利益为主,想要慈禧和光绪继续保持较为平和的状态,为此就遭到光绪的罢黜。同时光绪为了能方面接受各处的上书,直接罢免了礼部六堂官,同时提拔了多名军机章京后面更超擢袁世凯,所作所为可用激进形容了。

除非康有为有脑控术,否则就凭一次见面,他能操纵光绪干下这么多事儿?

光绪

由于光绪操之过急,逐步引来慈禧对他夺权的警惕,再加上康有为曾提出中日合邦,由伊藤博文主持大权的奇谈怪论,被御史抓住奏报了慈禧,慈禧认为康有为此人有颠覆大清统治的意图。

在戊戌变法的最后阶段,光绪曾经发过密诏,这份密诏是给杨锐的,被康有为称作是光绪帝让他孤注一掷,也是康有为后面准备围颐和园,杀荣禄的“法理”所在。然而这份密诏的原件在后来被杨锐的后人上交给了国家,算是还原了历史真相。

光绪的意思是让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等人赶紧筹划磋商一个办法,既能让变法继续施行,也别让自己跟慈禧闹得太僵。其实光绪这时候应该是有点怂了的,光绪在给了杨锐密诏之后,他对慈禧的态度是进一步退让的,他随后又通过诏书向慈禧解释,自己这么久仅仅只召见过康有为一次而已,当时有很多谣言(可能是康有为宣传的)说康有为有自由进宫的权力,所以光绪特别解释了一下,并且说自己不让康有为继续在京城待着了,要让他去上海办报纸。

结果康有为拿着鸡毛当令箭,搞了一出锢后杀禄的计划,于是光绪帝被坑,整个维新派也被坑,若是没这手锢后杀禄的操作,慈禧不见得对维新派痛下杀手。

戊戌六君子

这个谣言属于搞错了时间顺序,是先有的慈禧决定停止变法再度训政,才有的康有为要孤注一掷,派谭嗣同拉拢袁世凯搞武力政变,袁世凯选择告密,前者发生在9月18日,后者发生在9月20日。

袁世凯告密与否都不影响大局,他手里只有七千小站新军,而京城守备兵力不下十万,袁世凯有多大自信能打赢十多倍的敌军?何况哪怕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囚禁太后,杀死宗室,让上位者背负不孝的恶名,干这种事儿的大臣多半会成为为上位者开脱的替罪羊(比如成济),袁世凯就算成了很可能也会被光绪杀了以儆天下。于是袁世凯果断不干这种没好处的事儿,告诉了荣禄。

袁世凯

上一篇: 罗马安东尼(罗马安东尼王朝)
下一篇: 虞美人草(虞美人草夏目漱石)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