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套科普书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或者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或者图文并茂、幽默风趣;或者详实严谨,高冷复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生活情境适合读不同的科普书。
卯正二刻是什么时间(卯正二刻是什么时候)
最近几年,野外露营成了亲子活动的新宠。很多人都逐渐意识到:自然环境是感官刺激的主要来源。户外亲子活动是适合我们家庭的最高效的启蒙教育。
在户外亲子活动中,能快速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如组织规划能力、观察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运动能力。所以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建立孩子与自然的亲密联系。
在群山中倾听大自然的呢喃,在大自然中漫步、搭帐篷、登山,跟家人一起探索自然的奥秘,这真是一种很酷的体验。
好奇的孩子小脑袋总是装着很多疑问:宇宙是如何起源的?夜空为什么是黑色的?时间能倒流吗?节气是阳历还是阴历?钟表为什么会滴滴答答地走动?为什么人到了晚上就犯困?面对孩子的疑问,如何给出深入浅出而又专业的回答,如果家长有些方面知识的短板,可以给孩子带上这套《时间之问》(少年版)。
拿到这套书,从一个家长的角度看,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本书的作者汪波,留学于法国的微电子博士,目前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工作,是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者。他的思维,既具东方的灵动与含蓄,又有西方的抽象与精确。书中很多真知灼见,无不体现出他扎实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严谨理性的科学精神,可以说这套书既有理工思维的严谨又兼具文学的诗意浪漫。
汪波在少年时代,发现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物理问题,这个简单的发现让他非常兴奋,原来不同的学科之间是互相关联的。所以他产生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将来一定要把各科知识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以便寻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
后来,汪波巧妙地用“时间”把天文、物理、生物、化学、宇宙、历法等多学科知识相融合和串联起来,放在特定的情境——亲子出游中,用亲子对话的形式,将藏在“时间”里面的奥秘一一揭晓。
在时间里,藏着广阔宇宙和微小粒子的秘密,包含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和节气民俗,在时间里运行着身体和生命的规律。
在《时间之问》这套书中,作者汪波用一锅意大利面条来比喻宇宙的起源,用帐篷里的影子来描述十二星座,用小溪里的漂流来说明时间如何变慢,用荡秋千来演示时钟的原理,用积木来解释闰月是怎么回事,用汽车尾灯来描述宇宙如何加速膨胀。
为了给孩子建构更系统和立体的知识体系,每一个章节的后面还设置了一个知识盒子。
比如第这套书的第六章《嘀嗒》通过亲子对话的形式解释了钟表为什么会滴滴答答、钟表的摆轴来回转动,而指针却在一圈圈转动的原因、秒针、分针、时针分别是怎么转动之后,在“知识盒子”里面机械钟的发明、结构和锚式擒纵的转动原理,对知识进行了有益的拓展和补充,孩子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同时,不由得感叹前人的智慧,从而种下一颗求知探索的种子。
同时,全书对正文图片及知识点进行了悉心筛选与梳理,并精心挑选精美“时间”插图与手绘原理图相搭配,尽力为小读者呈现一部更为丰富和饱满的科普作品。
2、将理科的严谨和文学的浪漫巧妙结合
把高深的物理问题,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是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在《时间之问》中,这样巧妙的融合比比皆是。用《宋词》中的“灯花耿耿漏迟迟”引出漏刻,用《红楼梦》中王熙凤要求仆人每天早晨卯正二刻起床引导孩子计算时辰和小时之间的联系,用夜来香和《小王子》来解释动物和植物都用生物钟。
尤其喜欢这个章节:《夜来香,感知夜晚的来临》
在小女儿的疑问中,父母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解释夜来香夜晚开放的原因。
对夜来香的描写:
刚下车,一股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妈妈跟随香味走过一片草坪,来到了树林边的一株灌木前。她仔细辨认了一下,确定香味就来自这株矮树。翠绿的枝叶,上面密密麻麻垂吊着一簇簇黄绿色的小花。张开的五个花瓣呈五角星形,浓郁的香味正从其间源源散出。花瓣下葱白色的花柄像高脚杯的支脚,高挑而优雅。
歌曲:《夜来香》
那南风吹来清凉
那夜莺啼声细唱
月下的花儿都入梦
只有那夜来香
吐露着芬芳
古诗:作穗青鹰爪,含苞白凤胎。丝丝垂鬓袅,夜夜呢人来。
生物钟:花儿开放、散发香气是为了吸引昆虫来采和授粉。在热带和亚热带,白天气温高,昆虫不愿出来,如果花白天开放、晚上闭合,就没法进行授粉。所以一部分花儿就选择在温度较低的夜间开放。”
科学家把夜来香放进一个24小时都有人工照明的房间里,发现到了夜间它依旧会开放,这说明光线并不是影响夜来香开花的因素。
夜来香的体内确实有一个看不见的时钟,能够告诉它当前的时间,我们把这个看不见的时钟叫作生物钟’。生物钟不仅植物有,动物也有,它能调节我们一天之内的体温、内分泌,以及血压等等。
知识盒子:拓展补充科学家利用花儿在特定时间开放这一现象制作了花钟,看一眼花坛里哪种花正在开放,就知道具体的时间了。
通过这一章节的阅读孩子积累了描写夜来香的优美片段、歌曲、古诗和科学知识,可谓是收获满满。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最大的绊脚石就是思维定式,大脑固化到了僵硬的程度,如果我们能为孩子提供多种形式、多变的方式和多变的方向,孩子才能培养灵活的思维。大脑习惯了各种变化,左右脑同时开发和运作,才能培养孩子灵活多变的思维。
汪波说过: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感受最多的不是知识的累积,而是我在无穷知识面前的无知。我切身体会到,累积的知识不是智慧,而从累积的见解中摆脱出来,才是智慧。
他用这套《时间之问》,不光为孩子指明了现实的疑惑,更为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的求知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