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蹊田夺牛是什么意思(蹊田夺牛的典故)

蹊田夺牛是什么意思(蹊田夺牛的典故)

蹊田夺牛是什么意思(蹊田夺牛的典故)文丨《那些年》陈蕾我们所知道、所熟悉的那个包青天,大部分印象都来自于小说、演义。包大人的一生好像就是奋战在“断案”第一线,但是,这并非是历史上最真实的包拯,他确实断过一些案,但是,他的人生还有更精彩的事:做“谏官”,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怼皇帝”、“怼同僚”。在包拯担任监察御史期间,经他弹劾被降职、撤职、法办的高官达30多人,真正是做到了铁骨铮铮,铁面无私。以

文丨《那些年》陈蕾

我们所知道、所熟悉的那个包青天,大部分印象都来自于小说、演义。包大人的一生好像就是奋战在“断案”第一线,但是,这并非是历史上最真实的包拯,他确实断过一些案,但是,他的人生还有更精彩的事:做“谏官”,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怼皇帝”、“怼同僚”。

在包拯担任监察御史期间,经他弹劾被降职、撤职、法办的高官达30多人,真正是做到了铁骨铮铮,铁面无私。以至于那时候出现一个“包弹”的流行语,清正廉洁的官员叫做“没包弹”,而贪官污吏则叫做“有包弹”。

蹊田夺牛是什么意思(蹊田夺牛的典故)

蹊田夺牛是什么意思(蹊田夺牛的典故)

按说,他这种“弹法”,很容易得罪人,但是,从包拯踏入官场算起,一路绿灯,26年间25次升官。用现在的话说,包拯的人生道路简直就是“开了挂”。

包拯以为民伸冤的青天形象闻名于世,有关他的破案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世代不衰,并演绎出许多传奇的故事。然而,《宋史》当中明确记载的,只有一桩“牛舌案”。

包拯担任天长县县令期间,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一天,有一农人跑到县衙,状告歹徒割去了他们家耕牛的舌头,请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并无财利可图,所以包拯推断此事必属冤家的报复行为,于是命农人回家宰牛卖肉。宋代宰杀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真正割牛舌者见牛主杀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县衙告农人杀牛之罪,遂自投罗网,疑案立破。

其实,包拯“怼权贵”比“当侦探”专业多了,这从《宋史·包拯传》的篇幅,还有他的从业经历就能看出来。

包拯在北宋历仕约25载,近一半的官涯都围绕着监察工作,根据《包拯墓志铭》及《宋史·包公传》的记载,其担任过的监察官职有:监察御史里行、右谏议大夫、监察御史、知谏院、权御史中丞等,有着十分丰富的监察经验。

庆历四年(1044年),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起初,他发声抨击范仲淹的人事改革,认为范仲淹派往各路的按察使权力过大,缺乏监督,会造成新的腐败。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他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随后又递上唐朝魏徵的三条奏疏,希望皇帝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白寿彝的《中国通史》记载:官员王逵曾数任转运使,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钱物。激起民变后,又派兵捕捉,滥用酷刑,很多人惨遭其害,因而民愤极大。但王逵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睐,故有恃无恐。为此,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最后一次更直接指责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刚直,朝野震动,舆论汹汹,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

当时,宋仁宗宠爱张贵妃,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除了是财政部长,还身兼四大要职,在北宋的外戚任命史上创下了绝无仅有的纪录。宋仁宗还想为张尧佐谋一个宣徽使的职务,包拯在朝堂上与仁宗争辩,说到激动处,唾沫星子都溅到了仁宗的脸上。宋仁宗回到后宫对张贵妃发脾气:“你只知道让他升官,就不知道现在的御史中丞是包拯!”最终,经过三次弹劾,仁宗才放弃给张尧佐宣徽使的官职。

不过一直弹劾别人的包拯也不是没有被人弹劾过。嘉祐四年(1059年),时任三司使的张方平由于购买土豪的财产,被包拯上章将其弹劾免官;宋祁接任三司使,包拯又弹劾他;宋祁被免后,就由包拯以枢密直学士之职暂任三司使。对此,欧阳修说:“包拯是所谓牛踩踏了田而夺了人家的牛(蹊田夺牛),处罚已经很重了,可他又贪图肥缺来做那个职务,不也是过分了吗?”包拯因此待在家里,以躲避代理三司使的任命,仁宗不许。许久后,包拯才出府任职。

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任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因为他在朝廷以不畏权贵、刚毅无私著称,京城的贵戚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再加上他不苟言笑,人们传言看到包拯笑跟看到黄河水清一样难。连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

不过包拯治理下的京师,打官司确实比过去简化了不少。按照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告状者先将状纸递交给衙吏,然后,再由衙吏转呈,有的衙吏就会借此敲诈勒索,致使冤屈者常因为送不起钱而告状无门。为此,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这项改革既简化了流程,也堵住了衙吏贪污受贿的门路。

白寿彝的《中国通史》记载:包拯执法之刚正不阿,在其出知庐州时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庐州是包拯的家乡,任知州时,他的亲朋故旧多以为可得其庇护,干了不少不法之事。包拯决心大义灭亲,以示警戒。时恰有一从舅犯法,包拯不以近亲为忌,在公堂上将其依法责挞一顿,自此以后,亲旧皆屏息收敛,再不敢胡作非为。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在河南开封的包公祠内,有一块《开封府尹题名记》石碑,上面刻有宋代183位开封府尹的名字。不过这些名字当中,包拯的名字已经模糊不清。据说是因为包拯去世后,百姓的冤情不再有人理会,那些有冤无处申的人特别怀念包拯,便用手抚摸包拯的名字,再加上很多敬仰包拯的人也会有这样的动作,久而久之,包拯的名字就被磨光了。

凹陷处便是包拯的名字

不过,就算模糊不清,世人也不会忘记包拯,因为这个名字早已刻进人们的心里。

上一篇: 射电波(射电波段)
下一篇: 仓颉造字的故事(仓颉造字的故事简单概括)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