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马踏匈奴石雕(马踏匈奴石雕是什么朝代的)

马踏匈奴石雕(马踏匈奴石雕是什么朝代的)

马踏匈奴石雕(马踏匈奴石雕是什么朝代的)霍去病墓,国一。位于咸阳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是唯一单独列为国保单位的茂陵陪葬墓。茂陵博物馆所在地。咸阳的五陵塬上,有汉武帝茂陵。在其陪陵霍去病墓,以其出土大型石刻为主体,辅以茂陵出土文物建成一座融文物、古建、园林于一体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茂陵博物馆。该馆现有五个展厅:“西汉出土文物菁华展”、“汉茂陵历史文化菁华展”、“霍去病

霍去病墓,国一。位于咸阳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是唯一单独列为国保单位的茂陵陪葬墓。茂陵博物馆所在地。

咸阳的五陵塬上,有汉武帝茂陵。在其陪陵霍去病墓,以其出土大型石刻为主体,辅以茂陵出土文物建成一座融文物、古建、园林于一体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茂陵博物馆。该馆现有五个展厅:“西汉出土文物菁华展”、“汉茂陵历史文化菁华展”、“霍去病墓石刻陈列展”、“霍去病生平展”、“汉武帝故事造像展”和六座石刻廊房。

马踏匈奴石雕(马踏匈奴石雕是什么朝代的)

马踏匈奴石雕(马踏匈奴石雕是什么朝代的)

茂陵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位于陕西兴平市南位镇茂陵村南,包括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汉代大型石刻群。

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哀其才、彰其功,敕令为其建一座“像祁连山”的墓冢。这座“冢像祁连山”大墓,建成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同时又在两年之内,开凿了巨型石像生置墓冢上下。

霍去病墓,当地人称“石岭子”。其石刻群,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大型石刻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艺术价值

霍去病墓冢上下、墓地周围乱石嶙峋,苍松翠柏荫蔽墓身。墓南东西两角,各有回栏曲径,通向墓顶。墓南立石碑一通,题铭:“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上款为“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毕沅书”。下款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兴平县事顾声雷立石”。

霍去病的墓顶建了座览胜亭

墓冢后坡地建了霍去病事迹展示馆。

环绕墓冢建有亭、廊,内置霍去病墓葬石刻十六件。墓前两亭,亭内置“马踏匈奴”和“跃马”。墓冢东西两廊内,陈列其余十四件石刻。霍去病墓葬石刻题材多样,雕刻手法简练,造型古拙雄健,“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圆雕工艺品,也是汉代石雕艺术的代表,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霍去病墓葬石刻无论是从观赏价值、历史价值角度,还是艺术价值、研究价值,都堪称国宝。这十六件石刻中,被鉴定为国宝的有十二件,其余四件也是国家一级文物。国宝级别石刻分别是,马踏匈奴、跃马、起马、石人、人与熊、怪兽吃羊、野猪、伏虎、卧牛、卧象、蛙、蟾。国家一级文物分别为,石鱼两件、石刻题记两件。

马踏匈奴

霍去病墓前石雕石刻1949年以前有马踏匈奴、跃马、起马、卧牛、伏虎、野猪、怪兽吃羊、人与熊、石人九件;1957年又发现五件,即卧象、蛙、蟾和一对鱼;还出土有两块汉隶书字石,一个刻“左司空”三字和一个刻“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益”十字。

跃马

跃马

起马

起马

伏虎

伏虎

蟾蜍

蟾蜍

石鱼

石鱼

石鱼

石鱼

人与熊

人与熊

石人

“平原乐陵”题记石,无法拍清“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益”字样。

“左司空”题记石

“左司空”题记石

卧象

卧象

怪兽吃羊

野猪

卧牛

卧牛

汉武帝故事造像艺术展

《汉书·武帝纪》载,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初置茂陵邑",茂陵营建,共历时五十三年,据史书记载,把全国每年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一,花费在陵墓的修建上。(摘自360百科)

茂陵博物馆由茂陵陵园、茂陵陪葬墓、茂陵邑遗址及修陵人墓地四大部分组成,共发现外藏坑400座、建筑遗址14处、陵邑城址1处、修陵人墓地1处及较大陪葬墓123座。其周围主要有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三朝重臣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倾城倾国李夫人等。博物馆开放区域有汉武帝帝陵陵园、霍去病墓园、金日磾墓园、卫青墓园;截至2021年底,茂陵博物馆文物藏品总计5244件(组),一级文物69件,二级文物54件,三级文物577件,其它文物4544件。目前陈列展出有260件(组),尤以再现西域天马雄姿的鎏金马、构思巧妙的四神纹玉雕铺首、气势磅礴的霍去病墓石雕以及刻有“阳信家”款识的铭文铜器等珍品举世瞩目。(摘自茂陵博物馆官网,鱼有删改)

茂陵出土文物展

西汉立国,经过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强盛,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西汉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茂陵出土的随葬品,是汉武盛世衍生出物质文明的华章,同时也展示着汉人磅礴大气的风格。西汉出土文物菁华展展厅展示了汉代人们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共计167件文物,揭示了汉代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地启示着后人。(摘自茂陵博物馆官网)

彩陶马头,1998年兴平西吴镇来祁寨村出土;陶牛,1975年兴平南位镇陈门村。

彩绘陶马,1984年兴平庄头村出土。

西汉希腊文铅饼,1980年兴平茂陵村董明礼交献;绿釉胡人骑马俑,1974兴平道常村王峰生交献。

汉茂陵历史文化菁华展展出156件各类文物,充分展示汉武之盛、茂陵之美。

四神纹玉铺首,茂陵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四神纹玉铺首,长34.2厘米,宽35.6厘米,厚14.7厘米,重10.6公斤。铺首是中国古代装饰门环的兽首底座,此铺首用质地莹润的蓝田玉精制而成,属茂陵陵园的遗物,衔环孔呈卷鼻状。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巧妙地布局在饕餮纹两侧。(摘自360百科)

错金银铜犀牛尊(复制品)

错金银铜犀牛尊,重13.3公斤,高34.1厘米,长58.1厘米,宽20.4厘米。这是一件极为精美的工艺品。1963年兴平县西吴乡窦马村村民赵振秀,在村北土壕内发现。这件国宝文物现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摘自360百科)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茂陵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省博见过,有点疑惑哪一个才是李鬼。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这件国宝文物与"鎏金马"同时被发现。高58厘米,底径13.3厘米,口径9厘米,盖高6厘米。炉盖口外侧刻铭文一周35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宫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底座圈足外侧刻铭文一周33字:"内者未央尚卧,黄金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摘自360百科)

鎏金马

鎏金马,1981年5月在平阳公主墓南,西吴乡豆马村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这件文物。高62厘米,长76厘米,通体铜铸鎏金,昂首,翘尾,四腿直立,体态矫健。头部造型甚为生动,粉鼻亮眼,两耳竖立。史书记载其为"金马",系以西汉时大宛国的汗血马为原型而精制的工艺品。这件国宝,现收藏在茂陵博物馆。(说明文字摘自360百科)

鎏金马,茂陵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虎形镇纸

鎏金虎镇,汉墓出土的虎镇呈仰首团卧状,为镇墓辟邪之物。其质有铜、石两种,铜铸又有鎏金、错金,出土时均四件为一套。(摘自360百科)

兽头银盘,铜龟负螺山,1980年兴平西吴镇豆马村出土。

蝉形口唅;猪形玉握,玉在汉朝人心中有助人们羽化登仙的神秘力量,猪又是财富的象征,故玉雕刻成猪的样子

青铜器

铜漏壶(图右中)

铜漏壶,圆筒形,高32.8厘米,径10.6厘米,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器。盖上有托时辰标尺的支架,且有条形孔可穿插浮标。壶底部有一滴水的短流,随着壶底漏嘴的滴水,造成浮标均衡的水平下降,以此来标示时辰,为研究西汉计时科学之重要实物资料。(摘自360百科)

“阳信家鏖甗”和“阳信家”染器。这二件文物有”阳信家“的铭文,证明主人是阳信公主,即汉武帝的姐姐。

染,指的是汉代豆豉酱。染器即是带炉的铜杯,杯中盛放豉料(汁),炉中加炭火对杯中豉料持续加温,再用煮熟的肉蘸食杯中的豉料以调味食用。中国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追求自古有之。

鎏金熏炉;筒灯;铜华连弧纹铜镜,1966年兴平县西吴镇窦马村北出土;鎏金铜弩机

这种组合铜灯,全国目前所见有两件,另外一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筒灯的设计极富匠心,拆解后可分为三种不同形制的铜灯:行灯、豆形灯和卮形灯。所谓行灯是指在行动中可以持之照明的灯,豆形灯是指灯形与食器豆相似的灯,卮形灯是指将灯炷贯以铜管直接插入卮形容器中的灯。此件铜灯奇妙地由多种类型的灯组合而成,其结构精巧、造型精致完美展现了汉朝工匠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据推测,此件筒形组合铜灯极有可能是汉武帝的御用之物。(摘自茂陵博物馆官网)

四灵纹瓦当

↓左:彩陶盒,兴平西吴乡西一村出土;褐釉陶灶,本馆征集;黄釉陶鼎,兴平西吴织布厂出土;右:绿釉陶奁,本馆征集;绿釉陶壶,兴平水道口村出土。

↓鎏金银铜漆耳杯,整体分为座、杯上下两部分,座为盘足,柿蒂状支架,承托耳杯。酒杯平面呈椭圆形,圆形底,两侧附耳,纹饰华美,漆工与鎏金皆非常精湛,是研究西汉工艺美术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说明文字摘自360百科)

金日磾墓

茂陵,国一。是西汉五陵之一,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因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茂乡,故称茂陵。

茂陵是西汉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美誉。陵体高大宏伟,拱卫其周有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二十多座陪葬墓。

欢迎来访,愿安康常伴!

上一篇: 王世贞(王世贞的简介)
下一篇: 白敬亭生日(白敬亭生日是几月几号时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