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11头牛就是家里的“宝贝疙瘩”,现在家里所有的开销都是靠卖牛支撑,上个月刚卖了一头肉牛,收入18000元。以前在外打零工,从来不敢想象能挣到那么多钱。”温宿县依希来木其乡依希来木其村建档立卡户图尔敦·阿塔吾拉与妻子原先外出打工,每年的收入除了供养一家人日常生活的费用外,生活质量相对不高。2020年初,在依希来木其村工作队和村委会干部的引导和扶持下,夫妻俩回到依希来木其村开始养殖西门塔尔牛,目前和村里5名养殖户共同创建了自己的肉牛养殖基地,存栏肉牛有65头,生活是越过越好。
温宿县属于哪个市(新疆温宿县属于哪个市)
依希来木其村位于温宿县东北部,一直是一个以种植业、林果业为主的村。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原因,全村贫困群众收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路,改变种养殖结构一直是依希来木其村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干部心中的头等大事。
因依希来木其乡田间沟壑水草丰茂,发展养牛产业条件得天独厚。乡党委书记祁金平同志号召全乡发展养殖业,充分依托资源优势,把养牛业作为脱贫的重点产业来抓。依希来木其村工作队和村委会干部带领全村村民积极响应乡党委书记的号召,搭建肉牛养殖基地,大力宣传科学养殖方法,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参与养牛,全村呈现肉牛养殖业增效和贫困群众增收的良好局面。
如今,依希来木其村的养牛业,已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形成良种化、规模化、生态化、多样化的成熟产业。
在依希来木其乡依希来木其村的肉牛养殖基地里,饲养着785头大肉牛——西门塔尔牛。然而,记者发现,这个养殖基地却没有种植一棵牧草。
“每头牛平均每天需要进食40—60斤饲料。”该养殖基地的管理人员迪力夏提·图尔荪告诉记者:“虽然我们不种牧草,但现在我们储备的饲料足够喂养到年底。”
近800头牛,如果按照每头牛每天进食50斤饲料来计算,一天下来需要的饲料差不多40000斤。一个每天需要20吨饲料的养殖基地,不种一棵牧草,却声称不缺饲料?面对记者的疑惑,迪力夏提·图尔荪笑着说:“我们不种植,是为了让村民种植。村民种植牧草挣钱,我们养牛挣钱,大家都挣钱,皆大欢喜。”
迪力夏提·图尔荪向记者介绍说,养殖基地周边村民有种植小麦、玉米的传统,每年都产生大量的秸秆废料。以前村民都是一烧了之,这样做既污染了环境增加了安全隐患,又造成极大的浪费。现在养殖基地把这些废料都收集起来,进行发酵处理,变废为宝。这样处理后既保护了环境,减少了污染,又降低了养牛的成本。这种牧草制作的饲料营养成分高,牛吃了长得快,又不生病。
“以前我们种玉米,都是等成熟了才收回家,然后脱粒、晒干、储存。工序很多,人累了不说,收入还不多。”依希来木其村村民帕提古丽·木沙,种了5年的玉米,却从没想过“玉米能够整株出售的”。
“现在我们种植的玉米,颗粒最饱满、植株最青,重量最重的时候就出售,而且还是整棵卖掉,省时省工又挣钱。每当我们的玉米要收割时,养殖基地就派人开着收割机到田里帮助我们收。收割机一开过去,直接把整棵玉米打粉成料,装车拉回基地过磅称重。除去成本,一年每亩多挣的钱在3000元以上。”帕提古丽·木沙高兴地说道。
“利润就是最好的宣传”。依希来木其村“第一书记”封涛告诉记者,如今,全村350亩土地都开始种植牧草或者饲料玉米,饲料产业链俨然已经形成。如今“农改饲”不但提高了土地效益,还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封涛表示,下一步,依希来木其村将聘请养殖专业人员为养殖户提供肉牛育肥的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在推广优良品种的同时,提升养殖规模和质量,推动本地肉牛养殖基地的建设。
图文:温宿马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