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安禄山事迹翻译)

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安禄山事迹翻译)

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安禄山事迹翻译)距离安史之乱不远的白居易时代,在他的不朽诗篇《长恨歌》里,通过“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这样的诗句,已经很明显的流露出了这样的倾向:把安史之乱的爆发,往皇帝和杨贵妃的奢华无度的宫闱生活挂钩。杨贵妃与唐玄宗。来源/电视剧《唐明皇》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安禄山事迹翻译)但是,安禄山的

距离安史之乱不远的白居易时代,在他的不朽诗篇《长恨歌》里,通过“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这样的诗句,已经很明显的流露出了这样的倾向:把安史之乱的爆发,往皇帝和杨贵妃的奢华无度的宫闱生活挂钩。

杨贵妃与唐玄宗。来源/电视剧《唐明皇》

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安禄山事迹翻译)

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安禄山事迹翻译)

但是,安禄山的叛乱有着其深层逻辑,远非皇帝昏庸宠幸爱妃、爱屋及乌任用奸佞外戚、对野心家不加觉察那么简单。

杨国忠与杨贵妃,谁对唐玄宗更重要?

政变上台的唐玄宗堪称冷酷无情,曾在一天内处死三个儿子。作为雄才大略的皇帝,唐玄宗热衷于开疆拓土,热衷于拿捏满朝文武。这么一位皇帝,怎么会喜怒形于色,天天忙着和杨贵妃谈恋爱?

何况杨国忠和杨贵妃的血缘关系并不近,杨国忠是杨贵妃的从兄。说得再仔细点,他们俩的曾祖父是同一个人,这个关系已经很疏远了。杨贵妃的父亲在四川当官,但是杨贵妃小时候在哪里长大,却有好多种说法,四川陕西甘肃河南都有。另外,杨贵妃的父亲去世得早,她十岁后就被寄养在洛阳的叔叔家,长大后进京当了王妃。杨国忠的父亲在安徽当官,杨国忠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山西和安徽度过的,三十岁去四川从军。从杨国忠与杨贵妃各自的人生轨迹来看,两人根本不认识。

杨国忠只是杨贵妃一个沾点边的远房亲戚,如果玄宗单凭对杨贵妃的宠爱就能让杨国忠成为当朝宰相,那杨贵妃的亲哥哥亲弟弟是不是都得裂土封王了?可实际上呢?杨贵妃的亲哥哥亲弟弟们,史书上并无记载他们当什么大官。

杨国忠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唐明皇》截图

真正因为杨贵妃沾了光从而升官发财的,是杨贵妃的叔叔杨玄珪这一系。杨玄珪大约就是在洛阳抚养杨贵妃长大的叔叔,所以他这一家子和杨贵妃可谓情同父女。杨贵妃发迹后,杨玄珪当了光禄卿,杨玄珪的两个儿子,杨铦当了鸿胪卿,杨锜当了侍御史。光禄卿和鸿胪卿虽然品级不低,却难有机会参与高层政治决策。昔日一代枭雄李密投奔李渊后被封为光禄卿,气得直接弃官逃亡。侍御史虽然有一定的实权和前途,却只是六品官里最小的级别。

在杨贵妃一步登天之前,杨国忠已经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他从军队干起,屯田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地方上当到了县尉。有着政治野心的他,被推荐到京城进贡后,拜访了杨贵妃这位远亲,勉强得到了八品官里面最低的左右金吾兵曹参军一职,实际负责的事务却是管理马厩。比起正九品的县尉,杨国忠进京后折腾半天,也就涨了半级而已。到这里,大概是杨贵妃看在这人好歹是亲戚的份上,帮他在京城落了个脚。

但杨国忠利用自己管理马厩的机会,展现了令人震撼的经济管理才华,令上司、当时的宰相李林甫都为之刮目,最后让皇帝注意到了他。杨国忠被跨级提拔为监察御史,之后迅速升迁,在经济领域大放异彩,通过度支员外郎、度支郎中、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三四年之内杨国忠就成了唐帝国经济领域的重臣。

杨国忠的升迁过程,史书只专注记载了一些人事上的权力斗争,着重突出杨国忠怎么靠巴结领导上位。对比杨贵妃的亲兄弟和养父儿子们在官场的地位,这恐怕更多源自杨国忠倒台后,后世记载有意丑化。杨国忠之所以能够得到李林甫和后来皇帝的极度赏识,根本背景在于当时正是唐帝国旧的经济体系面临全面崩溃,府兵制也趋于瓦解,帝国经济领域被迫改革。在唐帝国三百年历史里,在经济领域主导改革并能最终收获一定成效的,不过寥寥数人而已,杨国忠则毫无疑问是有水平的。

李林甫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唐明皇》截图

和李林甫一样,除了掌管经济领域之外,杨国忠很重要的另一个角色就是打手,整治皇帝想整治的人。包括安禄山在内帝国上下的实权派,甚至是太子李亨,没有不被杨国忠整治过的。所以到后来,从安禄山到哥舒翰到禁军,全天下张口闭口都是要为皇帝清君侧,要诛杀奸贼杨国忠。但是历史上哪次打着“清君侧”旗号的,其真正的针对目标不是皇帝本人?

处境尴尬的安禄山

很多人认为,唐玄宗过于信任安禄山了,更多是一种廉价的事后倒推。以唐玄宗的性格,真的会信任任何人吗?甚至既是帝国行政长官又是打手,堪称皇帝绝对心腹的杨国忠,在皇帝眼中也不过是一个好用的工具人,需要时可以随时抛出来安定人心的。杨国忠的前任李林甫权势最盛时,他的儿子却每天胆战心惊,以至于和父亲哭诉,我们现在位子实在有点太高了,高处不胜寒啊。唐朝所有的实权人物除了皇帝差不多都是您的敌人,今后只怕我们父子俩没法善终。李林甫闷闷不乐的回答道,事已至此,我又能怎么样呢?

再看安禄山和唐玄宗的关系,那是关系到彼此身家性命、甚至关系万千人生命的关系,两人彼此的试探都小心翼翼,谨慎到了极点。安禄山进京的时候,玄宗有意安排宴会让安禄山见太子,结果安禄山见到太子都不敢下拜。皇帝说:“这可是储君啊,等朕千秋万岁之后,他就是你新的君王”,安禄山留下了那段经典答复:“我很愚钝,一向只知道有陛下一个人,从来不知道还有储君。”

安禄山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大唐荣耀》截图

论者常以此认为安禄山在阿谀奉承唐玄宗,这未免太简单化了。安禄山并不是在简单的拍唐玄宗马屁,而是纳上一份巨大的政治投名状,是在做一个极度严肃的政治表态,这涉及到唐玄宗心里最敏感的一个问题:继承人问题。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时任太子李瑛等三位皇子带人披甲入宫,说宫内有盗贼,最后被唐玄宗逮捕后处死。现在通常会把这件事情归咎于武惠妃的挑拨,这大约是和李瑛同病相怜的唐肃宗李亨在继位后定下的官方论调。对于以宫廷政变起家的李隆基来说,这些似曾相识的路数太可怕了。甚至,当我们回顾李隆基之前唐朝的皇位继承时,就不难发现,太子或者强势皇子亲自发动、或者被当作旗号使用的政变几乎是常态。

第一代皇帝李渊,在强势皇子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杀兄后,被逼禅让。第二代皇帝李世民,几乎被太子李承乾重演了玄武门大戏。第三代皇帝李治的前几任太子要么早死、要么被皇帝联合皇后先下手为强。武则天晚年也被朝臣打着太子的旗号逼迫退位。唐中宗继位后,其太子李重俊发动武装政变,兵败身死。唐中宗暴死后,继位的李重茂先是沦为韦皇后傀儡,随后被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推翻,并在不久后暴死。依靠两次政变获得大权的政变专家李隆基,对他们祖上几代人的历史自然了如指掌。太子实力太强会威胁自己,但是如果太子实力太弱,又有可能像李建成、李重茂那样被别人推翻。所以,在废杀李瑛后,李隆基既要培植太子的势力确保他能接班,又要限制他的势力防止他想提前接班。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实力派如何和太子保持合适的距离,是一门大学问。朔方、陇右、河西等西北边镇的许多镇将,因为和太子有渊源而遭到过打击。节度三镇的安禄山清楚地记得,功劳比自己更大、兵权比自己更强的四镇节度王忠嗣,就因为和太子走得太近,前不久刚在被废黜后郁郁而终。即使这个结果也是王忠嗣的继任者哥舒翰一再请求后的宽大:如果不是哥舒翰求情,玄宗是要处死王忠嗣的。另一位太子旧友皇甫惟明就没有这么好运气了,在皇权打手李林甫打压太子的行动中,曾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的皇甫惟明被赐死。

除了授意李林甫、杨国忠打压威望太高、和太子走得太近的部分西北边镇实力派之外,让安禄山兼任位于帝国东北边境的范阳、卢龙、河东三大军镇节度使,也是对太子势力的一种平衡和制约。当然,唐玄宗对安禄山并非毫无防备。安禄山真正能控制得住的只有范阳一个军镇,卢龙、河东两个军镇仅仅受安禄山节制,等他叛变时,除了大同一地,其他地方都是忠于唐帝国的。安禄山当然也知道皇帝的用意,因此在面对皇帝当众要他表态时,便有了不拜太子的典故。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安禄山,在交上这份投名状时,内心一定有如万箭穿心一般的难受和惶恐,因为当时的玄宗已经快70岁了,在古代的医学条件下,这是标准的“古来稀”,谁也不知道他还能活多久。但为了活命,安禄山此刻面对皇帝的试探,也只有干脆装疯卖傻,过一刻算一刻了。

唐玄宗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唐明皇》截图

安禄山在公开场合以如此夸张的方式与太子划清界限,等几年以后太子登基,他该如何自处呢?

安禄山铤而走险的底气

对太子继位后清算自己的担心,杨国忠在唐玄宗授意下对自己的敲打和整治,本性中的冒险精神和对更大权力的欲望和渴求,都会让安禄山无数次闪过搏一把的念头。但是有念头是一回事,真正铤而走险造反却是难得多的事情。安禄山反复盘算,自己名下三镇,一旦扯旗造反真正能控制的不过范阳一镇。那么,安禄山有没有其他可以依靠的力量呢?还真不少!

由于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战乱与灾难,并且结局是以失败告终,人们总是倾向于从结果倒推过程,认为这是一小撮野心家带领部分骄兵悍将,违背大部分人意愿发起的叛乱。但至少在安禄山起兵的河北,即使在叛乱结束后很久,安禄山、史思明等叛逆竟然都是正面形象,以至于还有人给他们立庙。仇鹿鸣教授在他对于安史之乱的论述中曾指出:“史家很早就注意到,安禄山、史思明这样唐廷眼中大逆不道的叛臣在河北地区却深孚人望,‘俗谓禄山、思明为二圣’,因而所谓安史之乱,断非起自青萍之末,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为其支撑。”安禄山的叛乱虽然失败,在河北竟然有不少同情者,这是为何?

安禄山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唐明皇》截图

从东汉开始,河北的经济体量和人口数已经反超关中。到南北朝末期,关陇贵族集团在关中崛起,依靠着有效的军政制度击败了统治河北、山东等关东地区的北齐政权。这是标准的以小搏大:隋文帝篡位的公元581年进行人口普查,官方掌握的户口大约460万户,共2900万人。其中,经历了灭国战乱的原北齐境内户籍人口大约2000万,原北周境内包含川蜀、河东和和南部分地区在内的领土人口约900万。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关中本位之下,如何才能稳固统治远比关中人口更多的河北山东等地?

隋文帝刻意平毁河北重镇邺城,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和远征高句丽时不恤民力一味蛮干,都有削弱关东尤其是河北民力的意图,唐高祖李渊同样完全继承了这种“关中本位”政策。到和关东渊源较深的唐太宗上位,逐渐开始把关东士族中的上层统战到自己的政权中,但关陇世家仍然在政权中占支配地位。对占河北绝大部分人口比例的寒门庶族、底层汉人或者胡人民众而言,这种统战对他们意义不大,他们就是关陇贵族集团的韭菜罢了。譬如,安史之乱前河北和山东为唐朝供应了三分之二的绢帛,河北和河南地区的粮食储粮占了唐政府粮食储量的一半。

安史之乱前,唐地图中河北山东一带(公元741年)。来源/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

开元盛世仿佛与他们无关。他们对关陇本位的总代表唐朝皇帝也不会有什么认同感。在他们看来,遥远的长安朝廷除了无休止的索求,就只有老皇帝和杨贵妃的那些腐朽不堪的八卦。相反,无论是带领他们反抗隋朝的隋末河北起义领袖窦建德,还是带他们去长安抢劫吃大户、让他们看到翻身希望的安禄山史思明,才算得上他们的领袖。安史之乱后的河北,除了把安禄山、史思明称作“二圣”,还广泛崇拜窦建德这位曾经的河北领袖。这种离心离德反映在了安禄山的幕僚团中。安禄山的心腹的两个幕僚严庄和高尚都是河北的庶族士人,他们很早就整天在安禄山身边劝他造反,以至于安禄山后来受挫时责骂他们说:“都怪你们整天叫我造反!”在安禄山尚没下定决心时,劝他造反最凶的,不是他麾下的蕃将,而是他幕僚团里的河北庶族。

河北的寒门庶族、底层汉人和胡人普遍对唐朝离心,已经是一个危险的迹象。更可怕的是,除了自己手上的范阳镇军队和部分卢龙、大同士卒外,安禄山起兵时还有两个现成的优质兵员来源。

一个是契丹、奚为代表的边境部族。内附的契丹、奚两部族族人基本都被安禄山编进了自己的军队。尚未内附的契丹、奚人,在初期也有大量成员加入叛军。范阳镇本来就是防范他们南下抢劫的,现在自己带头造反南下,他们自然乐于加盟。另外,叛军骨干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却时常被忽视。安史之乱爆发前十年,蒙古高原的霸主后突厥汗国崩溃。伴随着后突厥汗国崩溃的过程,整个蒙古高原发生了一次大动乱,许多部族因此被迫迁徙,加入了安禄山阵营。突厥汗国崩溃后各个草原部族势力的重组中,有大量部族都是安禄山筹划叛乱时现成的兵源。加盟安禄山集团的李归仁势力,组成了最精锐骑兵“曳落河”,李归仁早早被安禄山封为“北平王”。从他显赫的身份和安禄山对他的看重,李归仁很可能是蒙古高原上某个大部族的领袖,影响力巨大,后突厥汗国崩溃后带着部属迁徙寻找出路,最后加盟了安禄山集团。

安史之乱前,唐地图中突厥(公元741年)。来源/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

总之,唐玄宗及其心腹杨国忠的整治和敲打,对太子继位后清算自己的恐惧,个人的野心,都是安禄山起兵的重要原因。但早在这之前,河北地界大部分普通民众一直有着大量对唐朝的不满情绪,安禄山身边那些心腹幕僚们,因为河北庶族出身导致看不到前途,很早就在反复劝他起兵。而契丹人和奚人的加盟,以及后突厥汗国崩溃导致的部族迁徙,大大增加了安禄山的力量和潜在盟友,最终让安禄山下了决心。“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场大唐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噩梦即将笼罩华夏大地。

参考书目:

古书:

《旧唐书》《新唐书》《安禄山事迹》《通典》《册府元龟》《窦建德碑》

现代书籍/文章

1.仇鹿鸣《一位“贰臣”的生命史》

2.仇鹿鸣《安史之乱的另一面》

3.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4.陈巍,闰华芳《安史之乱前后的奚、契丹》

5.[英]杜希德《唐代财政》

上一篇: 两杠两星(两杠两星是什么军衔)
下一篇: 你字开头的诗句(你字开头的诗句7个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