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63章,有这样一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最困难的事情要从最容易的小事去做;天下最伟大的事情,大多从最微细的地方开始发端。
这句话很明确地道出了成大事的秘诀:
一是做事必须由易到难,才能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
二是细节决定成败,多少人正是败在了细节上。
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体会到,难事,要从易处着手;大事,要从小处做起。
比如考试,试卷一发下来,糟糕了,10个题目我只懂两个,其他8个都不懂,怎么办?如果一直在想,这个不懂的非把它突破不可,最后时间用光了,连那两个会的都没有写,就0分了。
一看只有两个会,8个不会,那没有关系,先把两个会的快速地写好。最起码先稳住,因为你的时间有限。然后慢慢去突破难的,说不定后面反而觉得这没有什么难的,整个化解掉了。
其实所有的难题都有容易突破的那一点,你就应该从那点开始。
再比如,你要做一个很大的组合件,里面有难的部分,也有容易的部分。
请问,你要外包的时候,是把容易的外包出去,还是把难的外包,容易的自己做?
一般人都会想,我当然把难的控制在我手上,免得人家仿造,被人家抢掉生意。结果怎么样?搞得自己焦头烂额。
反过来想想看,你把难的给人家,他反而不敢不认真做。他心里想,这么一小部分都这么难做,可见其他的更难。
可见,你要自己做轻松的,让别人去做难的,因为外包给别人可以挑,这个人做不好找其他人,可如果是你自己做,就没有办法了,因为能力有限制,设备有限制,一下子又改善不了,需要很大的投资,划不来。
我们要用“反者道之动”的思维去考虑一些事情,就是常常反过来想,不要总是一厢情愿。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一厢情愿的,总是把“绝对是这样”“没错的”挂在嘴边。往往适得其反。
记住,你要做容易的,不要去做难的,把容易的都解决了,难的自然就化解掉了。
天下无难事,不是说天下没有难事,天下怎么会没有难事呢?当然有难事。
但是,你先把容易的部分做了,就不会觉得难了,做到最后就会发现什么都不难。
也就是说,如果你要做大事,就先要把小事、细节做好,大事会水到渠成。不要一下子就去做大事,你担不起来,而且后果会很惨。
所以,圣人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始终不做大事,专做小事。
比如,孔子这方面就非常了不起,他专讲家常便饭的事情。我们经常学的《论语》就是家常便饭。
孔子老讲你身边的事情,不讲高深的道理,可是你把他的这些话都弄懂了以后,自然会通达大道理、大境界。
好高骛远、野心勃勃,往往一事无成。年轻人经常有这个毛病。
我们看大学生的变化就知道了。
大一的时候,眼睛都长在额头上,连老师都不看一眼。大二、大三稍微下来了一点儿,但是还在眉毛上。到大四直接掉下来,因为他一出去发现找不到工作,才知道惨了。
年轻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他对世界上的事情是不了解的,所以很容易被利用。他们认为自己很懂,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这是最糟糕的。
老子最怕的就是说自己懂的人,你懂他就很伤心了。你说你懂,你懂什么?关键在细。
细心就不会误大事,粗心大意就惨了,你再能干,只要粗心大意,就后患无穷。
记住,多易必多难。
看着容易的反而越来越困难,而刚开始看到很难的,结果越来越容易。
所以,我们一般人见大人物要小视之,才不会吓自己;见小人物要大视之,才不会去惹他。见难事要从容易处去看它,见容易的要想好像没有那么容易,这当中可能有很多隐藏的陷阱,要小心一点。
圣人做任何事情,都抱着一种不容易、不简单,要谨慎、要小心的态度,所以最后他都没有困难,而成就一番大事。
如果圣人说,我已经到这个地步了,谁难得倒我,这种小事情不用操心,那就是大意失荆州。
孔明那么了不起,他怎么可能没有算到关公会失掉荆州?他老早就知道了,只是一开始,他处理得不是很理想,事后又很难去补救。
我们常常讲艺高人胆大,最后往往是吃亏的。
精于游泳者才会死于水。看人家跳水容易得很,你去试试看,一栽下去就出不来了。
而那些说跳水不容易,要看看气候,看看水流,看看今天自己的状况怎么样的人,永远不会死在水里面。
如果你在容易的地方不用心,当碰到困难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根本突破不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倒过来看,你为什么觉得它困难?就是在它很容易的时候,没有仔细去培养自己。多说空话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浪费时间。
容易的地方不用心,细节的地方不注意,迟早“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由此可见,很多人之所以成不了大事,难就难在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注重基础和细节的事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老子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聚少成多,积小成大的道理。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从细小容易的事情开始吧!
最后,千万记住这句话:天下本来无难事,只是你自己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障碍,最后却跳不过去。
《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国学网邀请鲁洪生老师精讲《周易》六十四卦,卦卦精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