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清政府将留学日本作为一项国策来加以执行,民间自费留日也多了起来,中国的留日学生数量开始激增。中国早期的留学,往往有“镀金"和“镀银”的说法。所谓“镀金”是指留学美国,“镀银”是指留学日本。在中国留学史上,从清末一直延续到民初,众多中国学子纷纷东去日本“镀银”,形成一股留日浪潮。“镀银的一代”不仅有着众多不为人知的求学逸闻,而且对于中国社会也影响深远。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不过在古代,日本是作为中国学生,向中国倾心学习的。最为著名的,便是日本的遣唐使,当时的日本,可以说完全唐化或者中国化,日本的文学宗教、典章制度,都带着极强的中国特色。
但这样的情形,到了近代,却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日本在明治之后走向维新之路,也走向了对外扩张之路。其中主要侵略目标,便是腐败的清朝。1894年,日本终于挑起了蓄谋已久的战争。战争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中国遭遇惨败,号称东亚第一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装备新式武器的湘淮军也大败。
东方巨大老帝国败于“东夷小国”,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震惊、沉痛之余,开始关注日本的近代化,“向日本学习”逐渐成为一时风气。
最早提出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人,便是后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洋务派领袖张之洞也曾发出留日号召。他们认为,去外国留学,“西洋比如东洋”,因为日本与我们只有一海之隔,路途比较近,旅途时间短,路费也经济;另外日本与我们“同文同种”,日本文字与我们差不多,学习之中的语言问题相比于欧美要少得多。最为关键的是,日本与我们风俗人文情况相近,既然日本能够学习西方走向成功,那么与其学习西方,不如直接学习日本。于是,1896年第一批13名官派留学生奔赴日本,开留学日本之先河。
而后,从中央到地方都陆陆续续向日本派出留学生。1901年,清政府将留学日本作为一项国策来加以执行,民间自费留日也多了起来,中国的留日学生数量开始激增。到日本去,向日本学习!成为一时间最为流行的口号,中国也由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留日潮”。
中国学生留学日本,最初进入一些语言学校和速成班,因为他们发现,日文虽然有汉字,但全不是原来所想象的那样“差不多”,而是“差很多”。为了让中国留学生更好地学习,日本方面特设了一些学校,教师讲课时,旁边配有中文翻译,以便让不懂日文的中国留学生,也能较为详细地听懂所讲内容。当时专门招收中国留学生的院校有:宏文学院、经纬学堂、政法大学速成科,同文书院和振武学堂。当然,面对这样的留日热潮,日本方面一些人为了赚钱,开办了很多技术学习的速成班,有些根本就是工棚,挂出一块“大学”牌子,专门招收中国学生.此外也有很多“野鸡大学”、“草台班子”充斥其间,以致被讽刺为“学商”、“学店”。
中国留学生所学习的专业也五花八门,像军事、文史外语、音乐、美术等,但总体来看,学生最为热门的专业是法政和军事。如1904一1908年,日本法政大学专为中国学生开办了“法政速成科”,5年间.共开办了5期速成班,吸纳了大量中国留学生,先后进入该校的中国学生合计达1885人,毕业1215人,仅次于宏文学院、经纬学堂。1907年,该校有中国留学生1125人是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学校。这其中很多都是著名人物,如陈天华,宋教仁、胡汉民以及新中国首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都毕业于法政大学“速成科”。
如此众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学习法政和军事。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之所以失败落后,就是因为政治和军事方面与列强存在差距。中国要想走向富强,政治方面必须实行宪政,军事方面要建立新型的陆海军.于是,很多热血青年在选择专业时,都倾向法政和军事。如民国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宋教仁在国内起义失败之后,逃亡日本,本想学习陆军,后来转而学习法政,他的目的就是专心研究法政、经济诸学科,为将来建设时代之需。
清王朝热衷派遣学生留学日本,本来期望这些学生学成归来后,能够成为维系其统治的支柱,可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学生大部分倾向革命,反而成为推翻清王朝的骨干力量。
留学生在日本耳闻目睹的,都是先进的现代化制度。再回头看看国内,却是腐朽、不思进取、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清廷。特别是1904年,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交战,结果清廷竟然宣布武装中立,在留日学生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抗击沙俄的时候,清廷照会日本,将“拒俄义勇军”解散。
凡此种种,使得大部分留学生对清廷彻底失望,纷纷以“不言革命为耻”,学法政、新闻的人,都投入宣传革命。当时脍炙人口的《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就是留日学生邹容、陈天华所写。黄郛、李烈钧、唐继尧、阎锡山等学习军事的留学生,更是组织“铁血丈夫团”,着意回国后掌握军队,在时机成熟时发动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无论是武昌首义的领导者蒋翊武、孙武,还是后来响应起义的蔡锷、唐继尧、阎锡山,都是留日学生出身。
就军事方面而言,这些留日士官成为后来中国军事力量的中坚。在民国十年前,中国军队中,位居中上将者,有三分之二都曾留学日本。当时在民国军事舞台上风云一时的人物,如蒋介石、阎锡山、蔡锷、何应钦、孙传芳、蒋百里、程潜、李烈钧、徐树铮、杨宇霆等,概莫能外都是留日“海归”。这些人构成了与后来的保定系、黄埔系鼎足而立的“士官系”,成为中国军事派系的鼻祖。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8名校长中,就有5人出自日本士官学校,著名的蒋百里校长便是其中之一。至于黄埔军校,最初自校长蒋介石以下,包括教育长王柏龄、总教官何应钦以及教官熊雄、钱大钧、方鼎英等,都有留日背景。
当然,这些人一方面为中国军事现代化作出贡献,但在当时的社会大情势下,多数也成为军阀渊薮。当时执掌各地军权的军人,十之七八都来自日本士官学校和振武学校,以至研究留学史的著名学者舒新城先生愤激地说:“军阀如此横行,留日陆军学生自应负重大责任。”
在军事以外,留日学生在政治、社科、文学艺术等方面,对当时中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如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两位著名领导人,号称“南陈北李.的陈独秀、李大钊以及三分之一的中共一大代表(李达、李汉俊、周佛海、董必武),都曾东渡日本留学;党内著名的理论家李达、艾思奇、王亚南、邓初民也都有留日经历。民初盛名一时的学者如刘师培、黄侃、章士钊、钱玄同、沈尹默、沈兼士、杜国庠等无一例外都曾在东瀛三岛度过一段求学岁月。
在文学、艺术方面,曾经留日的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人对中国的影响.早就广为人知;郁达夫、田汉、李叔同、苏曼殊.欧阳予倩等,也都曾在富士山喝过清酒、泡过温泉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