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4年第6期目录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4年第6期目录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4年第6期目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一)【作者简介】孙海波,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司长杜江峰,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生中国建设银行限额多少_中国学生_中国学生体质健康

中国学生_中国学生体质健康_学生中国建设银行限额多少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一)

【作者简介】

孙海波,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司长

杜江峰,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

屈文谦,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常青,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

马永强,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赵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

【摘要】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加快建构中国就业理论体系,有效提升我国在就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特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邀约有关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校领导、专家学者撰文,助力深度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建构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体系。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高质量发展

以新质生产力

赋能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

【作者简介】

陈刚,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

【摘要】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新质态,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能,对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显著影响,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的战略支撑。新质生产力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就业能力和工作环境,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增长促进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创新引领效应。目前新质生产力带动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面临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新质生产力发展不足、新质生产力潜力挖掘不足等主要挑战。建议应强化创新引领,促进就业质量有效提升;完善产业体系,带动就业量合理增长;加大人才培养和研究支持力度,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体系;加快区域间发展协同,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完善新质生产力分配制度,增强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的发挥新质生产力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毕业生;就业质量

生涯教育课程对本科生就业心态发展的促进作用

—— 一项基于学生自评的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许心蕊,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工程教育,生涯发展,生涯咨询;

敬鹏飞,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生涯教育,就业指导;

厉鹂,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政教育,生涯规划。

【摘要】

本研究基于生涯自我效能概念与计划偶发生涯理论,通过样本配对前后测的方式对本科生涯课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探究学生面对未知多变就业市场的心态与观念。研究发现本科生生涯课程有效性明显,对学生生涯决策过程中的应对自我效能以及计划偶发理论中的核心测量维度均有中高效应量的显著影响。同时,在参与生涯课程之后,学生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技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相关的自我效能有小幅修正。

【关键词】

生涯教育;生涯课程;计划偶发理论;自我效能;课程有效性评估

高校大学生学习与职业素养状况

调查分析

【作者简介】

匡校震,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就业创业;

韩春光,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研究员,天津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就业创业;

王效斌,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就业创业。

【摘要】

基于18所高校大学生学习投入与职业素养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度、职业准备度、环境支持度、学习收获度和职业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高校大学生学习认知、态度与学校归属关联度高;教学质量、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是学生收获度高的重要因素;学生参加工作的意义体现在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涯规划和实习经历。针对存在的师生互动、专业认同度、职业素养及学习环境支持不足等问题,从课堂教学、专业建设、制度机制方面提出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相关意见建议,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政策、高校培养人才、用人单位遴选人才以及大学生明晰自身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学习投入;职业素养;调查研究

大学生实习对职业适应力的影响机制

【作者简介】

王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学、职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

毛新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学、职业发展。

【摘要】

实习是大学生增强职业适应力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然而实习对于职业适应力的影响机制目前并不清晰。本研究基于职业成功的综合框架,构建大学生实习通过心理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而影响职业适应力的机制模型。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291名有实习经历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实习时长可通过心理资本对职业适应力产生正向影响,也可通过心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链式中介作用对职业适应力产生正向影响。依托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针对大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企业、高校、个体等多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实习有效性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实习;心理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职业适应力

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期望

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基于“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

2023年数据的分析

【作者简介】

李玲玲,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同济大学中外教育比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评估与管理;

梁晶晶,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学习与发展。

【摘要】

研究基于“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NCSS)2023年数据,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选择期望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选择内在结构总体维持平衡,“风险规避”是就业选择主基调;匹配期望学科差异明显,院校支持暗藏发展风险;就业选择期望地域差异分化,“理性抉择”逐渐成为主流。研究建议: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塑造“全方位”育人立方体;创新分类治理体系机制,构建“全过程”育人智慧体;深化专业建设改革力度,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升大学阶段学习获得感。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选择;就业期望;NCSS

肿瘤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认同现状

及影响因素探究

【作者简介】

国桓,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陈扬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薛冬(通讯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委副书记,医务处处长,中西医结合科暨老年肿瘤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摘要】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09名肿瘤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职业认同感调查,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认同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职业认同感总分的平均分为3.78,各维度得分在3.59到4.11之间,政治面貌是影响职业认同的主要因素,学生骨干在职业行为和职业期望方面得分较高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学历阶段、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以及是否父母至少一方从医等对职业认同无影响(P>0.05)。因此,需要构建和谐行医环境,做好职业引领,同时将思政教育、实践教育和就业工作相结合,为健康中国计划输送合格的肿瘤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

肿瘤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

“师生共同体”视域下研究生

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机制浅析

【作者简介】

李倩,华东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摘要】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历,是党和国家高素质人才的主要资源。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更重视专业技术领域的专业性教育,对学生创新性和创造力的要求更高。但从我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育人现状来看,存在研究生接触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机会较少、教师队伍专业性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基于 “师生共同体”视域探索构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机制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研究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助于高校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需求。

【关键词】

“师生共同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

智能革命:人工智能在招聘和选拔

中的演进、挑战与展望

【作者简介】

姜向阳,湖南工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方法,探讨了人工智能(AI)在人力资源招聘和选拔中的应用及其带来的影响。研究显示,AI技术能提高招聘流程的效率,降低成本,并改善人才匹配精度。同时,本文也分析了AI技术的限制,包括可能引入的算法偏见和隐私问题。本文进一步讨论了AI技术对组织结构和HR角色的潜在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管理建议。最后,展望了AI技术在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创新趋势,并强调了构建适当的道德和法律框架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人工智能;招聘选拔;算法偏见;数据隐私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

高校就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

何苗,四川省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实验师,研究方向: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教育技术装备管理;

樊建华,四川省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就业促进科科长,研究方向: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高校学生学籍电子注册;

黄龙科,四川省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干部,研究方向:高校毕业生就业。

【摘要】

就业指导服务数字化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构建新时代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针对高校就业管理服务平台存在的关键问题,如整体发展滞后、数字资源不足、需求匹配精准度差等,开展分析与研究,这对数字化赋能高校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数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建设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汇编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推动各项促就业政策加快落实,本刊特别刊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汇编”,旨在推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知晓了解、用足用好国家和各地出台的促就业政策措施,充分激发企业用人积极性,帮助高校毕业生尽早就业,顺利就业。本期刊发山东、河南、湖北省就业政策汇编。

“四大工程”促进毕业生

高质量充分就业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 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把学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 突出位置,探索实施工作机制效能提升、人才培养质 量提升、供需对接成效提升和就业指导水平提升“四 大工程”,努力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中联重科创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高新技术装备及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制造。目前正全面推进高端装备从主机到零部件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升级,加速形成行业领先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注入发展新动能。

中联重科当前全球化战略成效显著,不断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用地球村思维推进海外变革,构建基于端对端、数字化、本土化的海外业务体系,推动海外业务跨越式发展。

为切实做好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中联重科自 2003年以来开展了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与各院校实现了共同育人、共享资源、协同发展的深度融合。

2024年5期往期回顾

期刊目录

文章精选

01

02

03

04

05

高质量就业·风采展示

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获取往期链接目录)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

(金贸大厦C3座)

邮编:100044

编辑部电话:010-68352396

传真:010-68352381

投稿系统网址:zazhi.ncss.cn

发行及综合事务部电话:010-68352386

上一篇: 赞!普陀成为“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城市合作伙伴”
下一篇: 媒体报道|中国大学生在线报道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五育润心·幸福启航”心理健康季活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