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小冰河期是明末清初,当时的主要事件。(下面内容参考网上资料)
小冰河期(小冰河期什么意思)
1:极度严寒
明末,崇祯即位以后灾情开始变的严重。其实灾变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崇祯一朝才达到灾变的高峰。
小冰期时代,不仅中国北方就连江南也受到影响,也因为气温的异常,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谈迁(明末清初史学家)提到,1654(顺治十一年)阳历11月,吴江运河冰厚三尺多,而且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阳历11月南运河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可见顺治年间,江南天气的寒冷。另外,当时,也出现了长江结冰的记载。
2:粮食减产
明朝小冰河时期,极度寒冷骤然加剧,粮食产量骤然下降。北方的酷寒使雨雪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
明清小冰期时,连气候一向温暖的珠江三角洲等地也开始频繁降雪,并出现牲畜冻死的现象。
3:特大旱灾
1637~1643年间发生特大旱灾。时间持续之长、受旱范围之大,前所未见。中国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发生严重旱灾。干旱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干旱事件前期呈北旱南涝的格局,且旱区逐年向东、南扩大;1640年以后北方降雨增多,转变为北涝南旱。
4:鼠疫爆发
万历、崇祯年间,因为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气温到达最寒冷的时期。
5:人祸
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贫富分化严重。女真人在边外威胁大明,内地灾荒日益严重,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政府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李自成被裁为求生存只有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
其实以现在中国的实力和科技水平,饥荒发生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但是不排除其他国家会因为饥荒而引发战争的可能性,例如三哥家。
小冰河期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会时常发生旱灾,所以对于我们这个人多又缺水的国家,大家珍惜淡水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
而对中国危害最大的其实是那些要自由不要口罩的地区,大家现在都知道新冠最爱冷,那小冰河的到来将会是灾难性的。所以,大家对新冠还是不能放松,边境只能相信国家了。
所以,如果想安稳地渡过灾年。居安思危,做好自己的事不给国家找事。而国家做好应对灾害的准备工作,水利、电力、医疗和粮食都准备好了,在中国只要人民有吃有喝那就天下太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