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乐山(1917-2017),湖北沔阳人,生于天津,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著有《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卢乐山文集》等。
2017年11月9日,卢乐山——这位曾被誉为新中国学前教育“拓荒者”的百岁老人,在微笑中安详地离世。她一生专一事,孜孜以求,为我国学前教育作出许多重大的贡献。
卢乐山选择幼教事业,是与家庭影响分不开的。她出身教育世家,祖父卢木斋、外祖父严范孙都是近代知名教育家——他们怀抱“教育救国”理想,主张改废旧制,集中全部家产兴办新式学堂。1907年,时任直隶首任提学使的卢木斋开办了“卢氏幼稚园”。卢乐山的母亲、姑母、表姐都曾学习幼儿教育并从事幼教工作,属于我国最早一批学前教育工作者。卢乐山在南开女中读了6年书,1934年,年仅17岁的她考进燕京大学。一次无意中与心理卫生课教授夏仁德谈心,说自己天性胆小怕事,依赖性强,夏仁德便鼓励她多跟小孩子打交道,认为她非常适合选择学习幼教专业,因为大人在小孩子面前不会胆怯也不会有依赖心理。也许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卢乐山最终选择了幼儿教育作为主修。
由此,卢乐山正式进入幼儿教育领域。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养成了卢乐山温婉宽厚的性格,也培养了她对儿童的热爱和社会的责任感。大学期间,她就怀着“服务同群,报效祖国”的理想,用心研读。看到校外贫苦人家的小孩子整天闲游、打闹,不仅身上很脏,还乱说脏话、吐口水,卢乐山萌生了一个想法,要让这些“野孩子”也接受教育。于是,她向学校建议创办一个幼儿班。获得支持后,她和同学一起开办了短期半日制幼儿园,带着20多名孩子每天学习两个半小时,唱歌、学手工、做游戏等。与孩子相处的这段日子,卢乐山不仅收获到不少幼教乐趣,还进一步坚定了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信念。
毕业时,卢乐山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进幼儿园工作,二是到师范学校教书。她毅然决然选择了前者,回到天津木斋学校恢复幼稚园,全权负责教学工作。后因母亲生病,她应邀在北平协和医院独立开设了一个小型幼稚园。这先后两年的幼教实践,使她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幼教方面还缺少理论支撑,遇事没有先进思想指导,不会理性分析。于是,她又努力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进行深造。燕大被日寇占领后,卢乐山不得不随迁至成都,并获燕大硕士学位。1948年,她又奔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进修,专修教育心理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卢乐山毅然回国,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当时提倡向苏联学习,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她带领团队经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分组研讨和实地试验,于1956年完成了《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初稿。《指南》凝聚了卢乐山主要的幼教思想。她提出,幼儿园应该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教育,制定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各方面的教育任务与要求,但对幼儿的教育不能靠抽象的概念灌输。具体有四个方面要求:一是幼儿教育应该以游戏为主;二是根据不同年龄特征实施教育;三是注重幼儿教育理论的积累;四是要把幼儿教育当成一门科学。《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一次明确定义了新中国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任务、内容、途径和手段等基本内容,为新中国幼儿园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即使在今天看来,《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仍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20世纪70年代末期,卢乐山开始密切关注西方学前教育的发展动态。当时正值皮亚杰建构主义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兴起,以及蒙台梭利教育在美国“复活”,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壮大,经过100多年的不断改进,这种教学法已相对成熟。于是,卢乐山着手系统研究,之后出版了《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一书,为我国蒙台梭利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奠定了基础。如今,蒙氏教育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不过,面对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弊端,卢乐山一直呼吁,对于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借鉴,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模仿,应当用“积极、发展、时代的眼光去研究和实践蒙台梭利教育法,博采众长,创造合乎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幼教理论新体系”。后来到了耄耋之年,卢乐山仍在关注我国幼儿教育的状况,对来访者一再强调:幼儿教育阶段可以适当提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发展规律;要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谆谆教导,如雷贯耳。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无为县襄安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5月15日第13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