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笔记:“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笔记:“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笔记:“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笔记:“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增订本前记

“另一个审美空间”的生成

“从旧诗的镣铐中解放”的线性过长 新/旧 诗/非诗 现代性冲动/纯文学观念

初版序(温儒敏)

“看”新诗

导言研究方法、对象的提出

孙玉石1981《新诗流派发展的历史启示》12种流派

彼埃尔·V·齐马“淑清作品的社会学”初期白话诗的历史评价:胡先骕章太炎李思纯梅光迪吴宓mi 成仿吾梁实秋闻一多穆木天 郑敏“世纪末回顾” 朱自清苏雪林茅盾 臧棣“现代性”

1922年出版的《新诗年选(一九一九年)》编者:“胡适登高一呼,四远响应,新诗在文学上的正统以立。”

《中国现代文学总数目》,1920—19222,“新诗集”有18部出版。

标靶:胡怀琛对《尝试集》的修改,胡先骕的《评 评论》,成仿吾的《诗之防御战》

[上 编]

第一章“新诗集”与新诗“传播空间”的生成

第一节从书信到成集:新诗传播空间的形成

《申报》 梁启超《情议报》《新民丛报》“诗界潮音集” 《南社丛刊》(任鸿隽、杨杏佛、梅光迪、胡先骕都曾发表诗词) 陈衍《石遗室诗话》 《近代诗钞》

胡适 传统文人积习 “白话诗的实验室”

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 “同题诗”

新诗传播空间的大幅度扩展,应是伴随“五四”前后新出版物的激增而实现的。《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每周评论》《星期评论》

1919郭沫若在《学灯》上读到了康白情的新诗,而投身于新诗写作中。

一个以《新青年》《新潮》为中心,以上海的《星期评论》《觉悟》《少年中国》《学灯》等报刊为侧翼。

郭沫若《时事新报·学灯》 郭虞裳 宗白华 “哲学是白华与我接近的原因” “新诗”栏

第二节支撑诗坛的“新诗集”

从1919—1923年间,共出版各类诗集18部。同一时期小说只有13部。

朱自清《中国新闻学大系·诗集》接受周作人建议只以“新诗集”(合集与别集)为主要资料,参考报刊只有以“新诗”发表为主的《诗》月刊和《晨报·诗镌》两种。

学校教育 叶圣陶自编过问课本 “国文课堂” 考试题目

第三节公共传播与现代的诗歌想象

“美术之文”与“应用之文”的区分,正是以排斥文学的交际功能为起点的。

胡适《尝试集》成集中发生的“自我删除” 寄赠酬唱 打油诗 游戏诗

1922吴文祺不满康白情《草儿》中附录旧诗 刘大白反驳

“旧诗”“私人”性质 “新诗”公共性指向 郁达夫 汪静之 何其芳 郭沫若

新诗中的“模仿”之作大量存在,旧诗内部的创新活力不容轻视。与“创作”对立的,其实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怎样看待写作“成规性”的问题。

据贾植芳、俞元桂主编:《现代文学总书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附录:1920—1922年“新诗集”的编目

《新诗集》(第一编),上海:新诗社出版,1920年1月。

胡适:《尝试集》(附:《去国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3月。

叶伯和:《诗歌集》,1920年5 月。

许德邻编:《分类白话诗选》,上海:崇文书局,1920年8月。

胡怀琛:《大江集》,上海:国家图书馆,1921 年3月。

郭沫若:《女神》,上海:泰东图书局,1921 年8月。

俞平伯:《冬夜》,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年3月。

康白情:《草儿》,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 年3月。

《湖畔》,湖畔诗社,1922年4月。

新诗编辑社编:《新诗三百首》,上海:新华书局,1922年6月。

《雪朝》,文学研究会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6月。

李宝梁:《红蔷薇》,上海:新文书社,1922年7月。

汪静之:《蕙的风》,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年8月。

徐玉诺:《将来之花园》,文学研究会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8月。

北社编:《新诗年选(一九一九年)》,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年8月。

朱采真:《真结》,浙江书局,1922年10月。

朱乐人:《雨珠》,回音社丛书,上海:回音社,1922年11月。

赵景深编译:《乐园》,天津:新教育书社,1922年。

第二章读者、时尚与“代际经验”

作为一种历史创生物,新诗本身就是一种实验的产品,对“陈言套语”的反动,也打破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成规性认同。这意味着,新诗最初是一种缺乏阅读的写作,除了小圈子内的同人交流,它的“读者群”还尚待生成。

第一节新诗读者的构成

新文化运动的展开方式:以著名学者为领袖,以全国学生为中心,其传播之主要媒介则为出版物。

新文化传播的不均衡

在新文学阵营的内部,对“新诗”毫无兴趣的读者,也大有人在。 《域外小说集》 先锋性 “献给无限的少数人”

第二节作为阅读时尚的“新诗集”

谢冰莹 丁玲

旧体诗歌训练、摹习渐渐被缩减 “国文”教育

社会身份追寻 1922宣统打电话胡适

第三节“代际经验”中的《女神》

学堂使学生聚居一处,打破传统的地域、血缘的联系。

邮政业务落后,各保管、书局均在各地设立代售处,形成独立的发行网。

一代“新青年”的交往多围绕“阅读”展开。 白净高师附中的“少年学会”—河南二中的“青年学会”

两个再版的高峰期:①1921—1923②1927—1929 “熟人”“自家人” 激发共同体意识 柯仲平

第三章“新诗集”出版与新诗坛的分化

第一节“新诗集”与“新书局”

新文化的传播,最初主要依赖与出版商的合作:

①群益书社发行《新青年》;

②亚东图书馆代理北大出版部,销售、代办或印行各类新杂志,后来又标点旧小说;

③泰东图书局则出版创造社丛书。

一《尝试集》序列与亚东图书馆

据蒲梢的《初期新文艺出版物编目》,在1919—1923年间,共有18种新诗集出版,其中重要的基本由亚东图书馆、商务印书馆和泰东图书局包揽:商务三种,分别为《雪朝》《将来之花园》《繁星》;亚东七种,分别为《尝试集》《草儿》《冬夜》《蕙的风》《渡河》《流云》《新诗年选(一九一九年)》;泰东两种,为《女神》《红烛》。

当亚东、泰东、北新、现代等书店组织“新书业联合会”时,商务、中华也被有意排斥在外。“小资本”“新书局”

从回报率的角度看,“新诗集”却不是赚钱的选项。

二《女神》与泰东书局

政学系 1914创办 “讨袁”胜利后,股东都到北京做官去了,书局由经理赵南公一手包办。 王无为“寄生”文人 张静庐 “新人社”

在20世纪,许多先锋性的出版社都以“非赢利”为始,随着先锋作品的经典化,又以最终的“赢利”为终,“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这种时间差距,又成为有限产品的场的一个结构性趋势”。

第二节由诗集出版看新诗坛的分化郭沫若 邵洵美 吴芳吉 胡怀琛“以五七言为正体”

胡适 汪静之《蕙的风》 《湖畔》 胡适将“亚东诗集”当成了“自家戏台”,并有意无意地讲“自家戏台”放大成正统的“新诗坛”。

《时事新报》—《新青年》

1920果曾有意入会,但遭到了一些会员的反对。

从这个角度看,《女神》由同样位于某种“边缘”的泰东图书局出版,并引起巨大反响,显然打破了以胡适及亚东为中心的新诗出版格局,在亚东诗集序列之外别立一家,重设了“正统诗坛”的坐标系。《女神》出版后,对新诗集十分关注的胡适也读到了,他在日记中写道:“他的新诗颇有才气,但思想不大清楚,工力也不好。” 形单影只地与北大诗人们平起平坐

闻一多《红烛》 没有“发表”的铺垫,只有靠评论来确立自己的“诗坛”位置。

第四章“新诗集”与新诗的阅读研究

第一节读者分类与新诗的“读法”问题

“经验读者”—“一般读者”

聂绀弩 郑重民

第二节对三本诗集的讨论:从“读法”的角度

一 为胡适改诗:胡怀琛的“读法”

胡适的自我辩护,从某种角度看,却顺应了胡怀琛以“音节”为中心的读法。

朱执信“音节是不能独立的”

郭沫若 高兰 赵元任 叶公超 “诵读”→“默读”

二 “选本”中的新诗评价:读者的眼光

①《新诗集》(第一编),上海:新诗社出版,1920年1月。

②许德邻编:《分类白话诗选》,上海:崇文书局,1920年8月。

③新诗编辑社编:《新诗三百首》,上海:新华书局,1922年6月。

④北社编:《新诗年选(一九一九年)》,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年8月。“选史”中渗透的评价 在与古典诗歌或外来资源的比较重寻求“新诗”的价值定位 发掘新诗中传统的延续

俞伯平《读》与《离骚》《七发》等古诗比较 逐项评郭沫若“就是与西诗里面也向来没有见过这种东西的”

三 从《三叶集》到《女神》

《女神》无序

如果说胡适等新诗倡导者们,主要是从一种特殊的历史意识出发(新/旧、文言/白话),去论述“新诗”的合法性,那么,在后起一代对现代学术的专业分工有了更清晰的自觉的新诗人那里,利用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为“新诗”建立知识基础的诉求(而非新与旧的历史冲突)上升为中心。

新诗的活力恰恰来自于普遍阅读规范持续的挑战性对话

[下 编]

第五章“新诗集”对“新诗”的呈现(一)

第一节胡适新诗构想的三个层面

①“实验”的态度,表达的是一种先锋可能性立场

②“作诗如作文”的方案,涉及的是诗歌与变动历史经验的关联; 对外部经验的包容性追求 新潮社对传统诗意空间的反动对现实社会经验的关注

③白话的提倡,则主要表现为语言、形式的变革。“八事” 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合流

第二节《尝试集》对“新诗”的塑造

一 序言与辩词:“诗体解放”的定位

由序言、旧体诗词、“似诗非诗似词非词之新语体”“真正之白话新诗”的并置方式,它所要提供的是一个“新诗”发生的全程展示。

钱玄同的序言 胡适自序 《尝试集》《冬夜》《草儿》《蕙的风》

一编 二编 《去国集》

再版“删诗”

二 成集中的“自我净化”

三 题名:“尝试”的申说

结语 “新/旧逻辑”中的新诗

态度上的实验/规范、表意方式上的诗/文,与语言形式上的文言/白话,这三重冲突交织在新诗构想中,使它成为一种内部包含辩难的张力结构。

第六章“新诗集”对“新诗”的呈现(二)

第一节胡适眼中的“新诗集”——以《草儿》《冬夜》《蕙的风》为中心

称赞康白情《草儿》 对俞平伯《冬夜》有些不满 汪静之《蕙的风》“缠足”“天足”

第二节“诗话语”的凸显:《冬夜》《草儿》序言的考察

“新”与“诗”

第三节选本中的新诗想象:对“分类”的扬弃

写实、写景、写情、写意的分类法

1922年出版的《新诗年选(一九九年)》, 在编选上更为精当,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放弃了分类,改以“诗人”为中心。当然,从“选诗”向“选人”的转变,与一批新诗人确立了文坛地位相关,有人就批评《新诗年选(一九一九年)》: “所选的都是几位常在报章里看见的名字。”但更重要的是,分类的放弃出于一种观念的自觉:“我们觉得诗是很不容易分类的。”“诗很不容易分类”,暗示了某种特殊的、完整的诗歌本体的存在,新诗构想方式的转换也就发生在其间。

第四节《女神》成书与“新诗”的重塑

一 从日本到上海:作为出路的“新诗”

“弃医从文” 耳疾 《骷髅》《牧羊哀话》 1919《时事新报·学灯》 “休学”“写诗”

二 《女神》编次中的自我定位

无序有序诗(鲜明的读者意识)

56首 三辑

简言之,不同的写作起点,不仅决定郭沫若对“新诗”的构想与“胡适们”迥然不同,在诗集的编选方式上,《女神》已扭转了《尝试集》所设定的新诗塑形框架,新/旧之间的“诗体大解放”逻辑,以及对“新”的可能性的向往,似乎不再是支配性因素,以“诗”的本体话语为前提的美学风格,被推向了前台。无形之中,《女神》似乎成了“新诗”另外一个起点,新诗发生空间的“场域”格局也有了内在转换。

闻一多《红烛》 邵洵美《诗二十五首》

第七章论争中的“新诗集”:新诗合法性的辩难

第一节《评〈尝试集〉》:“学衡派”的反动

梅光迪、吴宓、吴芳吉、李思纯、邵祖平

①普遍性的原理诉求

②对所谓“诗”的文类界限的维护:文言/白话→诗/文

③对“新诗”背后的历史主义倾向的抗拒

第二节《蕙的风》的论争:对一桩旧案的重审

挑起争端的胡梦华 “古衣冠的小丈夫”

“兽性之冲动” 周作人“决不能牵扯到道德上去” 朱自清“难成盘根错节之才” 闻一多“我骂他只诲淫而无作诗” 章一苹集中辩护“不道德”的问题

“以健康的爱情诗为题材,在当时就含有反封建的意义”

汪静之的第二部诗集《寂寞的国》就有了“一种求形美的倾向”。但读者似乎不认同这样的转向。

第三节《湖畔》与“经验范围”的争议

“自然”和“新鲜”

徐玉诺 叶圣陶《玉诺的诗》

潘漠华“血与泪”—应修人

《蕙的风》有胡适、朱自清、刘延陵三人作序

第四节对“新诗集”的整体批判

1922俞平伯《诗的进化的还原论》 梁实秋《读》 周作人《丑的字句》

1922闻一多、梁实秋的《《冬夜> 评论》

1923成仿吾的《诗之防御战》“文学是直诉我们的感情,而不是刺激我们的理智的创造”

《京报·文学周刊》上“星星文学社”的发言 张友鸾《新诗坛上一颗炸弹》、周灵君《删诗》、黄近春

闻一多《之时代精神》《之地方色彩》

第五节“新诗”与“诗”:合法性辩难的展开

废名:诗的内容 散文的文字

冰心的诗作打通了《晨报》上的“诗栏”与“文栏” 周无“各种体裁似乎是挤在一条路上”朱自清1941《抗战与诗》“抗战以前新诗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散文化逐渐走向纯诗化的路”“散文化”的复归

第八章“新诗集”与新诗历史起点的驳议

第一节作为新诗合法性起点的《女神》

一 最初的接受:“诗美”的满足

茅盾《匪徒颂》 宗白华 沈泽明《夜》《死》 闻一多 冯至《霁月》 谢康《死的诱惑》 康白情 正波器 焦尹孚

一方面,打破了传统诗体的形式舒服;另一方面,又在用词、音节、诗境上“缝合”了读者“诗美”期待的断裂。

二 “激情”的解释:抒情本体的确立

“诗的本职专在抒情”

三 诗人形象:特殊人格的追寻

“自从《女神》以后,我已经不再是‘诗人’”了

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新人”构想 梁启超 蔡元培 陈独秀 胡适 鲁迅 厨川白村《文艺思潮轮》

有人曾对1916年北京1655名归国留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过如下统计:政界1024人,学界132人,报界16人,青年会3人,医界23人,军界56人,赋闲399人。统计结果显示,进入“政界”的人占了大多数,“读书”与“做官”之间的距离并不很遥远。对此,“五四”一代“觉悟”的新青年是持反感态度的。当年的茅盾进人商务印书馆,由表叔卢学溥推荐,他母亲事先就写信给“卢表叔”:“请他不要为我在官场或银行找职业。”相对于官场、商界,文化界、教育界更是一代流动文人的首选。但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新文学参与者,鲜有纯粹以“文学”为业的,这一点在新诗人中最为明显。比如最早的《新青年》诗人群,就以北大的教授为主,他们写诗多少有点“敲山鼓”的味道。胡适 康白情 《星期评论》(沈玄庐、刘大白、戴季陶)

郑振铎、沈雁冰 郭沫若“卖文在上海” 创造社被鲁迅归为“海派”

郭沫若 郁达夫经济学 张资平工程师

应当说,现代“文人”身份的确立,离不开职业化的保障,但与此相比,特殊的身份想象,对一代文学青年而言,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文学研究会成员王以仁就“对郭沫若的诗非常崇拜”,会大段背诵,但在谈到郑振铎、沈雁冰时,却没有这样的亲切感情:“我们的名字挂在文学研究会,我们的作品也发表在文学研究会的刊物上,而我们的精神却是同创造社有联系的。”在这样的“诗人”或“文人”的身份想象中,敏感又内在的自我,似乎只有在与社会、秩序和理性的对峙中才能得到辨认,这又在暗中吻合与现代知识分化中的“文学”理解。伊藤虎丸在分析“创造社”与日本“大正”时代文学关系时,就指出从创造社的感性自我中引申出来,“也就是文学与科学以及政治的对立”,在这样的对立中,一种“消费型”形象也随之出现。 叶绍钧 梁实秋 茅盾

四 从“近代情调”到“时代精神”

厨川白村、闻一多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新诗。

第二节新诗史上的《尝试集》和《女神》

一 从“共时”的对峙到“历时”的进化

冯至 施蛰存 戈壁舟 邵洵美 成仿吾 朱湘 穆木天 阿英 陈源 钱杏邨

三类描述

二 张力结构的消解:新诗发生历史线索的形成

[附 录]

新诗的发生及活力的展开——新诗第一个十年概貌

一 新诗之“新”

二 从《尝试集》到《女神》

三 代际、社团与新诗坛的繁盛:徐玉诺 朱自清《小仓中的现代》 叶绍钧 郑振铎 刘延陵《税收》 王统照《童心》 湖畔诗人 少年中国学会 创造社 冯至《昨日之歌》 高长虹 韦丛芜 赵景深

四 小诗、长诗及其他:冰心 宗白华《流云》 何植三《农家的草紫》 朱自清《毁灭》 白采《羸疾者的爱》 沈玄庐《十五娘》 冯至《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 朱湘《王娇》《猫诰》《还乡》 诗剧(《凤凰涅槃》) 组诗(韦丛芜《君山》) 陆志伟《渡河》格律化 刘半农

五《诗镌juan》与新诗的“纠正”

闻一多 梁实秋 刘梦苇徐志摩

六 “别开生面”的象征诗风

七 结语:朱自清“按而不断”

早期新诗的政治与美学:以“《星期评论》之群”为讨论个案

1919.6.8—1920.6.6戴季陶 沈玄庐 孙棣

一 “劳动问题”与新诗写作:研究系—国民党人 孙中山 沈玄庐《春晓》“风景”

二 “政治场”中的“文学场”: 沈玄庐《入狱》 陈独秀释放 朱执信《悼黎仲实》 孙少侯的忏悔 酬唱

三 “超现实”的说理空间:恰恰因为没有进入“诗”的正途,没有进入现代的抒情“装置”,一些特殊的美学活力反倒无拘无束地显现。 沈玄庐《生与死》“杀牛公司” 刘半农祝贺陈独秀出狱《D——!》 仲荪《见火星随感》天文学想象

《天狗》:狂躁又科学的“身体”想象

《骷髅》

一个高度紧张、痉挛,甚至不断处于分解、爆裂状态的身体

如果说在毛泽东、康白情等“新青年”那里,一个强健的、调和的、高度自律的身体,是理想“人格修养”的题中应有之义;那么在郭沫若这里,“身体” 恰恰是失序的、分解的,在“病”中抽搐、痉挛。这样的身体一方面扰乱了生活的秩序(郭沫若自己饱受神经衰弱之苦),另一方面却构成了惊人的创造力的源泉,代表了一种自我解放、自我更生的可能。

20世纪30年代的大学课堂与新诗的历史讲述

一 从“看不懂的新文艺”说起:沈从文的呼吁与胡适的反诘 30s“新文学”进入大学课堂 新文学史写作

二 “要讲现代文艺,应该先讲新诗”:杨振声 朱自清 废名

三 系统讲授与“分期”的想象:苏雪林 沈从文

四 “历史的兴趣”与诗坛的重建:废名“常想一脚踢翻那个诗坛”“选”诗

五 结语:80s“线索”“规律”“演进”

上一篇: 弓克:学习《明学》,启迪智慧,指导人生
下一篇: 什么是《道德经》?我们应该怎样读懂?学习它有什么好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