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还能不能叫国学?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过去常常发生的疑问是,什么样的学问算国学呢?既然现代学术体系早已建立,比如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工学等等名目都已经有了,国学的内容明显是与它们的内容重叠的?为什么不干脆叫中国传统语言、中国传统文学、中国传统史学、中国传统哲学…… ?干嘛还用国学?而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学问,日本有日本的,印度有印度的,意大利有意大利的,有什么特别的?为什么唯独中国要来个国学以作标榜?这是以往的学者与社会各界常常提出的意见。
到今天,又不一样了。老名词遇到了新问题。今天的社会大势、文化趋向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国学本是精英取向的,但今天的文化发展还可以说是精英取向吗?我想就算章太炎、梁启超、胡适、陈寅恪四大天王同时复出,恐怕也难以挽回这种颓势了。国学的内涵,早就变得谁都不认识了。国学难道就是《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下围棋、弹古琴、茶道,或者《易》学风水总裁培训班吗?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二种疑问。也是过去的人所始料未及的,尤其是那些激烈反对使用国学之名的人,因为现在恐怕连他们要打击的靶子都没有了。
最早我看到“国学”两个字的时候 ,是无比崇敬的感受。虽然当时不懂,但我本能觉得这个词蕴含深厚,韵味无穷,大可发掘,大可琢磨。这还是在整个社会并不怎么热衷于提及国学的时候。而现在,拜市场与世俗所赐,这个名词反倒令我厌恶。但是就像我在《开篇词》里说的,我还是坚持使用它,因为它的最早出现的时势,也因为它其中经久不衰的内涵。
国学之名最早起于日本(我们真的没有想到,现代汉语从日本借来的词汇中,竟然还有“国学” !)1869年日本就出版有《国学入门》一书,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读物。所以后来我们借用这一词来指称中国一切固有传统学术,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情感与精神气质。国学又有“国粹”“国故”“旧学”“中学”“汉学”等相近名称。中学,比如清末张之洞等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国故,比如章太炎有《国故论衡》,含义主要有二,中国的旧学,中国的掌故。旧学,因为当时人认为西方学术为新学,因此称中国传统学问为旧学。汉学,西方学者立场上研究中国学问,则称之为汉学。
从日本人那里拿来了这个词之后,早在1906年,章太炎等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用“国学”的名称了。国学一词的涵义,当时也有了相应的表达。1907年,刘师培、章太炎、邓实创办的《国粹学报》,在第二十七期上,发表了邓实的《国学精论》一文,提出国学应该有两个含义:第一,相对君学而言,为反专制的、独立的。第二,相对西学而言,为国粹的、民族的。
这两个含义的提出,说明国学首先是有思想任务的,不只是文化传承的问题。其次国学之名的提出是有世界形势的促迫的,那就是受西方现代学术的巨大压力。除了这两个含义之外,国学的范畴也需要清晰划定,一般来说,国学的讨论限于思想文化范围之内,主要指如经学、史学、文学等。至于有形的传统技艺如书法、国画、武术、建筑、饮食等,不必称为国学,不如称为国术。做这样区分的好处在于,形而上的与有形的各得其所。同时,更加突出了思想文化的重要性。因为我们今天的学习研究国学,不是要给现代人无聊枯燥的生活增光添彩,不,我们是在做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改造现代人贫乏的思想意识,尽管我们有时候也需要做点“不正经”的伪装来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 。
关于提倡国学的重要性,邓实说:“一国之学即一国之本,而一种人心灵之所开也。”又 说:“亡人之国,必先亡其学。”章太炎 也说:“国粹尽亡,不知百年以前事,人与犬马当何异哉?” 简而言之,提不提倡国学,与民族的存亡是紧密关联的。所以国学之名的提出与使用,国学的提倡与讲求,在一百年前真的是非常迫切与必要的,主要是为了与西学抗衡,保护传统文化。
那么,一百年以后的今天,时代变了吗?没有。我想任何人经过一些认真思考之后,都不敢断言今时不同往日了。一百年前,西风压倒东风,一百年后,依然如故。今天我们说大国崛起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但那是经济的,军事的,甚至是人口的。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变化并不大。一百年前我们搞同文馆造洋务人才,一百年后国际贸易、教育的官方语言还是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我们依旧在后殖民的深远影响之中。我们不妨细心探寻,自1912年清帝逊位之后,我们的文化中增加了多少美的、雅的、深度的、思想性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多少是我们自己发明创造出来的?所以我的一个基本想法是,我们的文化要发展提高,人口素质要高起来美起来雅起来,靠1912年以后我们的现代文化恐怕是很难的。这一百零八年间,除去饥荒战争和内斗,我们的民族又有多少安定祥和的时刻来做发展文化的事业?我们又是否有机会在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我们新的文化?我觉得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我们的文化,犹如在一块千疮百孔的烂木头上种蔬菜。何况这块烂木头还是凌空漂浮的,并没有植根于我们数千年的文化土壤中。所以这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
虽然在今天学习真正的国学,犹如在民国时候喊着读经,与时代格格不入,很容易被骂落伍、开倒车,或者江湖骗子。但我还是坚持认为,学习国学就像当年章太炎先生坚持学校要读经一样,百利而无一害。我的理由是,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不同,我们关注的都是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有极强的社会伦理功能。时代再变,科技再发达,人性却万变不离其宗,因此研究人的身心修为、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人学”——国学,是不会落伍的 ,稍作调整,便能运用自如。第二,如果我们要再造文明,达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局限在一百零八年的现代文化中,而要真的去琢磨我们的传统文化,去学我们的国学。
回到今天我在题目中提出的疑问上来——国学还能不能叫国学?我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很多人怀疑国学这一名词的正确性,甚至主张取消这一名词,并声称国学从未存在,说中国有文学、史学、哲学,但从没有国学。这样的观点是有害的,也是不明智的。国学之名也许含糊,或许它的内涵与现代学术体系重叠了。但是一百年来,国学这一名词对于抗衡西方文化的冲击,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国学这一面大旗,身处百年困境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潜伏起来积聚力量,力图恢复,以待将来再创辉煌。如果没有国学这一名称,可以想见,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在西方现代学术体系中消融殆尽,那么它的方法思维特别是附着的思想,都将湮没无闻,于是中国文化也就亡了。
中国文化亡了有没有关系?也许有的人说好像没什么关系吧,一辈子不读《四书》《前四史》人生也好得很,大捆赚钱,大颗买钻,红尘作伴,潇潇洒洒,大可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这是《还珠格格》的歌词)。这样说,好像听上去还很有道理。那么,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中国文化亡不亡,表面上是与个人无关的,是一个虚的概念,中国文化亡了,还有美国文化,中国人都学美国文化就是了。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这件事情没那么简单,而且与个人息息相关。中国文化亡了,其所附着的一切价值,都会遭受外人的毁灭性贬低性打击,不论是思想意识的、组织的、经济的、器物的,还是人的。中国文化一旦亡了,中国文化相关的一切开始灭绝,国家组织涣散,军队疲软内哄,经济解体,人民则成为无道德的贱民,不是自相残杀就是为人屠戮,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恐怕我们个人很难逃脱其中厄运。这不是我要耸人听闻。历史上因为文化衰弱而消亡的民族,真的是数不胜数。过去我们周边那么多强大民族,最后去哪里了呢?这就是为什么清代大学者顾炎武反复强调一点,即亡国和亡天下是不一样的。亡国了,文化还在,只要时机成熟,组织国家是分分钟的事情。而要是文化亡了,建个国家也不知道最后为谁所享,人民分分钟被屠杀殆尽,谈何生存发展幸福安康呢。
当然,我们提倡世界情怀,全球意识。全世界都在提倡。但第一,世界情怀和全球意识不代表要放弃民族文化。第二,我们当前这个世界,国家之间的畛域,民族的隔阂,宗教的对立,种族的仇恨,仍旧根深蒂固,并将长期存在。美国人并没有放弃自己四百年的传统文化,意大利人也没有放弃自己三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放弃?而且,在国际社会生活越久,我们就越感觉到保留并弘扬民族文化的必要,尤其这一点,很难说与非过来人知道。我们做国际教育,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学生在国内念高中时候往往严重“美国化” ,觉得自己天生就是美国人,但是出国之后,往往被现实漂亮地扇了几个耳光,于是清醒不少,“中国味儿”又回来了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地球真的是个村,大家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和和气气的男女老幼,那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伟大理想,并不是眼前的现实。起码在现阶段,为了保护各民族人民幸福安康,民族文化还是要保留并发扬的。再说了,即便未来真的世界大同了,恐怕也应该是五彩斑斓和谐共处互相尊重,而不是清一色采用某种标准的文化体系吧。因此我主张,沿用“国学”之称 ,并学习国学。至于市井之徒的下等国学,等我们自己做好了,良币驱逐劣币,或者像孔老夫子说的那样,“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真家伙出来了,真材实料,又平易近人,不拿腔拿调,市道慢慢地也就好了。
最后我想补充的一点是,有不少我们尊重的老教授,是反对国学的名称与内涵的,甚至根本反对使用它。我想,他们学富五车,有他们自己的考虑,比如其中的一个想法是,要让中国人从学术上与世界接轨,纳入世界的眼光与范畴去,不局限于自己中国的语境,尤其是不要局限于传统中国的语境。另一方面,他们非常担心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君臣父子”之类的东西会毒害现代中国 。我觉得从学理上谈,他们是有道理的,这也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贯思路,即中国要全面思想现代化,就要一定程度上割弃传统。但是我的态度来自民间的现实。我认为从目前现实的社会状态、人民素质上来看,不管我们提倡不提倡国学,传统的那套糟粕都是始终在被贯彻着的,老百姓都不需要去读《四书》《五经》《前四史》《通鉴》,“男尊女卑”“君要臣死”“父要子亡” ,小市民的自私自利,以及很多宫斗式阴谋就已经学得好得不行了。那我们提不提倡国学,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不如我们就索性举起国学的大旗,弄点真货给老百姓,反复普及、启蒙、启发、顿悟,最后再造新民。说实话,我们今天号称教育进步了,大学普及了,但是人口素质依旧低得惊人。人口素质低,光靠学校教育,恐怕不行。因为学校教育自己就问题百出,好一点的学校,精力又都放在教学上,真正关注“人的素质”的教育能有多少比例 ?所以这样的学校教育能有多少效果?我很怀疑。我这几天产生一个想法,也许我们还是要用老办法,得像宋明大师那样开始大讲“正心诚意” 。因为当下的问题,就是人心不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