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已经是美国政府高官的朋友以前曾和我开玩笑,说你们中国人都讲关系,我认识你所在城市某某小学的校长,如果你以后需要的话,我可以考虑帮你动用动用这个“关系”……
唉!中国人的关系学,真是天下知名。
在解释为什么最后选择留在美国,许多中国留学生有时会列举出一条共同的原因:在国内,什么事情都要讲关系,我们平民百姓一个,要钱要权要关系统统没有,还是生活在美国自在一些。
美国就没有关系?倒也不见得。
我就听说,不少送子女到美国就读的中国父母,也会在美国广交关系,有时会跟美国一些知名经济界或政界人士打好招呼,请他们给孩子写推荐信。有了这一层关系,他们的孩子自然就比没有门路的同学更容易被好学校录取了。
这不也就是关系吗?
但美国人的关系,毕竟还局限在较小的范围,通常还遵循一定的规则。比如说,某某美国人士推荐某某学生,背后的原因,往往是某某人士确实知道某某学生有才能,他因此很乐意有成人之美;而如果换作在中国,则可能是某某学校看了某某人的面子,于是给了某某学生的入学资格。
因此,中国的关系,其内里乾坤,往往不是外国的关系能比拟的。
为准确反映“关系”的内涵,我看到美国人用了很多英文词来解释,比如,relationship,connection,network(三者中文都可译为关系),还有sphere of influence(影响范围),但好像没有一个词能领会到中国“关系”的真髓,所以最后,有美国人就直接用guanxi来替代。
互联网上很受欢迎的维基百科,就这样解释英文“guanxi”条目的这一面:社会学家将其和社会资本概念相联系,并用其来表述和研究中国的经济和政治表现;当关系网违反制度规则时,就会导致腐败,关系也就成为庇护与被庇护关系(Patron-client relations)的基础。
很惭愧地,关系学,至少在有些外国人眼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学的代名词。美国有很多介绍中国关系的书籍,GUANXI是醒目的标题。还有一个介绍中国情况的英文网站,站名就今叫“关系在线”(Guanxi Online)!
至于为什么取这个名字,网站主人Karen Christensen这样解释:在今天的中国,要做生意和保持良好生活状态,就必须有“关系”。
尽管我认为Christensen女士理解的“关系”,总体上还是一种健康向上的个人交际圈。但我也还是能感觉到,她取用这个词的暧昧含义。看来,因为我们中国人的关系,美国人也聪明起来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