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儿童国学经典(适合幼儿的国学书籍有哪些)

儿童国学经典(适合幼儿的国学书籍有哪些)

儿童国学经典(适合幼儿的国学书籍有哪些)#教育# 导语国学是中国人对自己本源文化的认同与坚守,幼儿在学习国学书籍的是时候也是有一定的规定的。以下内容是 考 网教育频道为大家准备的相关内容。适合幼儿的国学书籍 1

#教育# 导语国学是中国人对自己本源文化的认同与坚守,幼儿在学习国学书籍的是时候也是有一定的规定的。以下内容是 考 网教育频道为大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适合幼儿的国学书籍

1.有故事的汉字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汉字之美,美在形体,美在其婉转曲折的笔画。邱昭瑜编著的《有故事的汉字》是一套帮助儿童认识汉字、学习汉字的优秀读物。《有故事的汉字》通过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引领孩子探寻汉字的起源,了解汉字的演变,让孩子彻底弄清汉字的前世今生,轻轻松松学好汉字。

2.千秋好诗词

根据幼儿成长的理解力与记忆力,以及生活接触的事物,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套《千秋好诗词》将诗歌阅读幼儿阅读化,按年限分类法分3~6岁,每长一年读不同诗歌,基本上包含了从三国的曹操到清朝的龚自珍之间适合孩子诵读的好诗。

3.增广贤文

从古至今,都是我国儿童的启蒙读物。由广泛的民间俗语和历代诗文中的经典语句选编而成。读来朗朗上口,流传至今。

4.的方法读唐诗

《的方法读唐诗》从盛唐诗人李白的人生和诗入手,巧妙地将唐朝诗人以不同角度切入,用生动、通俗、有趣的语言带孩子和家长们重返唐诗的世界。

作者将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的故事以最符合孩子心理的方式轻松讲述;善于将妈妈们在家庭教育中尤其是唐诗学习中苦恼的问题以十余种方法巧妙化解;将枯燥乏味的唐诗、了然无趣的释义、相隔久远的历史、晕头转向的地理神奇串烧,变成孩子们身体里生长出来的知识底蕴,为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唐朝这出精彩的戏。

5.漫画儒家思想

首次整体展现了蔡志忠漫画古籍经典作品的全貌;力求设计出蔡氏作品新高度——适合大众阅读、有辨识度、有质感、可以收藏的蔡志忠漫画古籍经典作品。加入古籍原文,辅助阅读;同时将蔡志忠作品的艺术感、想象力通过包装设计的创新、印刷工艺的考究全面展现出来。(好书推荐尽在推荐书:)

6.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诗经

风、周南、关雎、葛覃、卷耳、穋木、螽斯、桃夭、兔置、芣莒、汉广、汝坟、麟之趾、召南、鹊巢,《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滥觞,对于孩子未来的语文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7.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这两部经典著作合二为一,在原著基础上增设了注释、译文、名家品读、实用谋略和商业案例等栏目,在重现古典兵书原貌的同时,以现代视角对古典计谋进行全新解读。人物事迹图生动再现了历的军事战争和政治斗争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活动,让读者感受接近真实的历史情景,通过真实的人和事具体而微地学习《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用兵之道中所承载的普遍哲理。

8.阶梯国学:小秀才

《阶梯国学》由多位小学高级教师与出版单位的专家联手编订,着力保证了图书内容的准确性,并提供了注音、注释和译文,同时配以富有传统文化意味的精美插图,以增加阅读趣味,非常适合初学者使用。本套丛书根据孩子的年龄认知特点,按难易程度共分为三个阶段。这种科学系统的分阶,能让孩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国学。书中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十几种传统蒙学经典,都是为广大家长和儿童所喜闻乐见的经典作品,对孩子的心智成长和性格养成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9.绽放惊艳的古典诗词

选录了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较好作品,并对这些中国古代唯美、惊艳的诗词从各个角度进行解析。这些作品或讴歌大自然,或咏叹爱情,或感慨人生,或抒发豪情,充满感染力、感召力、凝聚力,富有哲理和诗情画意,代表着中国诗词创作的较高成就。

10.礼记选读

《礼记》最初为附在《仪礼》后的记文,有《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之分。编者依照刘向《别录》中对《礼记》篇目的分类,共列通论、制度、丧服、吉事、祭祀、其他六章,章下分节以《礼记》原篇名名之,按照原篇先后顺序排列,每节节选原文若干。文后附注释、译文,方便同学们理解原文。每篇节选内容,意在让同学们大概了解什么是礼,古人为什么制礼,礼的作用是什么,礼有什么样的规定,古人怎么践行这套礼仪制度。编者在内容选择上更多贴近当今社会生活,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相关命题有所思考。

国学书籍的入门书目

第一步:

背诵老子《德道经》(多数版本是《道德经》,因道经在前或德经在前而命名),古文较好头脑较快,可以理解后背诵。古文不好干脆直接背诵。《老子》文字古朴简洁,多背几次内容自然明白。验证手段,内省静坐,无中生有。让大家只读《老子》有这样几个原因:

1、老子是孔子老师,《论语》在某种意义上是《道德经》的阐扬,所以看了老子容易懂得论语许多语言的出处。

2、诸子百家中名家、法家等等的名称都源于《道德经》。

3、《道德经》并不仅仅是人文经典,也是自然科学经典。内涵广阔。有韩国学者说《道德》是人类第一部理论物理学著作,西方卡朴拉等许多学者持有这种观点。

4、老子是道家的承前启后者,即黄老道家的后者,老庄道家的前者。也就是说,不懂《黄帝内经》的可以先看《老子》,不懂《庄子》的可以参看《老子》。

第二步:

看过《道德》后,有两个途径,针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可以参考以下路径,分别是:

1、自然科学工作者的阅读途径:老子→三玄→天学,各种星经

老子→通读《三玄》,即通读易,内经,老子(3玄有另1人文说法,略)。→通读《三玄》后可以看任意自然科学典籍,各科大致有:天学,各种星经。地学,山经,水经。生物博物,尔雅,本草等。数学,算经。逻辑学,《尚书.洪范》,五行志。数理逻辑,《易》体系诸书,包括《皇极经世》。实验科学,参同契,内景经。核心学科,内经,医典。农学,神农书。技术科学,《梦溪》《天工》等等。

2、是人文学者的阅读途径:老子→论语→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代作品。

上述途径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途径,只是快速入门的途径。中华文明即包括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中华知识体系,全部源于《易》,伏羲首造。不含《经》,《经》是文王孔子后来加的文字注解。因此,如欲根本解决问题,直读《易》。《易》无文字,只有卦爻(即象和数),要读懂它,必须演卦,就是排列卦爻。排列久了,含义自然知道。验证手段:内省工夫。知《易》后,其余经典皆为坦途。本途径多数人会认为过难,但也有少数人适合这样,所以最后讲。

国学的主要内涵

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国学的现代化就是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中的文艺、文化知识科学化的复兴起来、现代化起来。

国学宗旨

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被今人疵垢为“迷信”,那些轻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的人,其实他们很少站在与人生存在状态息息相关的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去认真的探究天人之际的真切意蕴与内在价值,去拉近生命存在与天人之际之间的间接和直接联系,在传统与时代、学问与生活中架设一架沟通的桥梁。

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

五术六艺从诞生开始与就诸子百家连体共生,如果没有五术六艺,也就没有中国文化,没有中国哲学,否定五术六艺等于否定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拖入虚无主义泥潭沼泽万劫不复。这是一种繁荣与腐朽共生的文化现象。如果把五术和六艺取缔,中国民间信仰和伦理将失去土壤与根基,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没有烧掉的《易经》能生存发展到现在,很能说明问题。陈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存在,这个文化自身才可能变得多元和丰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只有是更加的中国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国学教育

在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随着西学渐*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在21世纪的今天,国学教育除了传统的吟诵践习之外,以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为代表的国学机构,采用了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充了国学的内容,丰富了国学的表现形式,使国学教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国学是专供上层贵族子弟入学的学校,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王室和诸侯各国所办的小学,其名称和规模大小,都差不多;而所办的大学,不但名称各不相同,而且规模大小也相差很多。首先,在名称上,王室京畿的大学,是天子之学,由王室直接管理,叫做辟雍;诸侯国都的大学,是诸侯之学,由国君直接管理,称为泮宫(或頖宫)。其次,在建筑规模上,辟雍修建在形似圆璧的土台上,四周有水,如同在一个小岛上建起一座学校;泮宫修建在形似半壁的土台上,东、西、南三面有水,如同在一处半岛上建起一座学校。泮宫的规模只有辟雍的一半。吕思勉曾说:"这是表明辟雍乃天子拥有的学校","诸侯得杀其制","以其半以示诎于天子"①。国学招收的学生,自元士以上的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学。《礼记·王制》说:"凡入学以齿。"郑玄注释:"皆以长幼受学,不用尊卑。"粗粗一看,好像西周的国学,凡是贵族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能入学,毋需再分尊卑等级。其实,这条"入学以齿"中的"齿"字,却很有讲究。恰恰是在这一"齿"字上,严格区分出尊卑贵贱,维护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西周王室的宗族,有大宗和小宗之分,此外还有迁宗(分支)的规定。在臣属之间,又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层层严格的等级关系。这些人的子弟虽然都有资格进入国学,但是"子随父贵",在入学的年龄上,也得按照等级差别,有早有晚。最低的元士一级,其嫡子和余子(妾所生之子)上小学的年龄,也要相差两岁。这是奴隶制教育的特殊现象,也正是"齿"字的实际含义。贵族子弟入学年龄,分为三种情况:王太子,8岁进入小学。7年读完小学,15岁升入大学。公、卿的长子,大夫、元士的嫡子,13岁进入小学。7年读完小学,20岁升入大学。嫡子以外的诸子,包括大夫、元士妾所生之子,即余子,也称众子,15岁始进小学,7年读完小学,23岁升入大学①。

当代价值

谈到传统国学的当代价值,人大校长纪宝成认为至少有五个方面。第一,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四,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第五,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适合幼儿园朗诵的国学经典

篇一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失人之察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绝粮于陈国与蔡国之间时,七日七夜没吃到饭,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一天,弟子颜回找来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煮到快熟时,颜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孔子悄悄地看在眼里,觉得颜回有点失“礼”,所以不大高兴。

过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先吃。孔子善巧地说:“我刚刚梦见先君了,故应把干净的食物先供养再吃。”颜回马上回答:“万万不可!刚才有土灰掉进锅里,我虽把它抓出来吃了,但饭已经弄脏了,所以不能供养先君。”此时,孔子才知道错怪颜回了。

事后,孔子深有感触地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意思是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时并不可靠;我依赖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时也靠不住。弟子们要切记: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

智慧小语:有人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有时候也不一定。不要认为自己所见所闻都千真万确,不容怀疑,凭一己之见判断别人的好坏,不一定特别可靠,很可能杂有不实的成分。

篇二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王羲之教子

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称为“书圣”。作为一代书法大师,王羲之在教育上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

王羲之对自己和七个儿子要求都很严格,规定他们在吃饭、穿衣上都要艰苦朴素,不能铺张浪费。小儿子王献之七八岁时便开始学习书法。有一天,他将自己写的字拿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一张摇一下头,直到看到一个“大”字才有了点笑意,提笔在“大”字下面点了一点儿,然后把字都还给了王献之。王献之拿着自己的字给母亲看,问母亲自己的字和父亲的字有什么不同。母亲拿着他的字看了半天,然后指着那个“大”字底下的一点儿对王献之说:“只有这一点儿像你父亲的字!”即使有客人在,王羲之总是让儿子王献之陪在身旁,从不约束孩子。父母热情好客的行为感染了王献之,并对王献之性格、品德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王羲之鼓励王献之勤学苦练,传说王献之练笔曾用尽十八缸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水平提高很快,终于成为一代大家。王献之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篇三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篇四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舜的故事

《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

智慧小语: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要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人赞赏。有这样的胸襟与对道德的坚守,才能让他有机会得到先王的赏识,成为受人爱戴的贤明的君主。

篇五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

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篇六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篇七儿童国学经典故事300字:元觉劝父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

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

适合幼儿园朗诵的国学经典如下: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老子》、《庄子》、《增广贤文》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典,铸就“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这些很适合小学生朗诵。

0-13岁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近几年的实验证明,儿童进行国学经典诵读2-3个月后就会发生明显改变。从开始的每天记忆20-30个字,到每天很快就可以熟记100-200个字。许多儿童不用一年就可以把一万六千字的《论语》熟背,其记忆潜能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得到开发,几万字的古文背诵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难事。

实践证明,有多动症、感觉综合失调甚至自闭症的孩童,学习国学一段时间后,境况会大为改善。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

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堪称国学经典。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上一篇: 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十大区别MicrosoftWord文档
下一篇: 国学:《大学》全文及译文,朗诵视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