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9更新一段总括说明:
中国哲学的任务是用哲学方法解析古代思想文献。“入门”需要两个方面的基础,一是要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献,二是要有哲学分析的能力。但这两个东西在实践中实际上是无法分析为二的,中国哲学学科所说的“理解古代思想文献”并不是说先培养一种旧式私塾的读经能力然后再把读出来的意思套当代的哲学概念加以分析。
获得一种“新旧结合”的读文献能力是入门“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一个人要具有理解古代文献的知识背景,又涉及到如读懂字面的能力(需要文献学知识,需要对核心经典文献的熟悉),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其中又涉及对其历史语境/问题意识的理解→需要佛教、易学、经学等基础知识,对近代以来的分析成果的了解→中哲史知识,等等)。在此之外非知识层面还有对文本层次、关联的理解,概念分析能力等等。
如果我自己再从大一来一遍我觉得可能以下这样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如何获得。整合地真正获得研究能力其实还是得通过上课-读书-写论文-和老师、同辈交流-做论文的整体过程来获得。但这些基础知识是可以借助网络自学的。
阶段1:基本框架
中国哲学史入门:通过好的的哲学史课程,对总体的脉络和重要的基本概念有个了解。b站有不少各个高校的课程。当然如果你的大学有比较好的中哲史的课面对面地上当然更好。(我觉得选课的学习压力、同辈竞争还有和老师交流的机会还是不可替代的)
通过自己研读哲学史教材也可以入门。目的是获得总体的印象和初步的理解。口头进行的课程一般旨在把最重要的东西解释清楚,在广度、精细度上受到限制,但比直接读教材更生动,更不容易误解。
教材推荐:
1,大一上课的时候郑开老师给我们推荐“勉强一用”的教材是北大中哲教研室出的《中国哲学史》教材,俗称“白皮书”。这本书众所周知的陈旧古老,但是我系老师们一直好像都是一种“没有合适的,这个凑合用”的态度。我背完的感觉还是觉得虽然材料精当但对于理解观点来说有点艰难,主要是用语和立场过于时代特色。可以用于熟悉核心原典材料。似乎考研党这么多年也还是准备这本。
2,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我觉得比较系统,虽然非常非常的长,也有一些过时的地方,但是对于比较全面地了解脉络和概观非常有用。而且这版(我觉得)讲关键问题讲的比白皮书清楚。这是一些北大老师会推荐准备考试的版本。
3,杨老师把他的中哲史下讲稿出版成了《宋明理学十五讲》,还出了一本《中国哲学十五讲》(如果看到这个答案的人有哪位是想花比较少的时间初步了解一下经典的、最有趣的部分我推荐杨老师《中国哲学十五讲》,杨老师说他“只讲第一流的哲学家”hhh,所以好处是选择讲的人比较少,同时这个讲稿里用了很多形象的例子,关键问题也讲的很清楚,深入浅出。)
我后来还读过一些其他的中国哲学通史类型书,老一辈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好几位写过中哲史。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中,我觉得唐君毅先生的《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值得推荐,而且这本是以问题为脉络。
阶段2:读材料
1重要的原典
一手的原文是“中国哲学”的基础,当然是越熟悉越好。
而读任何文本都有一些共同的、作为知识背景的经典文献,这些更需要熟悉。为了入门快,可以背记部分核心材料。
1.1首先略回应一下一个问题:有些同学觉得哲学不应该要求背记,而中哲总是要求背一些原文,这种态度不哲学。然而背记一些经典材料并不是把经典材料当成圣经去背,实际上背一些核心材料是为了建立理解中哲的知识背景。古人写作不像今天有引用要求,他们写作时候会非常自然地把构成他们知识基础的经典化到自己的叙述里,《中庸》《系辞传》《孟子》之类的书是后代中哲文本的基础,古人讨论问题引这种经典里面的词汇命题(或者“讲法”)就像当代分析哲学家提modality之类的词儿一样自然。比如说朱熹说“敬以存之,则性得其养而无所害矣“,首先我们得有能力意识到他在引用孟子“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郭象注庄子的“真人”概念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物之感人无穷,人之逐欲无节,则天理灭矣。真人知用心则背道,助天则伤生,故不为也。”我们必须具备能力意识到他在引用《乐记》。熟背核心部分也算是一个速成的方法,渐进的办法也可以不背,多看,经常浸润在文献中也可以做到吧。
1.2哪些属于核心材料可以考虑背的问题:
以前老师推荐我们背教材里的材料。不过真的哲学史的教材里全背还是不太友好也没必要。主要哲学史教材材料为了全面覆盖的太多了,甚至白皮书里还有魏源、康有为这种基本上你不做他就没必要背他的材料。入门阶段主要需要先把最重要的熟悉了。
关于原典先熟悉什么,我觉得其实中哲背四书入门是个好办法(我自己感觉之前上课学习的过程中中哲史配上杨老师四书精读是个很好的入门方式)更具体的来说论语孟子如果还是嫌长或者没有特别清楚的结构的话,比如说大学、中庸、系辞传这几个文本相对短的、哲学味比较浓的(当然我自己是宋明理学方向的所以觉得这几个重要)可以先熟悉(熟悉的意思是字面意思哈,要研究还是很长久的功夫)。
其实背是一个速成的办法,读古书的基本能力慢慢培养,常看那些东西,不背也会慢慢熟了,但比如说想要一学期入门能看材料,先背点会比较快。
1.3 原典当然也不是硬背,还是要看注疏的。当然我记得我大一上学期被要求看《孟子正义》看也看不懂,真的很容易困。所以回过头来我觉得看注疏需要做两点说明:
PS:我系中哲教研室出的《中国哲学教学资料选辑》也是一本很好很重要的书。基本上把中哲史上最重要的材料列出来了。不过里面没有特别多的解释,也是可以自己对着查集注集释之类的。
2研究中国哲学需要的一些重要的辅助知识系统通过教材或者通史类书籍进行了解
以下列举的是一些例子,比如出土文献这块也很重要但是我就非常的不了解(至少我不知道有比较通讲的一个入门读物)也不敢乱说。
文献学--本科时候上中文系课老师推荐的是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中文系考试的教材是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比较短一些。我当时期末考试是考猛背这本过的,应该足以得到主要的基础知识了)
易学--易学应该算是搞中哲几乎不管搞哪块都比较重要的基础知识。这个当然是推荐朱伯昆先生《易学哲学史》,不过第一册里面讲体例啊这些的必看,后头具体的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人物的倒是并不需要入门就看。(初读时能把哲学史课上讲到的最有代表的人物的部分看一看就很好了)
对于魏晋以后来说中国佛教史也很重要,以前杨老师上中哲史的时候推荐的是吕瀓先生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术业有专攻,一般大家会逐渐确定一小块兴趣点,具体需要哪些辅助知识根据细分领域不同而不同。比如说喜欢宋明理学相对来说出土文献的相关知识就不是必须的。当然除了上面列的,还有很多别的东西,如果有精力的话比如说经学史也需要了解个大概脉络。
3,有用的电子工具随时查找
比如检索某个概念某句话,比较基础的书、只要原文的话我会用ctext.org(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程氏遗书这类的不在首页列表里但是搜能搜到)
如果查比较细节的,或者想看某一条注疏,可以中华经典古籍库古籍整理发布平台 (ancientbooks.cn),比如说某一条经典的历代注释用中华经典古籍库,检索这句话然后找一个比较全的集释集解之类的看就很方便。
佛教的名词典故一类的可以用cbeta在线CBETA 線上閱讀 (dila.edu.tw),里面有原文检索也有大辞典,非常方便。
中华古籍库找不到的书,或者名词解释可以去“国学大师”。(国学大师这个网站的美工我真的不要太想吐槽,但虽然美工很low用起来却非常不错)
以上“阶段2”包含原典熟悉、辅助知识获取、电子检索工具三个部分。这一阶段三项内容的目的,是在第一阶段建立起的基础框架下,能够“自己去读材料,基本地理解材料”。它们能够帮助理解材料基本含义(先不说“哲学性分析”)。
在读原文材料的时候,需要对自己有精确的要求。有时候从小学文言文的我们会认为我们大概明白了一段的意思就不深究,不太会像外语一样卡住、非常明确的觉得“我没读懂”。但是我们要尽可能落实细节的理解。一个有用的检测方式是看看自己能不能把它讲成现代汉语(先不管准确和简洁,哪怕是花数倍的文字量,要落实没有含糊实际上不理解的地方)。一般我们在讨论班里,需要同学对一段材料精读作报告的时候都是要求同学翻译出来。翻译的时候常常会发现有理解的偏差或困难。
一切哲学学习的通用基本方式:复述材料,在复述的过程中理清其思路。一般哲学课都强调“重构论证”,重构论证大致包含了提取文本中关键概念,理清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哲用的古代文本因为表述特点,或者时代变化(性命理等古典概念在当代语境中不再是自明的),需要更多地澄清概念。(tbc)
以上是个人认为比较系统的【入门】的内容。然后就是,当然实际上也需要结合论文/读书报告认真读具体分段的专书、因人而异的具体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著作,但这块我觉得自己写不好,也没法写到我不擅长的领域。就先这样~
附带一个小小的经验性建议:(或许对于一切理解性的学习)尽早开始写点东西或许比较有帮助。不是以发表为目的,而是以学习为目的,也要先找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题目,以习作方式开始试着去写清楚。我觉得我是大三写学年论文(当然完全是练习性的)的时候开始有一些超过了仅仅吸收书本+发散地去想某些宽泛大问题这个层次。因为自己需要写清楚,对具体问题想得会更仔细深入,也更有阅读的动力,读到的东西也会更不容易忘记(因为有一个自己思考的主题,有真正想回答的问题,而读到的东西可以照应或者回答自己考虑的一些问题,就会留在脑子里而不是写在笔记里慢慢就忘了),也会更注意具体材料的读法,细微的差别等等。
另外就是答主本科的时候非常焦虑别人提到的研究我没听说过这件事儿。我当时的取巧办法是去豆瓣上寻找并关注了一堆经常标书写评论的搞中国古代经典相关研究的人。曾经有朋友教我的方法是上数据库找一篇比较好的大学相关题目的博士论文然后照着参考文献捋。后来我发现主要还是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感兴趣领域并平时花很多时间在读东西。当实际进入一个细分领域之后,每天都在看相关的东西,读着读着就会从手头这篇迁移出去,很快就对有哪些人在搞/搞过这个问题了解了。(说出来好像都像废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