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中小学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赛昨日举行,63所中小学、21所幼儿园参加
段安平 董巍 马东梅 张定平 蓝军 刘钢
水围小学学生诵读富有创意。
方方乐趣学校的洋娃娃在表演。
近日,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福田区早在一年前,就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活动。区委书记刘庆生、区长张青山、副区长苗宁礼在学校调研时多次强调,学校教育要抓住根本,首要的是要以重“德行”为基础,要把“做人”的基本价值观从小就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在福田区中小学持久开展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活动意义重大,这不仅仅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长远;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更是为了中国人的子子孙孙。昨日,63所中小学、21所幼儿园参与的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赛隆重举行,本报记者走入了他们的台前与幕后。
晶报讯(记者 段安平)“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纯真的童音齐诵着,小脑袋整齐地摇晃着,一身古代人的装扮,伴随着贴近主题的音乐、舞蹈、书法、武术、快板、情景剧等富有创意的独特形式,让在场的观众忍不住一次次地热烈鼓掌,昨日,福田中小学、幼儿园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赛在四个会场隆重举行,这是记者在现场看到的场景。
昨日早上9点整,1—3年级段在水围小学、4—6年级段在绿洲小学、中学部在红岭中学初中部、幼儿园在市第十一幼儿园(皇岗幼儿园)同时开赛。小学的形式与创意最为精彩,外语学校小学部通过一个孩子与妈妈的日常生活情景剧,从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入手,贯穿整个诵读表演,告诉人们不但是会读会背,更重要的是在生活行动中真正做到。水围小学将领诵、齐诵、吟唱、舞蹈、情景片断和独特的道具相结合;一群外国孩子的诵读更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从节目内容看,小学集中在《弟子规》、《三字经》、《大学》和一些唐诗名篇的诵读,中学集中在《论语》和唐诗宋词名篇的诵读。经过全天激烈的角逐,最后评选出水围小学、绿洲小学等特等奖10名。美莲小学等一等奖20名;下沙小学等二等奖25名;景鹏小学等三等奖8名。幼儿园约140名幼儿参加,特等奖2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优秀指导教师奖5名。
活动负责人之一高云峰教授告诉记者,本次大赛学校热情高,参与面广,效果好,共有63所中小学、21所幼儿园参加了比赛。在比赛中,孩子们的童心与童真得到充分展现,他们也在经典诗文中汲取了传统文化的营养。
会场1 水围小学
一群洋娃娃熟背国学经典
比赛进行到下午,在评委与观众有些疲倦之时,突然舞台上走上来一群5~8岁、蓝眼睛、黄头发的洋娃娃,仅那可爱的相貌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哇,仅听声音,你真难以相信他们是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韩国等国家,他们以清晰的吐字发音、熟练的诵读,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评委和观众。
指导老师邵艳梅告诉记者,他们来自方方乐趣学校,这是一所以英文教学为主的私立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国外和国内的台湾、香港等地区。邵老师说,学校除了每周开设有7节中文课外,还有一个国学兴趣班,每周五下午,有老师单独给这个班上国学。另外,每个星期学校老师会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布置完成《中国文化知识》功课。
晶报记者 段安平
竖牌子变凳子显创意功夫
水围小学44名孩子的精彩展演拉开了水围小学分会场的比赛。独特的道具、精心的编排、新颖的服饰,不难看出他们是花了很多功夫。30名孩子身着粉色的斜领长褂,每十个一组,手持竹简,分布在舞台后副台。在主台上,竖起12块牌子,呈一字形排开,12块牌子上分别写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昏则定”、“出必告”。14个孩子藏在一米高的牌子后,当音乐响起,孩子从牌子前后穿梭来去,边舞蹈边诵读。在舞蹈中,牌子突然齐刷刷地倒下,变成了一张张凳子,孩子们又坐在凳子上,演起了情景剧片段,忽而又是课桌,坐在课桌后吟诵《弟子规》。
指导老师李晓辉告诉记者,该节目糅合了领诵、齐诵、舞蹈、吟唱、情景等多种形式,音乐全部是自己剪辑而成,吟唱部分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谱的曲子,前后准备了一个月左右。校长肖德明对记者说,水围小学是北京育灵童研究院在深圳设立的惟一的“国学经典教育实验基地”,现在学校每周开设一堂专门的国学经典课。为什么要下决心搞国学经典教育,肖德明说:“素质上不去,我们很难得到别人尊重。”他向记者讲了一件让他痛心的事情,那是2007年,深圳市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到英国培训,肖德明也在其中。他说在英国等公交车,哪怕2个人也是要排队上车的,但我们的老师,看到车一来,蜂拥而上,当时公交司机大声叫着“Get out!”,他们被赶下车,然后不得不排成队才上了车。这件事一直让肖德明感觉很丢脸,他认为,通过学经典可以提高人的基本修养。
晶报记者 段安平
会场2 绿洲小学
边书法边弹古筝边诵读
创新性是本次诵读比赛绿洲小学分会场的一大亮点。长袍、马褂、书法、古筝……来自29所小学代表队运用这些道具采用不同的形式演译了《忆江南》、《游子吟》、《满江红》、《弟子规》等配乐诗朗诵。小学生们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吟诵,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大家再次感悟到中华文化经典的神韵之美。
在古筝、二胡的相互交错下,石厦学校小学部的同学们将《春夜喜雨》、《江雪》、《望天门山》以及《声声慢》等四部经典诗词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带队的苏老师告诉记者,本次该校共有18名学生参赛,利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进行紧张的排练。比赛之前,学校的每个班级都自行举行了朗诵比赛,之后选出较好的优秀作品向学校推荐,学校再将选择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投票选出参赛作品。
由绿洲小学朗诵的《游子吟》,在扣人心弦的音乐衬托下,声情并茂的表演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母爱伟大的人性美与无私。据绿洲小学校长刘东风介绍,该校开展国学教育的做法是“三部曲”:不但在吟诵经典方面学其形,还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仿其神,更在锤炼办学思想当中用其韵。目前,该校编写了“吟诵与习字”教材,以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分为《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中庸》、《大学》、《论语》共12册;可供全校1-6年级学生使用,教材集吟诵和习字两大特点于一体,通过每周三次晨诵、四次午读以及书法课来实施这一校本课程。
晶报记者 董巍
台湾女孩经常读《论语》
来自荔轩小学五年级2班的张桂駥是个台湾籍女孩,父亲是台湾人,母亲是韩国华侨。由于在台湾出生,台湾对国学的探究深刻,使得她三岁便开始学习国学。她说:“三岁时自己在台湾就参加国学学习班,那时的文字都是繁体的,学起来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回到大陆后,接触了简体字,容易了许多。在家里经常和爸爸一起学习国学,他看的都是较难的文章,我经常看四大名著、《论语》、《大学》、《中庸》等书籍,我对国学充满了无限的热爱。”谈到学习国学的方法,她每次会读100字,之后经过反复的朗读就自然地背诵下来。
记者在比赛现场了解到,很多学生对国学有着很深的情怀,就读于新洲小学四年级的曾梓恒每天都要进行午读,放学后,在家庭作业不多的情况下,一般在学习国学上要花费1~2个小时。据母亲李女士介绍,自己也会与孩子共同的学习国语,给孩子精心讲解。
晶报记者 董巍
会场3 红岭中学初中部
战鼓中吟唱《木兰诗》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舞台中央,身穿京剧铠甲的花木兰有模有样,大声吟诵;舞台两侧,两位身着盔甲的战士,雷响战鼓……瞬间把人带到了当年遥远的战场上。以上记者看到的,是红岭中学园岭初中部初一学生诵读《木兰诗》的场景。声情并茂的整齐诵读、深刻细腻的人物刻画,赢得了在场评委和观众的热烈掌声。
“整个参赛准备阶段也就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据红岭中学园岭初中部办公室主任刘老师介绍,红岭中学历来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全校范围内推广“生态阅读”和诵读经典已经多年。虽然此次参赛的全部是初一学生,但诵读篇目《论语十则》和《木兰诗》学生早已耳熟能详且能轻松背诵,因此并未刻意准备。更多的排练是对作品形式进行了一些艺术化的处理,使之更具表现力。
晶报记者 马东梅
□局长专访
优秀传统文化
从娃娃做起才会有根
福田教育局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具体有哪些思路和想法?记者走访了福田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元发。
记者:福田开展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有怎样的背景?
陈元发:区委区政府一直都重视福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去年9月,在区委书记、区长的倡导下,全区中小学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如何使这项工作开展得更扎实、更持久,取得更好的效果,区教育局将国学经典教育引入学校、幼儿园。
记者:教育局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陈元发:今年4月,由李吉南局长带队,局领导与部分中小学校长一行到湖南长沙取经学习,并派去52名中小学校长到长沙培训,之后,又请湖南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全国经典教育策划指导、推广者刘孝听教授来到深圳,为全区中小学领导干部、骨干教师做演讲报告。还邀请深圳大学专家为中小学教师做专题报告。今年6月,教育局命名了4所幼儿园为“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实验幼儿园”,选出23所中小学命名为“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实验学校”,他们成了福田区传承中华文化的排头兵,成为经典教育的试验田。
记者:眼下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经典?
陈元发:在人文精神缺失、物欲横行的今天,要建设和谐社会,要不断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准,必须回归传统。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做起,让学生从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重新学习我们的文化,学习我们的历史,学习我们的国学。它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而且与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
记者:学国学能解决什么问题?
陈元发:最基本的就是能提高道德修养,个人品行,现在人经常讲“有知识没文化”,就是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比较忽视人的素养;其次熟读经典,能解决最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有些人经常会写东西不知所云。还有,很多商品说明书,厚厚一大叠,却看不懂。
记者:国学经典比较深奥难懂,小学低年级段和幼儿园的孩子这么小,能理解吗?
陈元发:目前我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读书万遍,其义自现”,不担心孩子理解不了。国学大师任继愈曾说:“诵读经典可以从娃娃做起,从中小学做起,我们体育运动可以从娃娃做起,文化也要从娃娃做起,才会有根。”
记者:开展文化经典教育的情况及进展怎样?
陈元发:这些实验学校大都是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国学课,精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孟子》、《庄子》、唐诗、宋词等精典篇章,各个学校都结合自己实际,如有些学校每周一课时,每学期约20节课;有些学校每天诵读经典,早自习前10分钟,中午听广播前10分钟诵读。有的学校则除了诵读,还开展书法、武术、古琴等学习,目前我们还处于探索阶段,经过一段时间摸索,进行总结,明年普遍推开。晶报记者 段安平
□家长采访
孩子一下子
变得懂事了
记者在现场的看到,不少学生除了在带队老师陪同下参赛,还有不少家长在此观看。景秀小学6年级学生乔子铭的家长徐女士告诉记者,学习国学精心诵读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在讲解上,让孩子真正懂得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她认为,经典诵读可以让孩子陶冶情操,行为规范也得到有效的调整。“我经常会和他一起诵读《弟子规》,某些东西适应新的环境,同样也有新的解释,我现在就培养孩子‘以孝为先’的做人理念。”徐女士说。
水围小学家长王爱景说,学习国学可提高小孩的修养内涵。家长方桂兰说,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孩子一下子变得懂事了,经常主动倒水给我。
晶报记者 董巍
□老师解读
学国学与语文应试
不冲突
福田区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陶印宝:
学国学与语文应试
不冲突
国学经典经过了文化的积淀和时间的打磨,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学国学读经典,不仅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人文素养提升的过程。经典对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乃至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都能产生重要影响,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如今的中考语文考试,很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阅读和写作部分很需要日常的积累。因此,学国学与语文应试并不冲突。
晶报记者 马东梅
读经典
不要搞成“运动式”
红岭中学园岭初中部副校长张蔷:
读经典
不要搞成“运动式”
作为此次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比赛的评委之一,张蔷认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比赛为广大中小学生搭建了一个有益的平台,学生对经典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纵观比赛全程,学生们对经典作品的表现,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诵读上,而是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辅以音效、舞蹈、书法、和声等多种手段,使经典作品变得更加丰满、生动。
“经典作品是可以浸润心灵的。”张蔷认为,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立中国心”和“做世界人”需要找到一个好的结合点。而传统的经典作品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的根,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张蔷认为,学国学、读经典对人的影响,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心灵浸润,而不是立竿见影。因此,不要搞成“运动式”,需要长期坚持。
晶报记者 马东梅
跨版摄影:晶报记者 张定平 蓝军 刘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