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在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代,政府对于文学界的控制并不像埃斯卡皮所说的这样宽容,尽管当时的法国出现了马尔泽尔布这样的开明官员。但在当时的法国,政府对文学界的管制其实是在不断收紧的。
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在18世纪60年代教育改革之前,政府和最高法院极少对教育加以管控。因此,宗教势力在教育中占据统治性地位,举办公共教育的组织主要是以耶稣会、奥拉托利会和空论派为代表的基督教教会组织。
这其中,由耶稣会的学校规模更为庞大,在18世纪60年代初时,由耶稣会直接控制的学院超过100所,约是全法中学数量四分之一。它不仅直接控制教会学校,还通过提供师资等手段间接控制其他组织举办的学校。
在当时,八分之三隶属于最高法院的学校也受到耶稣会的间接控制。因此,当时的耶稣会在教育上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基督教团体。耶稣会开设的学校中宗教色彩非常强烈。首先,与其他基督教团体一样,其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绝对的掌控。除了每年9月有1-3周的休假,其他时间学生必须在校学习,不得外出,对于不服管教者,学校教师会给予其严厉惩罚。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对宗教知识的学习是课程的主线。在当时的法国,一般学院的学制为六年,在一开始的三年,学生以学习拉丁语的写作和听说为主,而到了更高的年级,他们将要学习神学和修辞学。
耶稣会学校尤其重视对神学的修习,在巴黎的学院中,一般学生要拿出两年或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神学。而在外省,修业时间因校而异,多数在一年半到两年之间。在神学课程中,学生研修的内容主要是形而上学、逻辑学和道德。
这些内容多与经院哲学相关,而对于其他学科,耶稣会的重视程度因其对基督教有无效用而有所不同。在课堂中,自然科学和数学一般都被一笔带过,特别是在讲授哲学课程的几年中,这些课程是不允许出现的。
第三,由于是教会学校,拉丁语是当时学院里的通用语言。在当时耶稣会学校的正式场合,法语属于绝对禁用的范畴,一旦有学生在公共场合说法语或者阅读法语书籍,他将遭到严厉批评,严重者甚至会被开除出校。
相比之下,奥拉托利会的学校相对开明,在奥拉托利会学校中,开设有历史课程,而且法语在某些场合也允许使用。不过同于宗教原因,这种开明也只是相对而言的,他们仍然对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进行严格管制。
驱逐耶稣会士和二月法令的颁布
在法国18世纪中后期的教育改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教育的非宗教化和民族化进程。这种变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当时的法国,由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反宗教专制思想盛行。
在1762年,法国颁布了驱逐耶稣会士的法案,要求耶稣会退出学校教育行列,并通过《二月法案》将学校统统置于国家管制之下,宗教对学校的控制有所减弱。
第二,宗教势力的削弱,加快了教育内容变化的速度。民族化和世俗化程度大大提高,客观上为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也创造了条件。第三,改革的进程在当时的法国国内进行的并不均衡,南方在改革的进度和速度要远小于北方。
自12世纪以来,法国的宗教团体“耶稣会”一直控制法国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耶稣会在法国兴办教育,根本目的是以学校为载体,向学生们传授基督教教规教义,进而扩张基督教在法国的影响力。
18世纪的欧洲,科学技术有了恢大的发展,而当时的法国,正是当时欧洲的科技中心。科学的巨大成就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如同润物细无声般地渗透进思想和文化领域,悄然播撒下变革的种子。
科学所倡导的实践和理性精神,让人们开始思考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对于宗教的批判在18世纪后半叶开始展开,已经统治了法国数百年之久的教会实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一次的挑战并不同于宗敦改革时期对于宗教教义的革新,启蒙运动直接开启了对于宗教本身的否定。这与耶稣会所奉行的教育理念是相左的。
因此,受启蒙思想影响的教育家们和耶稣会的矛盾冲突变得尖锐起来,正因如此,大批的法国教育家主张进行教育改革,他们主张的内容主要有取缔耶稣会组织,减弱甚至彻底消险宗教对教育的控制,废除拉丁语和宗教教义节课程、在学校开设历史、地理、物理学、化学等实用课程。
1762年8 月,法国国王路易十五颁布敕令,宣布取缔耶稣会在法国的一切分支机构。在此之后的1763年2月,路易十五颁布了《二月法令》,宣布所有的教会学院和大学附属中学,均归政府管理。
路易十五颁布这部法令的目的,旨在从宗教团体夺取各包括大学、学院在内的教育机构的控制权,为了能够达到控制学校的目的,路易十五效法路易十四在1689年对于医院的改革,规定每个学校都要成立教育理事会,接管由学校日常事务。
根据地区不同,教育理事会组成人员的类型有所不同。在城市,教育理事会的组成人员是大主教或者主教、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两名市政官员、两名本城社会贤达和校长(无投票权)。
在其他地区,王室监察官代替了首席大法官的位置。在职权上,理事会的权限是非常之大的,学校教职员工的选聘、学校课程的设置、学校的假期安排等重要事项,均由理事会决定。
在组织活动上法案规定,理事会要形成每月例会的机制,即每月要召开两次例会,商讨有关本地学校的有关问题。对于诸如校舍设施建设、教职员工选聘、课程设置等重大问题,必须进行投票,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多数才可通过。
《二月法令》领布后的数月中,法国政府又领布了多项文件,这些文件都是关于《二月法令》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学校经费的来源、教师聘用和前耶稣会学校的财产的处理等问题。直到1764年,教育改革的政策制定工作才基本结束。
从二月法令的内容来看,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在于世俗势力和宗教势力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教育理事会有投票权的成员中,新增加了法官、市政官员、当地贤达等。
通过《二月法令》,宗教势力失去了对于学校的绝对控制权,确认了世俗势力介入学校的管理和运营的合法性,虽然法王进行这一改革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但在客观上打破了教会对学校的绝对控制,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进程。
再有,改革后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虽然仍是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的数十,但由干理真会的成品中还有当地市政官易和王富警察官,世俗力量在理事会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宗教力量再也无法随心所欲地控制学校教学活动。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二月法令》虽然是国王打击耶稣会势力的产物,但该法令对基督教的其他教派还是比较宽容的。法令只剥夺了前耶稣会成员出任教育理事会成员的权利,而且其他教派仍然可以担任教育理事会的职务。
其次,教育委员会中担任主席一职的仍然是主教或者是大主教,这个漏洞的出现,让宗教势力拥有了从外部继续干涉教育的可能。同时,二月法令及其附属文件虽然给法国教育改革引领了方向,但在具体问题上,仍然缺乏一个可行的处理方法。
教育理事会在改革最初的一段时间中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所以给教育界留下了一片空档期。这让其他势力有了可以趁虚而入的机会。
这一切打破了基督教思想一统教育界的局面,教会势力从此再也不能随心所欲的钳制学生们的思想,其他非基督教思想开始涌入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