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教育部发文强调:国学班、读经班、私塾不能代替正规学校义务教育!

教育部发文强调:国学班、读经班、私塾不能代替正规学校义务教育!

教育部发文强调:国学班、读经班、私塾不能代替正规学校义务教育!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就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问题,要求各地认真排查并严厉查处社会培训机构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就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问题,要求各地认真排查并严厉查处社会培训机构以“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的非法办学行为。

《通知》的这一要求引发社会关注,因为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当前,一些社会培训机构没有举办学历教育的资质,无法开足开齐标准课程,却为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提供全日制课程。而一些家长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入这类“国学班”“读经班”“私塾”中,取代正规学校的义务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家长教育需求日益多元,家长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追求值得理解和尊重。但前提是,必须合法。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家长或监护人有义务保障孩子接受义务教育,不能任由“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替代义务教育。教育部的要求既是对《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重申,也是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底线要求。

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不管是在防范经济领域的重大风险,还是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中,都要求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底线在哪里,关键是看一件事如果没有办好,会不会前功尽弃,会不会出现无法挽救的后果。比如,生态环境问题,一旦遭到破坏就可能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这就是底线。在工农业生产方面,安全是底线。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甚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那就是一失万无。具体到教育领域,同样需要树立底线思维。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孩子的教育选择是不可逆的,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受侵害,关系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不容突破的底线。

树立底线思维,总是与增强忧患意识相连。对于教育来说,安全同样是底线要求。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是校园安全教育日,各地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安全教育活动,以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日前《法制日报》披露的一个数据,让人触目惊心。数据显示,去年涉学龄儿童伤亡交通事故逾2万起,致2200名儿童死亡。守住安全底线,就是要增强忧患意识,让安全教育日常化,更要创新教育形式,让安全意识真正化为孩子们的行为。上述数据还提醒我们,守住孩子们的安全底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守住公平也是一条重要底线。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是守住教育公平底线的重要内容。日前,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情况,数据显示,92.7%的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绩的取得是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推动的结果。但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也指出,虽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在2018年的督导评估中仍然发现不少问题。“不少地方学校布局不合理,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问题依然存在,‘城镇挤’现象仍然突出。”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条件的现实,比如县级财政困难,也与一些地方错误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选择有关,比如面对城镇化高速发展趋势,没有为教育发展预留足够的土地,又如一些地方重点建设少数城镇学校,变相办重点班等。必须认识到,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并向优质均衡目标迈进,任务艰巨,须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预案做得周密一些, 谋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更要守住教育投入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的底线,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而美好的教育机会,为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材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发展千头万绪,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犹如千钧重负。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树牢底线思维,面对各项教育发展目标,要明确底线在哪里、风险在哪里,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须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最坏的情况是什么。认清底线,才能明确工作重点,才能有的放矢,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杨三喜)

《中国教育报》2019年4月1日第02版

上一篇: 专访加纳驻华大使:学习“中国奇迹”,创造“加纳奇迹”
下一篇: 全民学英语有必要吗?多数人离校三年忘掉95%单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