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入书院读国学大老板争为老人洗脚忙

入书院读国学大老板争为老人洗脚忙

入书院读国学大老板争为老人洗脚忙学员们进行孝心实践,给老人洗脚。学员们深鞠躬迎接同学上课。广东出现多家民间书院招企业老板学国学穿唐装、敬孝道、三餐吃素、学费你看着给免费学习传统文化三天,同时提供三天免费食宿

学员们进行孝心实践,给老人洗脚。

学员们深鞠躬迎接同学上课。

广东出现多家民间书院招企业老板学国学

穿唐装、敬孝道、三餐吃素、学费你看着给

免费学习传统文化三天,同时提供三天免费食宿,这是顺德一家新建的传统书院对愿意前来学习之人作出的承诺。在当下社会,书院的办学让人充满好奇,办学者的目的是什么?不求盈利的教学模式能否持续下去?近日,本报记者前往这家书院,实地体验了这三天的课程。

记者了解到,顺德的这家书院只是广东悄然兴起的众多书院中的一个,越来越多的民间书院在广东出现,越来越多的广东企业家也乐意进入书院读国学。

文、图/本报记者何涛 实习生张瀛子

博益书院位于顺德龙江镇的一个旅游景区内,四周树木成荫,环境清幽。

刚到书院,一位身着青色唐装的工作人员便主动迎接记者的到来,一见面,他就来了一个90度鞠躬。看到对方行此大礼,记者连忙弯腰回礼。报名登记后,记者领到了一套青色唐装,这是三天学习期间的统一院服。尽管天气炎热,长袖长裤的唐装一穿,大家顿时变了样。

书院初体验

见人鞠躬须以鞠躬还礼

记者发现,书院一共有近40名学员,大多是来自企业的老板和高管,学员们被按《四书》分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组,每天有一组学员轮流值班。值班的学员要承担很多“家务”:早上喊同学起床、上课前在教室门口迎接学员,吃饭前给同学们边鞠躬边递餐具,还要负责饭后洗刷碗筷。

早上8时20分,大家自觉地分组排队,依次进入教室。6名值班的学员分站教室门口两侧,每当有学员走入教室时,他们边鞠躬边大声说,“学习愉快”,这时进入教室的人连忙停下脚步,也以一个90度鞠躬还礼,这才进入教室。对于鞠躬,虽然书院没有明文规定,但记者发现每个人都自觉这样做。

书院的教室里摆放着4张大桌子,大家围着桌子而坐,每桌约坐13人,有男有女。教室的讲台后,挂着一幅巨大的孔子画像,每天上课前,一位学员会引领大家,“向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礼”,随后,全体学员对孔子像三鞠躬。

拜过孔子,学员们再向讲课的李显峰老师鞠躬行礼。李显峰来自大连,是大连明德书院的创办人,他一直痴迷于传播传统文化。

三天的课程都由李显峰一人来讲。第一天的课程围绕一个议题展开,“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李显峰说,“非宁静勿以志远,我要让老板们的心静下来,所以首先要炼的是停下来的勇气。”

第二天课程的主题是:做企业怎样才能成功?为了引发大家思考,还播放了反映海尔集团发展的电影:《首席执行官》。李显峰不停鼓励老板们一定要有梦想和责任感。

第三天的课程主题是:人生的终极意义在哪里?李显峰总结说,要用持续的利他之心,不断地去努力。

上课的形式就像是MBA的课程,首先由李显峰老师讲,然后分组讨论,每一名学员都要发言,最后再由李显峰总结。

学员尽孝心

赴养老院争为老人洗脚

三天的课程期间还安排了一次孝心实践。全体学员乘车前往龙江养老院看望老人家。书院的每个小组都有分工,一组为老人家洗脚,一组给老人家梳头,一组陪老人家聊天,还有一组给老人家表演节目。

见到老人后,老总们争着为老人家端洗脚水、脱鞋。一位来自广州的企业老总蹲在地上给老人洗脚,洗完后,他还帮老人家剪指甲。他说,自己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给父母洗过脚,回去后也要给妈妈洗脚。

养老院里有一位老寿星,超了过100岁。许多老总们过来帮他按摩和梳头。在养老院食堂里,李显峰带着学员给老人家唱歌、跳舞。食堂里欢声笑语一遍。晚上回到教室里,每一个人都要谈感想,有一位女老板激动得痛哭流涕。

书院如寺院

三餐吃素、收费随缘

书院每天的学习安排都很紧张。从早上6时起床集体做早操,上午、下午和晚上都有课。中餐后仅有1小时休息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到晚上10时左右才结束一天的课程。

书院进餐的地方叫俭德堂,每次进餐前大家都要分组排队,依次进入。进入食堂大门时,值班的6名同学,分列两侧,边集体鞠躬边大声说,“老师用餐愉快!”一日三餐都是自助餐,一般有三四个菜,基本上都是素食,但蔬菜很新鲜,保证大家能吃饱。进餐时不让讲话,有一名值班的学员会举着一个大大的牌子,上面写着“止语”。本来想着吃饭时高谈阔论一番的老板们也只能安静地用餐。用餐时,男女分开两边而坐。

整整三天的学习,几乎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开。对于忙碌的老总们来说,确实少见。

承诺不收费学习,几十人吃住三天需要一大笔开支,书院靠什么维系呢?书院称,除了有来自书院举办方的资金支持外,一些前来学习的老板也会主动资助一些钱。

为什么入读书院不收费?李显峰说,这种模式探索了很多年,社会上有纯公益的,也有纯商业的,目前我们走的是第三条路,即非公益非商业。大家来了随缘,资助1元可以,10元、500元都可以。

“我对中国企业家,对中国人有信心,我是在赌一种信心。我相信真正的企业家决不占别人便宜,我们是在赌中国文化的吸引力。”

三天学习很快结束,第三天举行了毕业典礼,每个人都谈自己的感受。许多学员当场表示,立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位女老板发言时,哭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离开前,书院还给每人准备了一碗糖水,让大家带着甜蜜回家。一位老总在回家的路上与同学展开了辩论,她说,离开了书院大家不会再见人就鞠躬了,不知道这些被感动了的老板们热情能坚持多久。

书院教学

宁静致远点亮学生智慧

李显峰说,博益书院刚创办才半年多,当时,书院的黎院长盛情邀请他从东北前来讲课。为什么采取传统的书院模式传播知识呢?李显峰认为,古代人学习都是在书院里,好处是安静,人心能不受外界的干扰。

书院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学习时间长。每天学习时间可达14个小时,除了晚上和中午睡觉以外,连用餐时间都是在学习。这对人的帮助很大。

第三,书院都是小班,人数少,大家可以充分地交流。某种程度上,老师不是在传递智慧,而是在“点亮”,“我们每个人都有灯油,里面有个灯芯,只需要一点,就亮了。”

李显峰说,书院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受益更大,教师追求的就是让每一个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最多的东西,“现代人都那么忙,书院这种模式正好能适应这种情况,符合教育的各种要求。”

力避商业化

书院不能沦为培训机构

历史上,广东曾遍布不少书院,陈家祠现已成为广州的著名景点。但随着时代变迁,广东的书院消失了。可如今,广东的民间书院悄然复兴。

广东不少民间书院选址在偏离闹市的郊区,广东樵山书院挂牌成立时,有省、市、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家等约200多人出席。书院号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也争相吸引企业老板、高管来学习。

广东民间书院兴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李明华认为,中国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整个社会呈现出“国学热”,并非偶然现象。部分中国人自发寻找心灵的寄托,以儒学、佛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就自然热了起来。

李明华说,即使现实中书院的质量良莠不齐,举办书院弘扬传统文化,无疑值得肯定,“中国文化渊源流传,这里面不可能没有精神支柱。西方有文艺复兴,中国文化也该有。我们都是中国人,这是一种文化基因。”

李明华说,书院应该尽力排除商业利益的因素。“古代的书院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设立的,它的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一味地追求利润和弘扬文化之间有着本质冲突,如果不能排除商业利益的干扰,书院就会沦为培训机构。”

从事书院研究的湖南大学教授邓洪波称,广东目前确实出现了不少新书院,书院如何更好地发展,首先需要书院从业人员的文化责任感与使命感;另外,政府也应该提供一种宽松的环境。

李显峰:

传统文化不会阻碍创新

作为博益书院的主讲,李显峰上课时总是一身唐装。他每天授课七八个小时,依然活力充沛。要想在最富活力的企业家群体里传播仁义礼智信,首先要自身过硬。“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上课时,李显峰慷慨激昂的表达,常常能引起前来老板们的共鸣。近日,本报记者在书院专访了李显峰,一起讨论国学热。

广州日报:怎样看待如今的国学热?

李显峰:我们关于“国学”在概念上可以调整一下,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正式名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后再说“热”,我觉得是好事情,任何一个事物要想有所发展,在早期起步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热”的状态。在“热”了之后,再慢慢正本清源。“热”背后反映的是一种需求,是民心所向,至少代表许多老百姓觉得它是好的,需要它。

广州日报:你为何要结合传播传统文化来提升企业管理?

李显峰:管理如果不能解决人文问题的话,就永远是一种没有根的管理。如果想升华,必须回到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管理的最终答案。回归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管理学是一个革命,一个飞跃。中国历史上是有管理的。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出现了汉唐盛世,这中间任何一个朝代的出现、家族的延续,都是靠管理,只是我们没有用这个词。所以中国的管理在历史上是独步天下的。当然,不能轻看西方的管理,世界的管理本来不是对立的,是可以互相融合的。

广州日报:人们认为弘扬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你怎么看?

李显峰:中国文化传承的都是精神文化,都是人文的东西,不是以实事来操作的。有人说二十四孝是糟粕,这是不对的,二十四孝讲的还是一种精神。现代人对文化的不理解、错解,这是糟粕产生的一个原因。文化本身是没有糟粕的,被人理解成糟粕了。这在中国文化里叫“不悔自家无见识,反将丑语诋圣贤。”说一个人不后悔自己见识太浅,反过来用很粗拙的语言诋毁圣贤。这是中国文化产生糟粕的一种常见的原因。

过去我们谈了很多生存的问题,就是抓经济,生存一旦谈得过了,就变成了欲望。在生存的世界里,解决不了贪污问题。

广州日报: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里有自私的基因,你怎么看?

李显峰: 如果你看不懂中国文化,就会觉得里面充满了矛盾,他是因时因地而生的法。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它说的是“人首先要自爱”,不是讲的自私。人一出生,就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如果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热爱,反而毁谤自己,去造恶,去伤德伤身,最后就是毁灭,咎由自取。它教你的是自爱精神。

“各扫自家门前雪”讲的又是什么呢?就是莫论别人是非,先管好自己。这种文化本身都是对的,只是因时因地而变。

广州日报: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是否会阻碍创新的质疑,有人觉得过于尊师会导致压抑学生的创新能力?

李显峰:这是在两个世界里说话造成的误区。传统文化和创新这两者是不冲突的。从两千年以前到两千年以后,孝道都是永远存在的,人和人的相亲相爱都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本来就如此,不需要创新,就像春夏秋冬一样,这需要创新吗?其实传统文化上面也是有创新的,比如电动洗脚盆,它既符合孝道,又有创新。

上一篇: 国学经典感悟_感悟国学经典的文章
下一篇: 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赤山易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弘易老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