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农民战争历史上,赖文光是一位值得关注的英雄将领。他在太平天国危亡之际接过领导革命的大旗,率领捻军继续抗击清军。
虽然捻军最终仍然失败了,但他们在赖文光的率领下英勇抗争,对动摇清朝的统治根基还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赖文光(赖文光简介)
清穆宗同治元年初,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会同西捻军西进河南,远征西北,希望恢复太平军的军威。
就在同一年秋天,清廷派大将僧格林沁大举进攻皖北,捻军领袖张洛行作战不利,亳州、徐州等重镇相继失陷。
第二年春,捻军的根据地雉河集也被清军攻占,张洛行不久被俘殉难。
到了同治三年初,天京告急,西北太平军星夜兼程回救,一路上会合了捻军张宗禹、陈大喜等各路人马,共约数十万之众,可以说是声势浩大。
这支武装成为接续太平天国革命最重要的力量,转战于鄂、皖之间,引起了清廷的恐慌,没过多久就派出僧格林沁所部骑兵予以阻截。
“天京事变”使整个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也使东归太平军的士气受到莫大打击。当年十月,他们兵败霍山,陈得才自杀殉职。
在这个万分危急的时刻,赖文光得到捻军将士的信任,共有好几万将士共同拥戴他执掌捻军的领导权。
赖文光接受捻军任化邦、牛宏升、张宗禹、李蕴泰等将领的支持后,便按照太平军的兵制重新组织捻军,使其改变了过去的“忽分忽合,不相统属”的松懈状态;又用太平军的兵法训练部署捻军,增强其战斗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临危受命的赖文光为适应北方平原作战的特点,采取了“易步为骑”,扩大骑兵的措施,改变太平军筑垒守城的传统战术为以骑兵奔袭的运动战为主。
这种战术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每次探知清军到来后,就佯装溃败,但又始终保持着一段安全距离,不让清军追上。
等清军追了好几天,思想上渐渐麻痹之时,捻军突然掉头反击,采取兵分多路包抄清军两翼的战法,攻势极为迅猛凌厉,有“疾如风雨”之势,“官军往往陷围不得出。”
捻军经过这番整顿和战术转变后,大大提高了将士素质和部队的作战能力,使他们在敌强我弱、革命形势低落的情况下,仍能与优势的清军相较量,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同治四年初,清军以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为主力,对捻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但是,捻军采用运动战术,一日驰逐数百里,使僧军疲于奔命,而捻军却往往选择有利时机和地点,狠狠地打击敌人。因此,清军一退光山,再退邓州,对捻军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当年四月,捻军把僧格林沁的主力引到山东菏泽县西北的高楼寨一带,利用有利地形,在寨外河堤之后设下了伏兵。
僧格林沁果然中计,他督军追击,陷于捻军的“四面围裹”之中。他驱驰猛突,仍不能脱围,部众死伤惨重,他身边的随从也越来越少。
到了黄昏时分,僧格林沁这位清军名将终于被捻军战士击毙,高楼寨之战以捻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点评】:高楼寨之战,捻军全歼僧格林沁部,缴获了大批武器和战马,捻军的声势为之大振。这一仗的胜利,在当时影响很大,而赖文光的军事才能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军事谋略的角度来考察,赖文光提出的“易步为骑”战略思想,应当说是从实际出发所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这种改革使捻军摆脱了当时的被动局面,为撼动清廷统治做出了新的努力。
对于赖文光这位杰出的农民起义军将领,他的军事思想和用兵艺术,史家还缺乏系统研究,但从“易步为骑”的战略思想和高楼寨之役的具体战例中,足以看出赖文光在军事上有着出色的战略战术水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