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
晚号六一居士,
欧阳修号什么(欧阳修号什么晚号什么)
出生于吉州永丰(今吉安市永丰县),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千古文章四大家,指的是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苏轼。
其完整句是张鹏翮撰苏姓宗祠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画像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上的领军人物,
又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集录千卷《集古录》,
保存了大量原始书法资料,
以自己率真秀逸的书风影响着,
那个时代的文人与书家。
他大力推介书家蔡襄、石延年等人,
褒赏他们的书法,
为北宋中期书法振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本人作为一位具有个人风格和相当成就的书法家,
得到了苏轼的高度评价:
“欧阳公书,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
然公墨迹自当为世所宝,不待笔画之工也”。
北宋欧阳修书法墨迹欣赏《灼艾帖》行楷书纸本丨纵25cm,横18cm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修啓,多日不相見,誠以區區。見發言,曾灼艾,不知體中如何?來日修偶在家,或能見過。此中醫者常有,頗非俗工,深可與之論權也。亦有閒事,思相見。不宣。修再拜,學正足下。廿八日。
帖中“见发言”的“发”即欧阳修长子欧阳发。所谓“灼艾”,即针灸。
欧阳修很早就对书法产生了兴趣。
他在《集古录跋尾》中云:
“右《孔子庙堂碑》,度世南撰并书。
余为儿童时,尝得此碑以学书,当时刻画完好。
后二十年复得斯本,则残缺如此,
因感夫物之终弊,虽金石之坚不能自久,
于是始欲集前世之遗文而藏之”
欧阳修《集古录跋》
由此可见,欧阳修幼时曾经师承过,
初唐书家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
而作为初唐四家之一欧阳询的第二十世孙,
欧阳修也对这位德才兼备的先祖敬仰有加:
“吾家率更兰台世有清德,
其笔法精妙,乃其余事。
岂止士人楷模,虽海外夷狄,皆知为贵。
而后裔所宜勉族,庶几不损其美也”。
《集古录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北宋初期欧阳修的书学有着特殊的意义。
以欧阳修的政治和文坛地位,
通过与其他书家的交往,
欧阳修的书学影响着一大批人。
从一定意义上说,
北宋中后期书风的形成以及书坛的价值取向,
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欧阳修的影响。
欧阳修书法《谱图序稿》纸本丨纵30.5厘米,横66.2厘丨辽宁省博物馆藏
自唐末之乱,士族亡其家谱,今虽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而唐之遗族往往有藏其旧谱者时得见之,而谱皆无图。岂其亡之?抑前世简而未备欤?因採太史公史记表郑玄诗谱。略依其上下,旁行作为谱图。上白高祖,下止玄孙,而别自为世。使别为世者上承其祖,为玄孙下系其□。为高祖凡世再别,而九族之亲备。推而上下之,则知源流之所自;旁行而列之,则见子孙之多少。夫惟多与久,其势必分,此物之常理也。故凡玄孙别而自为世者,名系其子孙,则上同其出祖,而下别其亲疏。如此则子孙虽多而不乱,世传虽远而无穷。此谱图之法也。
“学书为乐”是欧阳修在中国书法理论是上提出的一个崭性的理论。
欧阳修在《试笔》中比较集中的表达了这一思想:
对于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和文学成就而言,
书法于他应该是小道而己,
中国传统儒家所信奉的: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道,
可以说是欧阳修为之努力一生的追求。
欧阳修楷书致端明侍读尺牍25.9×53.4cm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尺牍又称《上恩帖》,是欧阳修晚年写给司马光的信札。这件作品,除了东坡先生所指出的:“字形结体宽扁、起笔露锋芒、且多渴笔”外,还可以见到横细直粗,以及撇笔枯长等笔画线条特点。全作的用笔精谨,点画之间,一丝不茍,充份反映他重视法度的性格,是他书法的最大特色。
在中国书法史上,
欧阳修虽不以书法显名,
但作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他对北宋书坛的振兴所做出的贡献却是巨大的。
他不但在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实践上承古创新,
开宋人尚意书风的先声,
而且有意识的大力推介同时代的书家,
欧阳修作为北宋中期代表书家之一,
在一定意义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为北宋书坛的中兴做出了自己特有的贡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