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于七十年代末期率先在农村引爆,在那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时代,一批有志向的中青年自发成立了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积极参予了农村改革的调查研究和方案设计工作。他们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的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模式、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组织创新制度建设等关系民生问题的研究报告,许多研究成果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纳,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所属的发展问题研究所,是八十年代政府在农口成立的一家政策研究机构,它主要职能是对中国农村改革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短期政策进行研究,现在叫智库。
改革是社会矛盾日趋严重,日子过不下去的被动选择。面对百废待兴临近崩溃的农村出现的经济危机,自发组织起来的中国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土地承包的经营模式。中国农民在七十年代末自下而上的创举,使自己拥有了独立的财产权立和发展商品经济具备的身份自由,蓄之既久、其发必速,农村改革的两大法宝使压抑已久的生产力得到空前的释放。随后在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下,中国踏上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的富民强国之路。在那充满家国情怀理想主义色彩的时代,我非常有幸在研究所成立之初,就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调到发展所担任所务秘书,主要从事科研联络工作。
桂世镛(桂世镛东吴)
在联系《走向未来丛书》工作中,我参加过许多学术研讨会,同时参予了为研究所学术骨干评定高级职称的工作,开始对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制约因素的问题进行了思考。1988年,我与高亚彪合作撰写了巜在民族灵魂的深处》一书。
《在民族灵魂的深处》的构想
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前奏,八十年代发展研究所和一批理论界的学者共同组织出版了《走向未来丛书》。当时拟定出版100本,通过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为主的新兴学科成果和方法论的介绍,使广大青年从整个人类文明曲折发展和更选中,理解中华民族伟大贡献和历史地位,科学地认识世界发展的趋势,激发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中。在参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讨会”期间有幸认识了金观涛、李泽厚、甘阳、刘东等一批优秀的哲学历史文化界的知名学者,记述了研讨会的成果,撰写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封建主义批判的观点综述。
在所领导的直接指挥,为研究骨干进行高级职称的评选工作。我邀请了时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杜润生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国光副院长、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桂世镛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董辅礽所长、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等专家组成学术评审委委员会,对邓英淘、周其仁、罗小朋的副研究员资格进行了学术评审。邓英淘所著的《新发展方式与中国的未来》,从中国经济体制的内部制约因素、国际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国应选择新的发展方式三个方面探索了现代化的出路。周其仁主笔的《改革面临制度创新》,对包产到户8年之后,中国农村改革面临新的困境,提出解决深层次的矛盾需要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罗小朋设计了加大市场化手段对农村投资体制改革的方案,最终在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新机制中得以实现。三位学长的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学术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我在科研联络工作中,形成了对解析当时中国改革困境的一些判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会遇到传统文化的阻力,应该把传统看成是一种资源,如中央集权制政体的组织资源、农村形成以家庭为主体、血地缘、亲友情为纽带的社会细胞。通过对传统资源有效的整合扬弃,可以使整个民族的组织化程度得以强化提升,我们应该有效的借助传统资源启动现化化,利用传统走出传统。在改革发展中进行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进行有效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夯实现代化发展的社会基础。
1988年,我撰写了《在民族灵魂的深处》一书》。从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以及其成因。对世界农耕文化、航海文化、游牧文化的起源、演化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化学关于人类文明隔离、交流、冲突、融合、的原理,对世界各主要文化进行了探寻其兴衰的比较研究。
以工业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并不是发展中国家文化演进的自然结果,而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强行切入后习他人之长以图自强的应变措施。一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往往从经济领域率先突进,但因文化滞后,其发展屡屡受挫。现代化是社会各种因素全面协调的进步。中国文化内部,不存在西方式“现代化”的基因。在经世致用理念的指导下,我又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及求解程序,提出了借助传统势能启动现代化,利用传统走出传统的观点。在文化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成为当年团中央向全国推荐的社科类书目。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道、佛三位一体、互为支撑,形成鼎足而立的格局。儒家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达则兼济天”,是积极入世的此岸学说;佛教历経艰辛万难,以大爱无疆、积德行善的追求在中国落地生根,是人生末来的彼岸学说;道家倡导无为而治,为入世失意的灵魂提供暂时的精神安慰。它们是传统中国社会发展稳定的思想基础。
《在民族灵魂的深处》一书,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思想,传承中央集权制、义务本位制两大优质组织资源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糟柏进行了批判。中国传统社会极盛而衰,当世界上出现更高一级的资本主义文明时,清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拒绝变更传统体制,顽固的拒绝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走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历史上形成了中国人要面子,外面人要里子的朝贡制度。清王朝是通过各地诸候、外国首领来朝拜,获得中央天子的尊严,朝贡表面上是四方属国向中央进贡土特产品,实际上中央向各地赠送的东西已远远超过他们所呈上贡品的价值。清王朝是以朝贡制度确立天朝大国榜样的力量,并与周边藩属国家进行国际间交往的。科学技术的普遍使用帶来的是标准一致的结果,如果与其他国家不分上下,天朝大国断难接受。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清王朝的悲局与近代中国落伍的深层根源是文化的失败。
在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的格局下,中国步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轨道。美国做为世界头号强国,日本做为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的发展予以了支持。通过对日本“东方式资本主义”、美国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演化的历史研究,将两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进行了总结。通过对美日两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了提炼,以此为中国现代化提供观念更新的文化借鉴。
新冠疫情已经形成全球性的灾难,各国面对挑战,应该相互团结、互惠互利,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携手抗击疫情,尽早走出困境。由于文化的差异,判断事物的标准不同,各国已经付出惨重的代价。我已近耳顺之年,回顾历史,发现《在民族灵魂的深处》一书,已被百度文库推荐为研究生参考书目。作为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强势的文化传统和遗产,令世界上许多民族羡慕。传统资源能量巨大且已融入民族灵魂的深处,一旦加以有序整合,可以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再度翻阅,感觉三十多年前的一些思考仍有现实意义,特将此书向读者推荐,与大家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
摄影黄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