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子和庄子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作为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学术界将老庄并称,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趣旨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对“道”的阐述也不尽相同。
道家之“道”,是一个人人敬畏的话题。我们虽然不能妄谈自己已经理解“道”,但还是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对它作一点认识,即使理解错了,也会得到大家的谅解,因为这“道”,对于任何人都是难以理解的。
相同之道
1. 道是本源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道“先天地生”,是宇宙的初始、本源,所谓“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是“天地根”和“万物之宗”。
庄子称“道”为宇宙的“本根”。“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里称“道”在“六极之下”,在“太极之先”,“自本自根”,“生天生地”,在时间上道在天地万物之先,因此“道”乃世界的本源。
2.道实际存在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道”实际存在。
老子“道”的实存性首先可以从“道”产生万物来证实,老子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中有“象”,有“物”,有“精”,而且“其精甚真”,只是它“惟恍惟惚”,具有模糊性。老子又曰“湛兮,似或存”,这说明“道”虽然玄之又玄,但又不是子虚乌有。
庄子认为“道”存在于各种客观事物中。《知北游》庄子与东郭子的一段话说明了这一点: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 ?”曰:“在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这些都说明,“道”虽然无形无象,但的确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3.道有规律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道”是有规律的。
老子看来,这个世界不是杂乱无章的,事物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宇宙有它的秩序,这就是“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但这个 “道”,并不直接呈现在人们的感官面前,它隐藏在各种现象的内部,甚至看起来与事物的表象和人们的常识相反,也常常与人们的主观愿望相背,却潜移默化地制约着事物的发展趋向。
庄子所谈的“道”和老子的“道”一样具有规律性。庄子《秋水》:“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道无终始”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在这里,“道”是不断运动的,永无息止的。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是说万物的变化并没有什么他力的促使,乃是各物依据者自身的状态而运行发展。这就是“道”,一切事物的活动运行都不可能脱离“道”。
道之不同
1. 老子和庄子之“道”的内涵不同
老子之“道”囊括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内的大宇宙,是哲学上的启示。而庄子是以人的精神自由为出发点,以现实的人生体验代替了老子的宇宙论倾向,没有形而上的纯哲学思辨。庄子之“道”真正具有审美意义,是直接关系现实人生的,重心在人的主体个体的精神存在上。庄子主张“外天下”、“外物” 、“外生”、“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而闻“道”,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让天地万物与人的生命直接相通,追求一种于现实无所待、“逍遥于天地之间”、“游乎四海之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人格。
2. 老子和庄子观“道”的方式不同。
老子曰:“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涤除”,也就是排除人们内心的种种杂念。“玄”就是“道”,“鉴”是观照,“玄鉴”就是对“道”的观照。“涤除玄鉴”命题有两层基本含义。一层含义,即是把观照“道”作为最高目的;一层含义,是说为了实现“道”的观照,观照者内心必须保持虚静。
庄子在《田子方》中,提出“游心于物之初”,即游心于“道”的命题。所谓“游心”,主体是人,是人的心灵精神,是人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的遨游。老子“涤除玄鉴”与庄子“游心于道”的明显差异在于:前者主要指向纯粹观审和感悟方面,后者则向审美创造方面转化,是审美观照与审美创造的统一,十分切近文艺创作审美创造的精神。
我不是尚书
道是你,道是我,道是我们,道是学国学网。究竟道是什么,还需诸君自己去悟,悟到是道,悟不到也是道。
【学国学网】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
微信公众号【学国学网】ID:lexueguoxu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