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最火的两个字,无疑便是“国学”。从民间的各种国学培训班,到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的火爆,全国上下似乎人人都成了国学爱好者。但是如果真要问“国学到底是什么,哪些东西才是国学?”恐怕没有几个人答得上来。不仅我们这些普通人没弄明白,就连学者们也是各执己见,难以达成共识。
国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里的“国学”指的是国立学校,当时教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地方。汉代称太学,晋代称国子学,隋唐称国子监,光绪三十一年废除国子监,由学部代替。到清朝末年,国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是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这时候的国学还只是一种机构和制度的名称。
1902年,梁启超提出创办《国学报》,1906年章太炎成立“国学振起社”,并发行讲义,分别为“诸子学、文史学、制度学、内典学、宋明理学、中国历史”,这时候的“国学’”涵义便开始发生转变,指“一国固有的文化学术。”这是与当时西方文化不断引进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为了与“西学”区分开来。这时候的国学更多偏重于哲学和政治学术。
而现在人们常说的国学,其范围则更加宽泛。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这种说法将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统统归到一类,国学就变成了中国之学,彻底与外来文化区分开来。
国学的当代定义具有很明显的实用目的。第一,国学的内容拓展到诗词歌赋等,更利于向大众推广,学术性削弱了,传播性增强。第二,越来越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当代社会,民族文化的发展有赖于文化信心的建立,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较之西方文化是不具有优势的,这与中国现代社会制度的建立比较晚分不开,于是文化自信的建立必须更多依赖于哲学、文学等中国文化的强势点。第三,当代社会各国文化互相渗透、交融,要想在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中立足,必须坚持和强化自身文化特性,而这些文化特性便蕴含在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国学的兴起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的自身要求。
国学的定义便是中国之学,不仅应该包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更应该将中国现代文化和学术也囊括进去。因此,在宣传国学时不能厚古薄今,只讲儒教道家,唐诗宋词,现代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发展也应该得到重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