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我为什么厌恶“国学”? 可笑的“国学”之三:”国学”传递着一种特别不好的思绪

我为什么厌恶“国学”? 可笑的“国学”之三:”国学”传递着一种特别不好的思绪

我为什么厌恶“国学”? 可笑的“国学”之三:”国学”传递着一种特别不好的思绪“国学”这个概念,自从它在近代被赋予新的含义后,就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很诱人的味道,让人久食不厌,并自醉自嗨。但如果静下心来,认真仔细的刨根究底

国学”这个概念,自从它在近代被赋予新的含义后,就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很诱人的味道,让人久食不厌,并自醉自嗨。但如果静下心来,认真仔细的刨根究底,就会发现“国学”传递着一种特别不好的思绪。

一是传达与“西学”对抗的立场,自带情绪。

任何一个词汇,单独拿出来的时候都是中性的,并不天然自带情绪,那怕是情绪性的概念。比如“仇恨”,意思是仇视愤恨,表达一种强烈的敌意。但当单独拿出时,并不会产生仇恨。例如你在词典里读到“仇恨”这个词,并不会有情绪变化,也不会产生仇恨,就是说“仇恨”这个词本身不会产生仇恨。“仇恨”这个词只有放在特定的句子中,在特定的情景下,才会调动人的仇恨情绪。比如:我仇恨日本。

“国学”从一开始就是以对抗“西学”的面目出现的,目的与目标就是与“西学”相抗衡。所以“国学”这个概念并不是为了解释、说明某个事物或描述、反映某个情景而创造出来的,而是基于对抗西学而出现的。作为一个概念,没有内含也无外延,不用放在特定的句型中,就能调动人们对抗“西学”的情绪。

而一个概念,天生自带情绪,缺乏中性,就限制了人们运用其表达自我认知的能力。就是说你不能用它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立场,不能自由运用。因为它自带情绪与色彩,你只能随着它设定好了的情绪色彩走,而不能自由表达。“仇恨”可以用在张三身上,也可以用在李四身上,“国学”就只能叫好,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好,哪儿好。

二是加重“向后看”的习惯,目光短浅。

“向后看”是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是基于当下看望过去,是基于过去展望未来,而不是基于未来展望未来。我们的习惯是什么事都要回头看,都要在老祖宗的对错里找对错。这不是因为过去才了解知道,才确实可信,也不仅是我们的祖上曾经阔过,更不是因为“过去里”有未来,而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与习惯是“向后看”。

为什么我们的思维模式与习惯是“向后看”呢?因为我们农耕文明特别成熟与发达,而农耕文明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就是说,我们总结经验的能力是一流的。在这片黄土地上,先人们精耕细作,在总结经验的方向上,把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以此提高最大的生存能力。

什么是经验?就是经过并验证,就是在实践中总结对错。

而经验是需要向后看的,“向后看”是经验的必然,因为向前看啥也没有、啥也看不到,啥也总结不出来。“向后看”的思维习惯,让我们的历史特别丰富详实,也使我们特别崇尚“眼见为实”、“实践出真知”、“以史为鉴”等经验导向的名言,更使我们走上了技术立身、技术立国的道路。

“向后看”有没有问题?作为一种经验导向的思维习惯,也很正常,也是应理应当的。那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是“向后看”时,我们的目光短浅,向后看的不深不远。

向前看未知不易,向后看已知也不易。因为过去了的信息,在向后传递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生遗失与扭曲。就是同样的信息,因为不同人,也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所以说历史是当代史。未来是黑暗,过去是黑洞,时间愈久,黑暗还是黑暗,但黑洞却会愈来愈深。

看看四十年来“国学”研究者、宣讲者、爱好者们都在干了些啥?大部分停留在“三字经”“弟子规”“易经风水“”八卦七运”的水平上,少部分到了曾国藩、王阳明的境界,个别人摸到“道德经”“论语”。就是摸到了老子、孔子,由于历史久远,同理性太差,基本上都是误读。

北师大教授于丹讲《论语》,其实和孔子的“论语”关系不大,是于丹的“论语”。所以《论语》还在那,还是《论语》,于丹却讲不下去、黯然了。而讲王阳明的那些人,比于丹还要差很多,基本都是自我吹虎罢了。因为孔子的高度在那,王阳明的低度在那,纵使把王阳明捧上天,也是井底之蛙的天。

由于“向后看”且目光短㳀,“国学”派们宣扬的“国学”精神,与“国学”原初立意相去甚远,几乎是背道而驰。“国学”越热,“国学”派越张扬,对“国学”所倡导的传统文化,损害越大。事实与真相就是如此,还别不服气。

当代“国学”派们虽然也是“向后看”,但说实在的,他们大多是眼睛向钱,屁股向后。就是用屁股来看传统文化,用眼睛发现传统文化中的“钱”脉。他们已经没有了“国学”先辈的初衷,只是需要一个旗帜与口号罢了,四十年来,就是如此。因为他们对“国学”所倡导的传统文化,没有一丝一毫的贡献。

三是诱导空头爱国,名利熏心。

“国学”是以爱国的名义出现的,为了这个国而爱“国学”、学“国学”,这是“国学”宣扬者一直给社会大众灌输的信息。学“国学”是爱国,爱国就要学“国学”,中国人就要热爱自己的“国学”,它是最好最优秀的,西方文化是想毒害我们。这也是“国学”热几十年来持续高烧不退的原因。

但当代“国学”研究者、宣扬者、爱好者,在爱国这个题目下,为“国学”发展,做了多少,做好了多少,做对了多少,好像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在意。事实是所谓的“国学”,几十年来,没有任何发展与进步,都是把古人的东西抄来炒去。看着挺热闹,听着挺激动,学起来还挺有味道,但最后得到了什么?成就了什么?好像也没有。

看得见的是所有“国学”研究者,宣扬者,都是要在这场生意中分一杯羹,“国学”养活了一大批人。但“论语”还是“论语”,“三字经”还是三字经。那些一批又一批的“国学大师”、“国学专家”除去商业利益?还剩下什么呢?真正对传统文化有什么增益?说白了就是一场名利盛宴,打着爱国的旗号,披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外衣,大张旗鼓地行名利之实。

在这个社会上,有大量的口头“爱国家”,大嘴“爱国家”,这倒还能忍。不能让人忍受的是有一批披着“爱国”外衣的食利者,把爱国当成了生意,坑骗普通老百姓,“国学”派就是一个很坏的模范。

不留血,不流汗,不踏实做事,不为社会做有价值的贡献,就靠叫卖“爱国”赚钱,这就是“国学”派们的真面目。把生意与“爱国”挂钩,这种流俗,实是让人不屑。

四是引导文化虚荣,大而空洞。

汉字从诞生起,就注定了它简洁形象的特征。古汉语都是单音节字,一个汉字,一个音节、一个词、一个场景,就是一个字即可表达一个意思。所以古文都非常简洁,《道德经》就5162个字,《论语》就11705个字。都很短,但内容却博大精深。

在近代,古文被废弃后,现代白话文流行,切实增强了汉语的沟通与普及,但也留下了很多弊端。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汉语的虚荣化。而且越趋于当代,“汉语”的虚荣化越严重。“国学”就是汉语虚荣化最明显、最典型、最成功、最深入人心的一个词汇,可以说是汉语虚荣化的突出代表。

“汉语”虚荣化的特点就是假、大、空、利。假就是凭空捏造,大就是外延无边,空就是内含虚无,利就是图谋名利。

看看当今社会的喧嚣,大话吹牛不上税,口号标语满天飞,凡是用文字与语言表达和传递的信息,都非常假大空,背后无不是利益在闪烁。真是大街小巷吹牛皮,犄角旮旯遇骗子。最让人讶异的是,社会大众已经接受并习惯了这种文化环境,说老实话,行老实事,做老实人,反而成为异类,反而成为被社会耻笑羞辱的对象,反而被挤压得没有了生存空间,真是好悲哀。

概念是人认知思维的基本逻辑单位,汉语的虚荣化,根子在于汉字词汇的虚荣化,“国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为什么要和“国学”这个概念过不去,为什么会厌恶“国学”?这就是原因,我出离愤怒了。

上一篇: 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赏析
下一篇: 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有哪些?看图一目了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