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远(895年-948年),即位后改名刘暠,太原府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后汉开国皇帝(947年-948年)。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病逝于万岁殿,享年五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葬于睿陵。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精彩人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刘知远是刘邦的后代吗(刘知远简介)
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生平简介
早年经历
刘知远,生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从小为人沉稳庄重,不好嬉戏。到了青少年时期,正值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割据太原,刘知远就在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即后来的后唐明宗)部下为军卒。当时,石敬瑭为李嗣源部将,在战斗中,刘知远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两次救护石敬瑭脱难。石敬瑭感而爱之,以其护援有功,奏请将刘知远留在自己帐下,做了一名牙门都校。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刘知远移镇汶阳,升任马步军都指挥使。同年,石敬瑭得助于刘知远等人谋划,假借契丹军的力量,消灭后唐,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晋,是为晋高祖。
为了报答契丹的帮助,石敬瑭不惜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契丹,并称比他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刘知远对石敬瑭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对契丹称臣即可,当儿子则太过分,多送些金帛使辽兵援助而不必以割地相许,割地会造成将来后患无穷啊!”
果然,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从此中原门户大开,无险可守。后晋建立后,刘知远以其军政才能和佐命功,历任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今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日趋显贵。
志在天下
石敬瑭当了七年儿皇帝,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死去。养子石重贵即位,是为后晋出帝,刘知远也迁检校太师,进位中书令。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契丹主耶律德光率军南下,大军直抵澶州,派蕃将伟王领兵进入雁门关。刘知远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在忻口大破伟王,累迁太原王兼任北面行营都统,北平郡王、太尉,之后诛杀吐谷浑白承福等五支部族共四百人,以另一部族的王义宗统领五族中其余的人,又在朔州阳武关再破契丹。
刘知远在这段时期的主要意图是称霸河东,成就王业,因此对朝廷的诏命半推本就,一方面不服调遣,作战中逗留不进,另一方面也主动出击一下。后晋开运四年(947年)正月一日,契丹进犯京师,俘虏了后晋少帝石重贵北去,后晋灭亡。二月一日,耶律德光具办汉族的礼制衣服,登上崇元殿接受朝拜,诏令改晋国为大辽国,大赦天下,称年号为会同十年。
刘知远遣牙将王峻向契丹奉表投降,耶律德光诏令褒扬嘉奖,称刘知远为儿子,并赐给一根木拐。按契丹的礼法,贵重的大臣才能得到这种赏赐,就像按汉族礼仪赐给假节一样。王峻拿着木拐,契丹人望见他都纷纷到路边避让。王峻回来后,对刘知远说契丹政治混乱,一定不能攻占中原,于是便商议建国。
建国称帝
这时,秦州节度使何建归降后蜀。后晋开运四年(947年)二月十二日,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与他的文武将吏等,认为中原没有主人,刘知远的威望日益隆盛,众心所归,写信劝他登上帝位,刘知远谦让不答应,此后众官三次上书,诸军将吏、贵臣耆老,一个接一个地恳切陈请,才发布文告应允。十五日,刘知远看准时机,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他没有马上改国号,但弃开运年号,而延用石敬瑭的年号,称天福十二年。
接着,刘知远下诏禁止为契丹括取钱帛;慰劳保卫地方和武装抗辽的民众;在诸道的契丹人一律处死等等。于是晋朝旧臣纷纷投诚归附。契丹在中原人民抗击下退出后,同年六月刘知远进入开封并建都,改名为暠,改国号为汉,改天福十三年为乾祐元年,蠲免赋税,大赦天下,称帝。
巩固统治
刘知远在开封登基称帝之后,果断采纳了皇后李氏的建议,一改过去靠括民财犒军的惯例,而是拿出宫中所有财物赏赐将士,果然深得人心。契丹军进入中原后,到处以“打草谷”的名义掠夺财物、杀害无辜百姓,中原地区人民反抗不断,耶律德光被迫北撤,留萧干守卫汴京,刘知远看准时机,采纳了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进而图天下”的正确建议,命史弘肇为先锋,举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无敌,很快拿下了洛阳和汴京。
刘知远稳定中原局势后,令魏州的杜重威移镇归德(今河南商丘南),与原归德节度使高行周对调,杜重威抗命不从,刘知远令高行周与慕容彦超率军讨伐杜重威,杜重威誓死守城,汉军日久无功,刘知远恐生他变,亲自来攻,死伤甚巨,刘知远见强攻不克,多次遣人招降杜重威,许以不死,此时魏州粮草用尽,城中将士多逾城逃亡,十一月二十七日,杜重威出城投降,刘知远言而有信,没有杀杜重威,封其为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楚国公。至此,中原基本上平定。
临终托孤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刘知远因伤长子刘承训之死而病重,召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等人托孤,临终前,刘知远认为杜重威反复无常,于是授意托孤大臣除掉他。随即驾崩,时年54岁,谥曰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睿陵。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后汉隐帝。
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名言名文有哪些?
“称臣足矣,何必称父;赠以金帛可矣,何必割地。”——后汉高祖刘知远
赏析:公元936年,就在石敬瑭与后唐李从珂决裂前夕举棋不定的时候,刘知远说:明公统军多年,从望所归,凭借晋阳的有利地势和精锐部队,一定能够成就霸业,怎么可以受制于一纸诏书而自投虎口呢,在他和桑维翰的建议下,石敬瑭最终下定了起兵的决心。但是,就这在背水一战凶险莫测的时刻,刘知远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眼光,当石敬瑭为了借助契丹力量而准备自称儿皇帝时,刘知远劝说道:对契丹称臣就可以了,行以父亲之礼就实在有些过分,只要用丰厚的财物去贿赂,就足以使契丹出兵,根本不必承诺向他们割让土地,那样只怕会使契丹成为中原大患而追悔莫及。然而,一意孤行的石敬瑭早已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最终给自己留下了千古骂名。
关于后汉高祖刘知远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1、招兵买马
出处:于是遂起军往汝南驻扎,招兵买马,徐图征进。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
释义: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赏析:五代时期,刘知远因父母双亡,流落到徐州沛县,娶李员外的三小姐为妻。由于家贫遭到大舅子李洪的欺压,媒人李三叔告诉刘知远太原并州岳节度使在招兵买马,可以去应征混个前程。刘知远前去应征,从更夫做到九州安抚使。最后当上了皇帝。
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1、有个刘知远打天下,就有瓜精送盔甲
据传,有一次打仗时,石敬瑭的盔甲被敌人撕下,刘知远就将自己的盔甲脱给石,并相互换了战马,各自逃跑。人们开始以为没有盔甲的刘知远必死无疑,不料,他却安全回到营地。问其原因,刘知远说是他遇到了种瓜时的瓜精,送给自己一套盔甲才得以脱逃。对此传说,红楼梦第39回有言:“有个刘知远打天下,就有瓜精送盔甲。”
2、三娘井的传说故事
江都县塘乡三娘村,有一口据传有千余历史的古井,人称“三娘井”。
井口有一个红中夹着白点的花岗石井栏,井栏下有一个直径约1米的圆形暗红色花岗石大盘底座。井深10多米,井水清澈,井内壁用小青砖砌成,长满着苍绿的青苔,水质甘甜。三娘村人世世代代喝着她,在此生活、繁衍,安居乐业。井的南边是一条明净的小河,井的下坎有历代修竣此井所立的数十块石碑。可惜的是小河早被填平,石碑在“破四旧”的人年代被人挖走。
三娘井有许多不解之谜:一是井栏的内侧有29条半沟痕,29条十分明朗,另一条仅为其他沟痕的一半;二是井栏底座上那根为了防止井栏底座散裂的3.5厘米宽的铁箍,几乎天天是潮湿的,但它乌黑铮亮,一直不锈不蚀,为何呢?
相传,这与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传奇故事紧密相连。说是这个村有个聪明漂亮的女子名叫三娘,与百姓朝夕相处,大家都很喜欢她。刘知远选妃时将其选入宫中,但她仍喜欢过清贫的村妇生活,想往和乡民和谐共处,入宫后一直郁郁寡欢。刘知远很喜欢她的朴质、善良,对她很为宠爱,三娘却对他说,她仍喜欢乡村生活,希望皇帝仍允许她回归田园,与乡邻们在一起。刘知远没有办法,只好忍痛送三娘回归故里。
这里原来旱情严重,且河水较脏,为了造福乡民,三娘回村后,就请人打了一口井。最初她请大家来打水时,大家以为她是皇娘,不敢靠近,后来见三娘待人和蔼,每天清晨,都为群众打扫井台;冬天,当井台冰冻时,她起早呵冻,把冰凿开,等候乡民们上井提水。三娘尊老爱小,惜穷怜贫,无丝毫皇娘的威严,倒有村妇的亲切,大家又像当初一样与她相处。该村共有29户人家,家家都夫妻双全,儿女满堂,唯有三娘孤身一人。虽然三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们,但大家对她仍有敬畏感,来打水时也都在各自的习惯位置打水,所以周围便留下了29条深沟,而三娘打水的地方,别人从来不站,她仅一人,吃用水都少,自然痕浅。
一天,大家来打水时,发现井栏裂开了,于是赶快去告诉三娘,发现三娘已经死了,神色非常平静。传说李三娘死后,每逢大雾弥漫的清晨,人们仍常能在她家门前的井边看到李三娘足迹。后人为了纪念她,就将此井称作“三娘井”。原来的村庄也就随之而称为三娘村。那井上的铁箍据说是刘知远知道三娘逝去的消息后,特地请人打的,这铁箍结实,还是环境对它的厚爱,抑或是人们的希望,反正铁箍从来未换过,也从来不锈烂。
在“三娘井”的东北方约一里多路处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皇墓墩”。据传说刘知远一生所娶妃嫔不少,但唯有与三娘在一起时才能感到慰藉,所以晚年十分怀念自己的勤劳朴实的妻子李三娘,临死前遗嘱归葬在这里。在皇墓墩的西南方还有一个小湖,当地人叫“拜垫湖”,湖的中间有一个高出水面的土丘,人称拜垫子,传说是人们拜祭刘知远时放垫子的地方。也有人说皇墓墩中不仅葬着皇帝,还有李三娘,大家拜皇帝是由头,拜三娘才是目的。多年以来,不管下多少雨水,湖水再多,垫子也不会被水淹没。大家都说皇娘是念着百姓的,她唯恐大家来看她时弄湿衣服衫,所以垫子始终高出水面,所以垫子上的庄稼长得比什么地方都好。
如何评价后汉高祖刘知远?
虽然历代史学家们对刘知远的评价,多为批评,各种看法也不无道理。但是要知道五代十国是一个纷扰割裂的时期,是唐朝后期方镇割据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人民不但备受封建军阀残暴统治的痛苦,而且还受到契丹进扰的祸害。刘知远作为这一动荡时期的封建帝王,在战乱中利用军事实力和政治权术获得了统治地位,自然给中原人民带来了许多灾难,但他努力遏制契丹的南侵,对恢复和发展中原地区的生产起到某种积极的作用。当然,同其他的封建军阀一样,处于战乱之中的争斗与割据,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人民。
虽然历代史学家们对刘知远的评价,多为批评。各种看法也不无道理。但是乱世英雄刘知远正是顺应天下形势的需要,利用晋阳这个退可阻拒契丹进可南取中原军事重镇,树起反辽旗号,收取民心,及时称帝,成就霸业,从一个底层士卒走入了真龙天子的行列。另外,刘知远在位时间不长作为不大,不过刘知远能在中原局势混乱的时候,稳定中原避免契丹更进一步的深入破坏还是有大功的。
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父亲是谁?
刘琠:沙陀人。为李克用的列校,刘知远、刘旻的父亲。公元947年,其子刘知远即位建立汉朝(史称后汉)时,追尊父亲刘琠为皇帝,庙号汉显祖,谥号章圣皇帝,皇陵称肃陵。
后汉高祖刘知远的母亲是谁?
吴国太夫人安氏,是后汉皇帝刘知远和北汉世祖刘崇的母亲。
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是谁?
刘崇(895年-954年),又名刘旻,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北汉开国皇帝,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
刘崇早年嗜赌无赖,后入伍为军卒,因刘知远的缘故,累升为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汉建立后,官至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镇守河东地区。
乾祐四年(951年),郭威灭亡后汉,建立后周。刘崇随即也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仍沿用后汉乾祐年号,但治下仅有十二州之地。他为兴复后汉基业,向辽国乞援,约为父子之国,称辽帝为叔,自称侄皇帝;辽国则册封他为大汉神武皇帝。刘崇在辽国的援助下,与后周进行了不少战争,但仍胜少败多。
乾祐七年(954年),刘崇趁郭威去世,联合辽国南攻后周,结果在高平之战中被柴荣击败。他历经艰辛,逃回太原,却又被柴荣围困在城中两个多月。北汉至此元气大伤,再无力南下。刘崇因此忧愤成疾,不久去世,终年六十岁,庙号世祖。
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是谁?
李三娘(913?——954年)榆次鸣李人。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
李氏出身农家女儿,她与刘知远的婚姻,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刘知远少时家贫,充军当马奴,在晋阳牧马,邂逅李氏,遂生爱慕之情。刘知远托人向李父求亲,李父嫌刘家贫而拒绝。刘知远请了几位朋友,乘夜到李家抢亲,930年生子刘承佑(后来的隐帝),时李氏年约18岁,刘知远年38岁。婚后,刘知远以军功升河东节度使,封北平王,封李氏为魏国夫人。
公元947年,刘知远起兵太原,由于军饷不足,要向百姓征收重税。李氏谏道:“方今起事,号为义兵,民未知惠而先夺其财,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后宫所有,请悉出之,虽其不足,士亦不以为怨也。”(《新五代史》卷十八《皇后李氏》刘知远纳谏,果然因此赢得人心。同年二月,刘知远称帝,立李氏为皇后。翌年高祖死,刘承佑继位为隐帝,尊李氏为皇太后。
公元950年,隐帝在宠臣郭允明、李业的怂恿下,准备杀死枢密使杨(分阝)和都指挥使史弘肇,入告李太后。太后说:“此大事也,当与宰相议之。”后弟李业在旁说:“先皇帝平生言,朝廷大事,勿问书生。”太后力劝无效,隐帝拂袖而去说:“何必谋于闺门”。杨(分阝)、史弘肇被杀后,隐帝又准备杀死枢密使邻邺都郭威。李太后又劝道:“郭威本吾家人,非其危疑,何肯至此!今若按兵无动,以诏谕威,威必有说,则君臣之际,庶几尚全。”(《新五代史》卷十八《皇后李氏》)隐帝不听,终于迫使郭威反汉,攻入开封,后汉亡。
郭威入京后,不马上称帝,以李太后名义发布法俞拟立湘阴公刘资为帝,在刘资本至前,请太后临朝。及郭威出征契丹,军士拥之以归,郭威仍尊李太后为母。李太后自知大势已定,迁居太平官,上尊号昭圣皇太后。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北周。李太后终因反对杀郭威,而没有被杀,直到954年死去,时年42岁左右。
扩展资料:五代十国之后汉的介绍
后汉(947年~950年),五代十国时期由刘暠(本名刘知远)建立的王朝,都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后唐覆灭后,石敬瑭建立后晋,任命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契丹会同十年),契丹灭后晋后占据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是年二月,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仍用晋高祖石敬瑭年号,称天福十二年;是年六月,始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后汉。后攻克并定都于汴州。亦有称东汉为后汉者,称西汉为前汉。次年(948年,辽天禄二年)正月,刘知远改年号乾祐,改名刘暠,但却于当月病逝,刘暠的次子刘承祐嗣位,即汉隐帝。乾祐三年(950年,辽天禄四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征讨,但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反叛,汉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就此灭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