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世界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人越来越珍重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认同感和国民自信的底气。面对着庞大而又纷杂的传统文化,在学习阶段或许有读者会产生一些疑惑,如何整体系统地梳理国学的范围。日前,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推出《国学之树》,以现代流行的树状图,对国学行进形象的整理,为国学爱好者们答疑解惑。该书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许文胜教授潜心研究中国文化33年的成果,不光重申国学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更是以他的理解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系统地放进“国学”的框架之中,避免了读者在学习中的混乱。
“国学”一词作为中国文化的最顶层设计展现出来,于1905年由学者邓实提出。其意义虽然在不断变化,但却始终无法清楚确定国学的范围。到了现代,尤其是接触了西方的学术体系思想后,对于国学有必要重新梳理进行界定。许文胜提出,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来定义国学,审视国学,提出普遍的鉴别标准:国学是基于中国文化的,对人们的思维产生影响的系统学术理论。
《国学之树》根据中国文化历史所累积下来的国学智慧,通过统合分析、确立彼此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国学之树”的系统模型。这个模型是一个对整个国学智慧进行整体分析和精研渗析的思维工具。它能够指导人们学习国学、探索国学、研究国学,通过这棵树的系统模型,让大家对国学体系一目了然,理解起来简单清晰。
该书认为,《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国学的本源承载着大树的根基。这颗“国学树”的主干是儒、道、释。先秦诸子百家中以墨家、法家、兵家、谋家、名家、农家等为代表的各家学派构成了“国学树”的枝干。而“国学树”最显眼的就是顶端茂密的花叶,这些不可缺少的花叶就是中国的传统艺术琴、棋、书、画。这些代表国粹的文化艺术,它们之间循序渐进的联系,渗透了中国传统的思维逻辑和学习进阶过程。
该书认为,“国学之树”的树皮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中医,“国学树”能够健康生长,是因中医学的庇护。对一棵大树而言,根系健硕便能够把营养输送到整个大树的树干、树枝、茎叶、花与果。树汁正是中华民族的汉字,没有汉字作为承载文明的形式,后人将无法看到古人的辉煌文明和灿烂文化。作者认为,这棵大树的整个生长历程就是中国的史学。它伴随着时间的延续与空间的延伸,记载了中国历朝历代传承的兴衰成败,更见证了中国国学文化发展的勃勃生机与强大的生命力。
有评论者指出,作者在《国学之树》中揭示了祖先站在一原点上系统看待万事万物的智慧,并且系统梳理这个智慧系统是怎样被发现的,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出了认知世界的有效操作系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