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候产生?
它是不是真的“孤篇横绝”?
它跟前代的诗歌艺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11月12日下午,古吴轩书店(章太炎故居店)的古吴轩国学大讲堂正式启动,首场讲课嘉宾、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教授讲述了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前世今生,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讨这首传世之作的内涵,带领大家一同穿越时光,领略这首千古绝唱背后的深刻内涵。
杜晓勤表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并非“孤篇横绝”,他现存的诗歌还有一首《代答闺梦还》。而不了解这一首诗,就没办法了解《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也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有着催生其出现的艺术先驱、音乐先驱、文学先驱和精神先驱。它是初唐诗歌诗境艺术的最高的典范,亦开启了后来盛唐之音、盛唐气象的大幕。
"《西洲曲》是《春江花月夜》的艺术先驱"
张若虚是扬州人,他在神龙年间和贺知章、包融、张旭等人一起来到京城长安,被称为“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享有“孤篇盖全唐”之名。
“唐朝神龙年间,中宗复辟。之后,中宗、睿宗父子开始报复性地奢靡享受,京城流行游玩夜饮的应制诗篇,用词富丽堂皇。”杜晓勤说,在此时,“吴中四士”等江南一带的青年诗人相继赴京。由于受到江南青山绿水的影响以及南朝清丽诗风的熏陶,他们在京城原来的那种浓重的、富丽的、娇柔做作的诗坛,刮起了一阵清风。他们把自己那种清新的审美情绪,通过不加雕饰的语言表现出来,达到了唐朝诗歌的艺术高峰。
杜晓勤说,张若虚现存的另一首诗《代答闺梦还》抒写了闺中少妇的春思之情,语言绮丽,对仗工整,平仄谐调,也是一首佳作,但尚未脱尽齐梁宫体诗的脂粉之气。不过,通过《代答闺梦还》可以看出,《春江花月夜》并非“孤篇横绝”,而是建立在作者长久的、丰富的艺术探索之上的。如该诗的最后两句“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和《春江花月夜》诗中的诗境便有一些相近之处。
杜晓勤认为,《春江花月夜》受到南朝乐府歌辞《西洲曲》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西洲曲》就是《春江花月夜》的艺术先驱。清代的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写道,“《西洲曲》摇曳轻飏,六朝乐府之最艳者。初唐刘希夷、张若虚七言古诗皆从此出,言情之绝唱也。”杜晓勤表示,《西洲曲》写的是一种如梦似幻、丝断还连、迷离堂皇的爱之梦境,而《春江花月夜》不仅仅写爱之梦,还写了人生的离别、相思之美,已经由简单的爱情普及到了亲情人伦中一切的情。
"《春江花月夜》其实是“亡国之音”?"
在讲座上,杜晓勤还抛出了一个观点:《春江花月夜》其实是“亡国之音”。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春江花月夜”是亡国之君陈后主的宫廷乐歌,与“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玉树后庭花》同列;陈后主之后,隋炀帝杨广也写了同题之作《春江花月夜》,把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一一写来。而这两者,也分别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先驱和文学先驱。此外,杜晓勤认为,王勃的《春思赋》是《春江花月夜》的精神先驱。
“张若虚写《春江花月夜》时,不仅一一地写春、江、花、月、夜,还把它们融为一体,写了‘春江花月夜’的诗情诗境。”杜晓勤表示,《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千百年来有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它不仅是一幅春江月夜的秀美画图,更表现了一种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诗中的感情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蓄、隽永。诗歌的内在感情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杜晓勤说,《春江花月夜》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以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强烈而优美。
“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随着诗人感情的起伏,从月之初上时的梦幻、美妙(高亢),到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平缓),到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再到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真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杜晓勤说,这些艺术特色交融在一起,使得这一篇《春江花月夜》成为古往今来千古一篇,具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魅力。
"国学和西方学术的区别就是民族性"
1935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在民族危急存亡时刻于苏州创立了“章氏国学讲习会”,宗旨是“研究固有文化,造就国学人才”,为后世培养了一批卓越人才。作为古吴轩国学大讲堂的首场讲课嘉宾,杜晓勤表示,恢复“国学大讲堂”,既是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他希望通过探寻《春江花月夜》的前世今生,串联起江南文脉,激发中华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说到国学,杜晓勤认为,它和西方学术的区别最根本的就是民族性,是中国几千年来慢慢积淀形成的独具民族文化特性的学问,包括经史子集等等。不过他也表示,坚持传统并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应守正创新,通过借鉴西方学术理念,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体系化,更有时代性和引领性。
国学大讲堂
接下来,《古吴轩国学大讲堂》每月将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举行一到两场国学讲座,进一步推进国学研究、传播和文化传承,高质量打造古吴轩人文空间。读者朋友们可以关注官方公众号和小程序通过官方渠道参与活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