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 / 鲍志慧
整理编辑 / Vivian
自2015年以来,新学说国际教育发展大会(下称VIS大会)已经走过六个年头。六年间,新学说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国际化学校校长。值此第七届VIS大会到来之际,新学说隆重推出VIS校长系列访谈,挖掘校长们的教育故事。
在本期访谈节目中,新学说邀请到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总校长鲍志慧。在多年校长生涯中,她接触过艺体数科等多种特色课程,对其有独到认识。她还领悟到,一所好的学校并非只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多方合作才能出成果,其中的家校关系尤为重要。
鲍志慧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总校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浙江省特级教师,省首批正高级教师,省首批中小学名校长。
// 特色是打造“烙印”的过程
在20多年的教育历程中,鲍志慧先后在多所公办和民办学校就任校长,她曾带领任职学校获得“足球特色学校”的称号,目前就职的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下称嘉善)也设有多项特色课程。在多年与“特色”打交道的过程中,她经常思考“特色是什么”。
■ 课程很新颖很有趣就可以被认为是特色吗?特色和特点有什么区别?
■ 只要课程呈现了文化传承,就可以作为学校标识和学校特色吗?
■ 契合学生生理和心理规律的课程可以被称为特色课程吗?
不断的实践让她明白,学校发展特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并非简单的一次活动、一节课就能达到,需要符合来自国家、地区、学校、教师、学生的五个诉求。特色就是在这五大诉求的基础上为学生打造一生“烙印”的过程。
01
国家标准
从宏观来看,特色课程需要吻合国家对于培养不同学段学生的整体规划和要求。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要求更为严格。《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政策的出台强化了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对学校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特色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应严格遵守国家的基础标准。
02
地区资源
学校要基于社区资源和地区资源打造特色课程,将地域文化呈现在课程教学中。她以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核心区域的嘉善为例,指出该校选取当地的江南水乡文化、上海“海派文化”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红色文化、国际视野相融合打造特色课程。校内具有江南特色的筠庐书院开设了国学大讲堂以及琴、棋、书、画、茶艺等传统文化课程,定期举办幸福课堂、新生开笔礼等活动。
筠庐书院
图源: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
03
学校目标
鲍志慧认为,特色课程还需要契合学校办学目标。学校应立足于国家标准,提前规划好为学生打造怎样的烙印和标识。为了打造这样的烙印和标识,学校应追加各种教育影响,潜移默化地浸润到学生成长历程中。鲍志慧希望学生有中华底蕴、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做到博学思辨,形成良好个人修养。而学校就应在此教育目标上生发教育影响和氛围,例如为学生提供班建活动和剪纸、书法、围棋、STEM、机器人编程等中外课程特色。
图源: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
04
教师个性
鲍志慧非常重视教师团队的建设,她认为,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都可以形成独特的课程特色、教学风格,让学生吸纳丰富多彩的教学文化。因此,她不希望学校用统一的标准推广单一的教学模式。
她要求教师重视备课和教研活动,尤其是把作业的设计纳入集体备课。教师应设计探究性、实践性的作业,探索各自不同风格的具有探索价值的教学内容。
05
学生诉求
学校的一切活动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落脚于学生每个阶段的自身发展。因此学校在设计和实施特色课程时,应着重考虑学生诉求,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鲍志慧提出,学校的作用之一就是让学生发现自己、发掘自己、发展自己。为此,她带领的学校团队也在充分回应学生诉求的基础上制定了独特的“乃思”课程框架,让学生获得个性而优质的教育。
// 课程框架搭建经过三阶段
鲍志慧担任嘉善的总校长之后,带领学校首创“NICE”课程框架,即“乃思”。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为目标,该体系包含:
国家基础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
个性探究课程(Inquriy Curriculum)
综合实践课程(Conprehensive Curriculum)
学科拓展课程(Extended Curriculum)
课程(Course)在古希腊语里,是跑道的意思。课程是载体,最终目标是达到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和国家要求。因此鲍志慧认为,一个课程框架的搭建需要至少经过三个阶段:
例如,她认为学校应安排每周固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个性化的课程表,让每个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同时,学校在了解到低龄学生家长的顾虑后,将国际学校普遍的走班制,改为适度的走班制,小学低学段不打破班集体管理,让年幼学生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鲍志慧还强调了学校和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她介绍到,综合实践课程中的“时间课程”是嘉善的亮点。小学部的餐后亲子时光并非家长与学生,而是教师和学生的“亲子”互动;初中部在17:00之后的延时托管时段,打造“5.0课程”,通过阅读和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无论学校合作有几方,
都应有共同的目标
课程框架的搭建并非一蹴而就,也是多方合作的成果。作为总校长,鲍志慧需要操心来自方方面面的问题,从政府到校内团队再到学生和家长,她对多方合作这个词尤有感触。她认为,多方合作是求大同存小异的过程,未来目标一致是重要的合作基础。对于学校发展而言,所有人的目标都应该是建设面向未来的理想中的优质学校。
她指出,无论合作有几方,都应该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劲往一处使。例如,教师应遵守国家规定,积极参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培训;学校投资方应支持学校班级管理活动、学科发展竞赛活动、新教师入职培训等活动;另外,学术发展支撑方会给予学术支持,提供“十四五”规划课题培训和附属学校合作学术研究。
鲍志慧尤其强调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她认为家长和学校应该是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部分学校虽然明白家校合作很重要但却并未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但鲍志慧却不这样想。在她看来,办学是为了培养人才,人才就是学校最爱的学生,也是家长最亲的孩子。学生健康成长是家校双方密切互动才能达到的目标。
因此,作为学校重要的代表,教师要懂得与家长合作的关键作用和合理做法,尊重家长,尊重合作,尊重交流。鲍志慧给教师的要求就是:给家长做辅导,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建立良好沟通基础上的合作关系。
为此,学校应成立父母书院,强调父母的教育权,指出学生的第一监护人是父母,而非学校,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孩子的忠实伙伴。嘉善的尚善父母书院就是很好的例子,会组织家教讲师团队,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家长、各级各类专家,组织各种交流活动,用平起平坐的视角让各方进行探讨。
同时,鲍志慧还指出,学校并非对家长说教,而是必须与家长结成朋友互助的关系,只有家校关系和谐,才能真正为学生成长与发展做好奠基工作。
学校是一个微型社会,是带领学生走向社会的初级模型;教师的身份是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学校和教师需要“立得正”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鲍志慧经常说:“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后,家长学生还能记住并感谢教师,才是学校真正的成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