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考历史总复习教案: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考历史总复习教案: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考历史总复习教案: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教学目标]1、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理解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社会转变的含义。知道判断夏朝已经进入国家状态的依据。知道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大概情况

[教学目标]1、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理解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社会转变的含义。知道判断夏朝已经进入国家状态的依据。知道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大概情况,理解二里头对于夏朝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2、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思想贯穿整课。通过阅读文献,分析文献的目的和性质,相互比较,对文献记载的价值和可靠性作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通过展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分析这些考古学发现代表的含义。经过两方面的考察之后,运用两重证据法,对目前的夏史研究作出一个概况性的判断。3、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史态度。通过可靠的理论方法来着手解决实际问题。面对材料有质疑精神。当材料不足时,能够有客观认识,不盲目下判断。同时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4、[重点与难点][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教师讲述胡适先生1917年到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运用实证主义原则,直接从东周讲起,一改以往传统治学的风格的故事(见资料附录1)。说明历史所研究的是过去所发生过的事件人物等,但是研究者是如何知道过去所发生过的事情的呢?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只有所用的材料是可靠的,那么得出的结论才可靠。面对今天的课题——夏朝,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尽可能把材料做实,最大限度地去恢复夏朝的历史真面目呢?由此引出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以一个学界的趣味故事引入,让学生对于史学方法在治史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一个初步的体会。并由此引发出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之后的教学过程就是运用文献和考古两方面的材料,来考察夏朝。利用关于禹传位给启这一历史事件的四段文献讲授利用文献记载研究下文化的困难。(1)在“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传承方式的改变。那么禹传位给儿子启这个标志性事件的过程是怎样的呢?(2)教师层层设问,既然是相同的历史事件,为何文献的记载不同?教师陈述这四段文献的作者背景、成书年代、文献性质和上下文环境。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这四种文献距离被记述的对象时间间隔都非常久远,难免口耳相传以讹传讹;《史记》和《战国策》属于史书,《孟子》是孟子个人思想的记录,《竹书纪年》则可能是后人伪造,它们的史料价值各有不同;《战国策》的引文出自燕国的臣子向诸侯王进言时引用的事例,《孟子》的引文则是孟子同其学生的个人对话。教师提问:从这四则文献中,我们能够可靠的知道禹传位给启这一关键的历史事件的真实状况么?使学生体会到因为文献记载的诸多问题,不同文献记载的内容又相互矛盾,使得我们难以确认真实的历史事实。而缺乏真实的历史事实,也就无从做出可靠的结论。

(3)利用文献研究夏朝历史的困难。阅读课文,让学生总结得出“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这一结论的依据。夏朝已设官分职、拥有军队、监狱等国家暴力机构并有对外扩张战争。提醒学生注意,这些依据都是“从文献记载来看”,而之前已经知道文献记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得到关于夏朝的可靠结论还需要依靠考古学资料,也就是用二重证据法来研究夏朝。3、讲授关于夏文化的考古学成果和困难。4、小结引用资料附录2中的四段文献。并疏通文字。让学生思考,这四段文献中的记载有什么区别?使学生察觉到关于这一历史事件,文献记载的差别非常之大。教师讲述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的考古学研究概况。出示资料附录3中的图片,说明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学发现足以证明这是一个古代王国的都城,拥有中央权力机构、军队,生产力较为

上一篇: 中华豪门—敦煌莫高窟|千年的石窟艺术之旅
下一篇: 文科学术论文常用研究方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