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第三十九中学)【摘要】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是一门跨学科课程,历史是人类的进步见证史,社会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历史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的联系。文章论述了历史与地理、文学、政治跨学科内容的设计问题。【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跨学科内容设计合理地对综合课程的设置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主要目标之一。既然是综合课程.其设计包含两个层面的综合性:第一.是内容层面的综合性.这是教学客观存在.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是综合课程设计的基础和关键之处。第二,是学生学习上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在我们国家的社会科课程改革已经有了很丰富的经验.要求在设计综合课程时要对课程内容实行跨学科的设计.因为,历史与社会这门综台课程本身包含的面非常广,所以各学科也相互联系起才可以.使那些本来是各学科彼此孤立的又相互隔离的内容整合起来。使之转化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课程内容。而不仅仅是在形式上的简单的组合。如果傲不到这一点.以往的在传统课程中存在的那些知识本位主义的以及那些学科本位主义缺陷将会很难得到有效改变.也有可能会导致课程的综合只是停冒在形式上的。而没有无实质性的意义。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来说.我们如何把这么多的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有效的联系融合起来.真正实现跨学科的整体设计就有待于我们老师深入研究了。
本文就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所包括的历史、地理、文学.还有政治的跨学科内容如何来设计进行了研究.与大家交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历史与地理的跨学科设计史地是一家的说法在我国自古至今就一直就有。历史的本质属性是时间。历史由时间而产生的.而地理的本质属性则是空间.由于空间的不同造成了地理位置的不同.历史与地理这二者都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关于如何加强社会科课程中史地知识的联系.曾有美国学者研究指出。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五个相关的地理概念.即位置、地方、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迁移、区域。这五个核心概念是史地知识联系的重要切入点.即学习历史时.要了解史实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等。例如.为什么亚非四大文明古国都建立在大河流域7为什么中国古代种桑织绸非常发达的北方.早已成了‘昨日黄花。7为什么曾以生命之水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今日竟被视为‘中国的忧患”7很明显.对这些历史问题的解释。是离不开位置、地点、自然环境等地理因素的。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很重视这方面的设计。比如说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I一)>中。要求能举例说明中国在古代生态环境有什么样的变迁.能说出自然条件与历史发展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这样要求.能举例说明自然环境这一重要因素对于历史的进程有什么样的影响;能说出环境变化的全子.来说明历史上人们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有什么样的。所以.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内容设计时.应能体现出这些要求。对于这一方面.在学习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教材中有这样一段材料的补充。气候变迁与社会变动的关系秦汉时期。气候比较温暖。许多亚热带的植物。如柑橘、竹子.在北方一些地区l如今陕西、河南)都能看到.淮河下游一带甚至成为大象的乐园。汉魏之际.气候转寒。南北朝时期.长江沿岸许多河湖冬季结冰.华北地区杏树要到农历四月中才开花。气候寒冷.不仅影响中原地区农业生产。还会造成北方草场枯竭。牛羊冻死。游牧民族无法从事畜牧业.遂进入汉人传统农业区。部分汉人被迫南迁.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了江南地区。气候的变化.也使得南方变得适宜北方农作物生长。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宋元时期女真、契丹和蒙古等族的南下也与气候变迁有重大关系。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就是充分说明了气候环境对人类生活的一些影响.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多么得大.人类离不开自然环境这舞台.历史的发生也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产生的.然而环境与人类的活动是相互影响.如果在分析历史时忽略了自然环境的影响.那么.一些历史现象也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并成为一个迷团困扰着我们。
还有.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有的教师也尝试突破历史与地理的学科藩篱。采用跨学科的内容设计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母亲河。一课时.先用投影片展示了。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让学生比较该历史地图与现今地图黄河所注入的海洋有否区别。学生通过读图发现.。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所绘的黄河流入了黄海.而现今的黄河则流入渤海。是不是历史地图画错了?学生顿生疑赛。经过师生的议论.在确定历史地图绘制没有错误的情况下.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指出黄土高原的植被经战争长期。蹂躏。及人们的滥砍滥伐而遭到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流经高原的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由于下游泥沙不断淤积.河床不断提高.只能靠筑堤束水.一遇暴雨。极可能决堤.以致河流改道.夺淮入海。在历史上.黄河大的改道有26次,鸦片战争时期的黄河流入黄海就是其中的一次。我们学习了一个案例.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时时刻刻想到要把史地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傲不仅能帮助学生激活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还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历史与文学的跨学科设计文史不分家这也是我们说的。
所有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历史。所有的文学都是通过艺术的形式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形式。文学在不同程度上为历史提供了研究材科和观点。比如说恩格斯指出的,18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这部书里向人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的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巴尔扎克用编年史的方式基本上一年不落的把趋于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段时间内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打击叙述出来.等等。从这一部文学作品中.我学到了很多.也领悟了很多.所学到的知识。甚至是在经济细节方面,也要比从当时所有的历史著作、经济学著作等那里学到的全部知识还要多许多。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也很早就提出了‘诗文证史4的治史方;扣将历史上的诗文作为史料来考证历史.并提出大量的创造性的研究结论。如他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指出。‘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就是说.从当时的东晋社会的历史背景看,它并非纯属虚构.而是当时中原地区占据山险平敝之地的堡坞共同体的理三、历史与政治跨学科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历史就是政治.政治就是历史.历史与政治像一对孪生兄弟不分你我.在古代.从唐代将官方修史和宰相监修作为定制以来.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目的就与政治联系在了一起.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历代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提供历史上的借鉴.比如司马光编撰了‘资治通鉴>.这书的目的就是在于此.让当今的皇帝看到过去的影子.为更好地统治他的天下找到前车之鉴.这个例子非常典型。
历史确实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当今的政治学习和研究都要拿历史这面镜子不断的参照。所以.在历史与社会课程设计中.加强历史与政治的联系.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借助历史的这面镜子正确认识和理解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问题.提高政治能力.应引起 课程设计者足够的重视。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就要求。比较 历史与现实中反映人治与法治的具体现象.说明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标 志之一”。了解中国和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努力.知道(下转筇297页) 12120ll 265 笔者认为,要消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隔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不要单纯的区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 学体系.必须把两者作为人才培养的必备课程来设计.真正做到。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 第二。教学管理中要实现统一规范管理。不要做人为的区分。实践教 学也要有教材或实践指导书、教学大纲、教案、备课笔记、考核标准等规范 性材料.当然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多样化;另外.为鼓励教师钻研实践教 学.在计算教学工作时一些实践课程不宜再打折扣。事实上.上好一堂 实践课程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超出理论课程.而且实践课程对教师 的专业、职业能力要求更高。
第三,要做好包括实践教学在内的所有课程的教学运行表【课表1.使 其成为实施实践教学与教学检查的依据。 2.加大投入.解放思想.保障实践教学设备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实施质如何。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实践教学仪器 设备。由于实践教学仪器成本高、投入大、消耗大。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办学 经费短缺问题.一直无法建设一个数充足、质量过关、满足教学必需的技 术先进的现代实践教学中心。再者.近年来高职院校扩招.学生人数也逐 年上升.原有的实践教学设备或者说实践教学设备的建设程度远远低于学 生的增长速度。因此.要想保障实践教学,一定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 由于一些客观问题的存在.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 资金短缺等问题.加大投入的同时可以解放思想.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共建 共享实践教学设备。以无锡地区为例.无锡市政府为落实科教优先方针、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支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专门在藕塘 职教院区建立了一个功能齐全、技术一流的开放式的公共实训基地。基地 内包括了现代制作业、现代服务业、现代汽车业、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电子 技术等产业相配套的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完全可以满足无锡市区一些高等 院校、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需要。
因此.无锡一些高职院校除了自建校内 实践教学基地外.还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实践教学威效显著。 3.细处入手,加强校内实践.缩短就业距离 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首要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的 就业问题。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重要途径.非常重 要。但是如果单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不现实的.学 生职业技能训练更应该靠校内的实践教学。反思一些高职院校的实际状 况.很多专业的实践教学都被专业顶岗实习占去了大部分的时间.而一些 校内的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实验课程比较少。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 合理性及执行的稳定性、校内实践教学的实施与落实都是当前高职院校需 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不能只用一些顶岗实习来提 高实践教学比例。实际上.在学生实习前.学生的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应 (上接第265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保 障.。从历史与地域两个方面.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这些课程目标要求。体现了历史与现实政治问题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找出了历史与政治的紧密联系的重要性.根据 这一要求.在历史与社会中设计了。
在法治国家中。、。人权的历程”和。时 代主题与当代中国”等内容.这从宇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内容都是从历史 的角度与当今政治问题结合起来进行了分析。比如说.在人权的历程这一 课的教学中.对其内容的设计进行了专题探究——。西方国家人权历程的 剪辑’.展示了。残忍的娱乐’、。神权的威严。、。人的发现。、。人类历史上第 一个人权宜言——‘独立宣言>。、。五一国际劳动节。、。妇女选举权。、 。我有一个梦想1七幅剪影.很直观地再现了西方国家人权思想的发展过 程。很容易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全面地意识到尊重人权与保障人权的重要 性;在另一个专题探究中.我设计了。国运兴衰看人权——世纪之交的回 眸”.这个设计是从。克林德碑。的这一历史问题为出发点的.可以使学生在 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中能充分地理解人权要由主权来保护.没有主权就没有 人权这一政治道理。由此可见.把历史与政治紧密整合起来.有利于提高 该已经基本掌攫.顶岗实习只是强化和加深学生的职业技能。达到学生就 业。零距离”的目的。因此.校内的实践教学和校外的顶岗实习应该在人才 培养方案中有机结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补充。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 执行过程中.不能以学生就业为借口.随意缩短学生校内实践的内容.以确 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与完整.人才培养规格达标。
再者.为落实好校内 实践教学.一定要针对专业、实验实训室.设计好实践教学项目。每个校内 实验实训室要设计好实验实训项目.每个专业的实验实训项目都要不折不 扣的落实完成,学生通过校内的实践教学基本掌握职业技能。缩短学生就 业的。适应期。。 4.师资培养.提高。双师。素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老身常谈的、不得不谈的关键问题。由于高 职院校师资数量不足、结构失衡、年轻化、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一直影响 了高职院校教学质的提高。尤其是实践教学。更是缺乏一支专门的教学 队伍。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教育出一流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加强师资队伍 的培养,要建立一支技术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首先。要给教师提供企业、行业锻炼的机会.将教师企业实践作为一项 长期政策。学校要鼓励并要求教师分批每两三年去企业。回炉。一下.放下 学校的教学任务.真正在企业、行业内挂职.不可走形式、走过场。要。真刀 真枪。的干.要带着学校的要求去千。 其次,调整师资来源的渠道.更多地从企业中引进符合学历要求并具 备实际工作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带来企业、行业内对人才 培养需求的具体要求。
再次.可以聘请一些企业、行业内的高管、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 能工巧匠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力量.帮助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起到培 训专任的实践教学师资的作用。 四、总结 近年来.虽然高职院校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 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了 一定的经验与成效。但在构建合理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环 节.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实施效 果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以真正凸显出高职教育特色.提升高 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庆华.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J】.教育与 职业,201l,(15):150—151. [2】武小欣.李墨.高职高专实践教学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 业管理与科技,2009,(28):165—165. [3】王晓江,祝西莹。罗怀晓.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 对措施[J】.机械职业教育.2005。(6):26-28. 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辩证地发现与分析现实问题的素养。 总上所述.历史与社会是--11跨学科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阔. 共内容的跨学科设计问题.不仅是历史与地理、文学、政治有很大的联系以 外.与其他方面也有紧密的联系.所以。
地理与经济、地理与文学以及多学 科的跨学科设计.还有相互交叉的学科设计.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也是我 们研究的重要对象。如果能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些问题.那将对历史与社会 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印奖。何江明.李文松.诫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的依据.文教资 料,2011.(04). [2]黄海秀.浅析历史教师的素养.考试(教研)。201l,(03). [3】徐倩.“窗台”前的美丽守互——‘历史与社会)作业优化设计。四 维四策”.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l。(02). 【4】谢建平.生态绿——历史教学的追求.才智,201l,(is). [5】唐旭.创新教学模武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育教学论坛. 2011,(28). j2120I l29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