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至12日,由深圳大学国学院主办的“国学研究与当代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国学的概念、基本内涵、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国学的教育传承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作为本次会议召集人,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景海峰介绍,本次会议主题内涵丰富,视域宽广。与会专家学者对国学的理解和诠释多有差异,其所讲述的内容之界域、开展的研究重点各有不同,体现了国学这个概念的广泛性、丰富性与包容性。
景海峰表示,对于国学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我们强调义理的价值,但也不能忽略生活化层面的东西。特别是在今天,弘扬国学不应仅仅局限在思想文化领域,而应该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事业,把国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样的国学才能有真正的生命力。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景林提出从学术精神与文化精神出发来明确“国学”。他主张,凡能够表现中国特有的学术精神与气质的学问皆可被纳入国学的范围,因此他不赞同将国外汉学也归为国学。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教授李清良提出相近的主张,他认为国学应该是能充分体现中国方式、中国经验与中国价值的学问,国学应该指中国特有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生存之道、文明之道。同时,他也承认国学应有多种形态,并应随时代而不断丰富、转化自己。
国学与关学、蜀学、岭南学、湘学等地方性学问有何关系?研讨会上,有的专家学者则从此切入讨论,在丰富国学的内涵的同时也为其发展指明更广阔空间。
比如,陕⻄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刘学智认为,关学因富有生命力的历史与丰富多彩的内容,可以视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教授舒大刚表示,蜀学源远流长、尊经重道、形上形下兼顾等风格以及明确的精神气质使其成为一支重要的学问传统,在国学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激发国学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让学术研究与大众日常生活形成良好的融合,也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明围绕着“文化、故事与身份认同”,尝试给国学研究提出新任务。在他看来,能够塑造文化认同的力量主要有两种,对知识人而言是经典,对普罗大众而言则是由经典衍生出来的种种习俗与故事。习俗与故事所营造出的共同想象与情感,是普罗大众确立身份认同的文化心理基础。所以在国学研究中应重视经典的演化与传播路径研究。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承贵也认为国学教育的内容应与时俱进,在维系其真精神不断焕发的同时,应注重将国学知识尽可能客观地陈述出来,并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将其传播到普罗大众中去。
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学院教授李大华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深圳本地的国学研究与传承,在深圳乃至珠三角一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研讨会上,他介绍了近年来他所带领的团队与深圳图书馆以及各区图书馆合作,围绕着国学教育与普及所展开的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包括邀请国内名家开办讲座,提升市民素质等。近期,李大华团队又与深圳图书馆联合成立了儒家文化研习社与道家文化研习社,逐步将国学教育向前推进。
在学院内国学教育这方面,深圳也有值得关注的表现。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梁立勇介绍了深圳大学国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与特色,即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以“国学”统摄文史哲三大学科;重视经典研读与文献基础;注重传统艺术的陶冶;等等,深圳大学国学院逐渐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培养模式。除此之外,他们与外地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留学、访学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地考察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术研讨会,等等,使学生的学术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来源 |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国学院
文字| 魏沛娜姜明泽
摄影 |庞审
编辑 | 莫语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