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是一个必然趋势,只是全国发展的水平有差距。尽管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质量有所提高,但是由于量大、面广、线长,底子薄、欠账多,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困难和挑战。以下对学前教育政策分析。
学前教育政策分析,2014年我国学前教育市场投融资事件达到40起,投融资金额保守估计为5.55亿元。随后2015年我国学前教育投融资市场迎来爆发,2015年投融资事件和金额达到80起和13.14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00%和137%。2018-2023年学前教育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表明,进入2016年以来,学前教育投融资市场投资热度开始衰减,2016年投融资事件和金额为44起和12.19亿元,均较上年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下滑。
2011-2016年中国学前教育市场投融资数量变化趋势图(单位:起)
虽然在国家层面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二孩的教育政策出台,但近期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教育系统化解“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压力,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对于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在全国两会上,不少专家和代表委员表示,政策落不了地是重要原因。现从三点来分析学前教育政策。
1.从规范教育内部到规范全社会
2010年前,我国出台的各类学前教育政策大多指向学前教育的内部规范,至多指向与学前教育有关的社会规范,比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等。而2010年后,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还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又或者是正在推行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都带有辐射效应,不仅将政府、幼儿园、家庭囊括其中,而且推广到更广泛的社会公众范畴。学前教育政策指出,从2012年开始,为了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宣传国家、省(区、市)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理念,营造共同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教育部将每年的5月20日至6月20日定为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宣传科学育儿理念,推进政策创新,发展学前教育。
2.从规范地方政府到规范各级政府
权力本位放大的是政府的行政权威,权利本位引领的是政府的责任意识。2010年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制度,中央出台的学前教育政策主要目的是规范地方政府,敦促地方政府履行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与此同时,大多数地方政府,尤其是省区市级政府又如法炮制,制定相应的措施敦促县(区市)、乡(镇)政府履行责任。可以说,2010年以前,对于学前教育,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权力在场,责任缺席”的问题。同样,省区市级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中,也是权力意识大于责任意识。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政府职责”,《若干意见》则明确了从中央到地方五级政府的相应职责,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首次提出了“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事业发展方针,并相对明确了财政、发改、教育部门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职责。不断出台的政策促使各级政府的职责进一步得到明确,也使公民的受教育权进一步得到保障。
3.从局部性规范到系统性规范
从比较的意义来看,《若干意见》是到目前为止最完备的有关学前教育的制度规范。它不仅对学前教育的地位、属性进行了全新的阐述,而且从如何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如何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如何加大财政投入等十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是未来十年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若干意见》颁布后出台的《关于加大财政投入发展学前教育的通知》、“三年行动计划”、《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等,都是对《若干意见》的细化与系统落实。
学前教育政策表明,与《若干意见》相比,我国此前出台的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基本上是局部性规范文件,是针对学前教育领域的一部分问题制定的政策文本。譬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主要规范的是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幼儿园工作规程》主要规范的是幼儿园各项工作。而且,很明显的是,在2010年以前,我国出台学前教育政策规范的速度是相对缓慢的,而且更新也相对迟缓。
我国现在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教育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学前教育机构都无法很好的实现免费教育。学前教育政策分析,这对我国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实际上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要对这一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这也是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必须要将其突破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