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绝缨之宴(绝缨之宴的故事)

绝缨之宴(绝缨之宴的故事)

绝缨之宴(绝缨之宴的故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是一个地方最好有一个坐镇的圣物,当然世上不可能有仙,也不可能有龙,泛指能在这个地方掀起波澜的人或物,就会使这个地方兴盛起来。唐代刘禹锡虽然身在陋室,但谈笑有鸿儒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的是一个地方最好有一个坐镇的圣物,当然世上不可能有仙,也不可能有龙,泛指能在这个地方掀起波澜的人或物,就会使这个地方兴盛起来。唐代刘禹锡虽然身在陋室,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所以《陋室铭》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盖因其有鸿儒的原因。

一个朝代也是一样,如若一个朝代有一些鸿儒和枭雄,那么这个朝代必定会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因为其在历史上树碑立传的人物就如天上璀璨的星星一样繁多,令人目之所及,高山仰止。

而且,若要对一个朝代进行剖析,就要对这个朝代的风云人物有所理解,这些历史人物引领着一个朝代的风云变幻,在对他们的个性有深刻地了解之后,就会对历史的发展走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绝缨之宴(绝缨之宴的故事)

绝缨之宴(绝缨之宴的故事)

所以,要对春秋时期有更进一步的掌握,就先来认识一下最有代表性的春秋五霸吧。

一、齐桓公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在齐桓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齐桓公的出身,当时还是公子小白的齐桓公,小的时候根据兄弟排行来看,根本就跟齐国的国君之位无关,而且,他的哥哥齐襄公和异母妹妹齐姜私通,朝堂之上乱作一团,堂哥公孙无知也参与到君位之争上来,可见公子小白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家庭,心情是何等的郁闷。

更让小白无语的是,这时候大哥齐襄公容不下他和二哥公子纠,于是公子纠和小白兄弟两个开始了逃亡之路。

朝堂内乱过后,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突然,小白的命运就出现了转机,这下轮到小白和公子纠争夺国君之位,由于小白幼年时曾善待齐国的实权人物国氏和高氏,于是国氏就派人赶紧请小白回来即位。

在即位过程中,虽然出现了管仲箭射小白带钩差点致小白于死地的事件,但是小白还是死里逃生躲过了一劫,最后在国氏和高氏拥戴下提前继承君位,成为了以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所以,从齐桓公的性格特点来看,齐桓公从小心存善良,使得在政治形势变化的关键时刻,得以贵人相助。

其次,齐桓公宽宏大量,不记前仇。

管仲射杀过齐桓公,按说一般的人怎能容忍这样的人留在身边,但是在鲍叔牙的劝解下,齐桓公仍然任用管仲为相,最后,在管仲的辅佐下,九合诸侯,北击南伐,东征西讨,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生活中的齐桓公有些小心眼,就因为和蔡姬一起划船嬉戏,结果被蔡姬吓到,就把蔡姬遣送回了娘家,结果引得蔡姬的哥哥蔡穆侯气得直接把妹妹改嫁了,齐桓公一怒之下,率领八国联军讨伐蔡国,蔡国败退。接着齐桓公又顺道去讨伐楚国,干出了历史上著名的“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从这里可以看出,齐桓公确实有点任性了。

就因为任性的性格,齐桓公的结局比较凄惨,他不听管仲遗言,信任易牙和竖刁等奸臣,最后被活活饿死。之后,儿子们忙着争夺君位,等到死了两个月后齐桓公才被草草安葬。

二、晋文公

纵观晋文公的一生,功成名就全是因为有一群才智过人的朋友。

晋文公名重耳,性格外向型,好结交朋友,之所以在外流亡时有那么多的有才之士跟随,跟重耳的谦虚好学,真心对待朋友有极大关系。

如果仔细分析晋文公称霸之路,你会发现晋文公的命运充满了传奇色彩,或者说他的成功简直就是天选之人,能量磁场特别大,天助之也。

什么意思呢?

重耳的爸爸晋献公开始选的太子是重耳的哥哥申生,所以,如果没有意外发生的话,重耳和晋国的君位也挨不上边,偏偏晋献公非常宠爱骊姬,于是骊姬之乱后,乾坤大挪移,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先是,申生被诬陷弑君无奈自杀,已经43岁的重耳被迫开始了流亡之旅。

跟随重耳流亡的有五贤臣:狐偃、赵衰、先轸、贾佗和魏犨(chou),以及其他大概十个跟随,这些追随重耳流亡19年的小伙伴们虽然在路途中颠沛流离、饥寒交迫,但他们和重耳结下了深厚情谊,始终不离不弃。其中的介子推甚至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把自己大腿的肉割下来煮熟了给重耳充饥,真是令人感叹。你说这些人追随重耳的信仰是什么?难道他们都能未卜先知,早就知道重耳将来一定能成为晋文公,最后还能春秋霸一下吗?未必吧,笔者理解为,之所以大家这么做,全因为重耳的个人魅力所致。

另外,总觉得重耳这人特别有福气,他身边的朋友不但个个是贤臣,他的每一任老婆也都非常通情达理。当他第一次逃亡从狄国去齐国时,他对妻子说:“你等我25年,如果我不回来,你就改嫁。”妻子笑着说:“等你25年,我的坟头草老高了,虽然这样,我还是会等着你。”你看看,人家这老婆的素质!

等到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自己家族的一个女孩齐姜送给他做老婆,让他过上了安逸的生活。老婆热炕头,重耳哪也不想去,只想在这里和老婆耳鬓厮磨,白头到老。这个时候,狐偃和赵衰看到重耳没有了斗志,便商量着离开齐国之事,结果齐姜的侍女听到了,告诉了齐姜,齐姜反而杀了侍女,劝解重耳离开齐国,最后齐姜和狐偃、赵衰设计用酒灌醉了重耳,用车载着重耳离开了齐国,等到重耳清醒后,发现已经在路上,无奈之下,只能前行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重耳这一生有两大称霸的先决条件:一是身份,天生的晋国公子;二是通情达理。因为有身份,大家愿意跟随;因为性格好,老婆和随从都愿意支持他。所以,最后竟然能在父兄都追杀、逃亡19年的情况下,以62岁的高龄在秦穆公的扶持下回到晋国即位,成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晋文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已经62岁的晋文公,按说成了晋国国君已经不错了,偏偏狐偃和赵衰等五贤臣都具有天妒之才,开始辅佐晋文公南征北战,尊周勤王,并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使得天下诸侯闻之胆寒,被周天子封为方伯,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代霸主。

晋文公虽然半生流亡生涯,但最后的结局却无比圆满,大约71岁时寿终正寝。

从晋文公的一生来看,除过和父亲兄弟之间关系紧张外,娶的妻子都很贤惠,朋友也都是死心塌地追随辅佐,这或许就在于晋文公让人信任的性格上,就因为这种性格,成就了他波澜壮阔的千秋霸业!

三、秦穆公

秦穆公给人的感觉是霸气,为什么这么说呢?试想一下,能把西部戎狄征服的人,是不是非常地令人望而生畏呢?

春秋时候,从秦往西的地方大都是游牧戎狄,骑射猎兽,礼仪上不遵循周朝礼制,秦处在中间,一方面向往东方,一方面离戎狄近,所以天生带有彪悍一面。

秦穆公成为秦的国君很顺利,两任哥哥即位去世之后就把君位传给了他。

秦穆公即位之后立下雄心壮志,力图霸业。为了修得秦晋之好,他娶了晋献公的女儿穆姬为妻,扶持重耳回晋成为晋文公,还把自己的女儿文赢嫁给了重耳。

有一段时间,秦和晋的关系非常好,但是晋文公去世后,秦晋失和,两家的关系恶化,而且打仗时秦屡吃败仗,秦穆公为此闷闷不乐,头有点大。

这个时候,秦穆公曾经用五张黑羊皮换来的五毂(gu)大夫百里奚和蹇(jian)叔为秦穆公出谋划策,既然往东北发展有难度,何不向西发展呢?结果征战西戎大获全胜,一下子让秦穆公在各大诸侯面前出了口硬气。从秦穆公称霸来说,百里奚和蹇叔的功劳功不可没,而且,百里奚和蹇叔的关系就跟当时齐桓公时管仲和鲍叔牙的关系一样,鲍叔牙举荐了管仲,百里奚举荐了蹇叔,所以谋臣之间一定要志同道合,如果内斗的话,齐桓公和秦穆公很难说都能成为春秋霸主。

百里奚雄才大略,是治国奇才。蹇叔呢,富有远见,看得长远,《古文观止》中有《蹇叔哭师》这一名篇,秦穆公要去攻打郑国,结果蹇叔哭师论战,把秦穆公都哭毛了,秦穆公不听蹇叔的进谏,最后秦真的在崤之战中大败而归。

秦穆公最大的成绩就是称霸西戎,为周天子开疆扩土,解决了西部边陲的问题,所以最后也被周襄王封为西方诸侯之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的称霸为后世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因为西部问题一解决,就不会有腹背受敌的事故发生,只要一心往东南发展就OK了。

一次,孔子和齐景公谈到秦国怎么从弱小之国发展壮大的问题,孔子说:“秦国虽小,但志大。”想当初,秦穆公想尽办法用五张羊皮换来百里奚,然后和百里奚畅谈三天之后,就把百里奚封为大夫,授之以政,像秦穆公这么惜才爱才的人,他不称霸谁又能称霸呢?

四、楚庄王

楚庄王的一生完全可以用他的那句成语“一鸣惊人”来诠释,是一位隐忍型的人才。

性格大致分析了一下,就是:城府极深,一般不出手,出手必赢。

笔者非常喜欢这种类型的人,高智商,IQ肯定在125以上,能听进谏臣的话,周围聚集了一帮高风亮节的忠臣,像孙叔敖,伍举等人,孙叔敖曾被司马迁在《史记·循吏本纪》中列为第一位。

当时,楚庄王即位时不到20岁,还摸不透权利行驶的规则,非常心虚。虽然父亲楚穆王去世时留有顾命大臣,但是有的大臣跟后世康熙时恃权傲君的鳌拜一样,再加上权臣之间的内斗,以勤王之名柃着楚庄王到处狼狈奔波,这些楚庄王都忍了,因为这叫韬光养晦。

楚庄王每天在宫里,嘴里嚼着鹿肉,醉醺醺地观赏着美姬们的表演,宫门上还挂着一个牌子,上书“进谏者,杀无赦”六个大字,但是笔者相信,楚庄王的脑子应该像齿轮一样一直在旋转,而且耳朵也像兔子一样一直在竖着。

这时,大夫伍举走进宫门,对楚庄王说:“大王,有人让我猜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大王请教。”楚庄王心想,我智商这么高,什么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在我这里还不是小菜一碟,于是问伍举:“什么谜语?说来听听。”

“楚京有大鸟,栖在朝堂上,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究竟什么鸟?”楚庄王一听,瞬间当头棒喝,醍醐灌顶,笑着答道:“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鸟,这只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于是,楚庄王,推开姬妾,扔掉酒杯,开始出手了。

首先楚庄王大刀阔斧地平定了内乱,彰显了个人实力,权力集中之后,楚庄王北上争锋,开始图霸。

楚庄王本身根基正,作为嫡子,继位正统,不像有些人好不容易争来君位,万万人之上,有了权利就忘乎所以,使劲作,使劲造。楚庄王呢,一旦立志,加上超高的智商,身边还有像孙叔敖这样的贤臣,做大事哪能不成功?先是消灭蛮夷一直打到洛邑周天子的身边,问鼎中原,然后在邲之战中对当时强大的晋国形成重创,重而奠定了楚在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使得诸侯们闻风丧胆,谈楚色变。

总体来说,楚庄王这个人有经天纬地之才,隐忍不发,一发则无人能挡。当然春秋霸主们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凡人的气魄,而楚庄王真正还有更加让人敬佩的一面,那就是宽厚待人,例如绝缨之宴,所以说楚庄王应该是位比较完美的男人,从气魄、智商、为人处事等各个方面都十分优秀,能成为春秋一霸那也是必然,只是可惜的是,楚庄王之后,楚国走向衰落,从此再也无法雄起。

五、宋襄公

司马迁把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感觉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有点搞笑,或许司马迁是为了凑数吧。

也许有人认为,在当时周朝礼制之下,因仁义被列为霸王也是合理的,但笔者不这样认为。因为若论领兵打仗,姜太公在《六韬》最后的犬韬中阐明,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要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对敌人发起攻击。而宋襄公呢,在历史著名的宋楚泓水之战中,就败于自己的仁义。

其时,宋襄公率领军队与楚军在泓水边作战,宋军已经列队迎敌,眼看着楚军正在渡河,如果趁此机会发起对敌人的攻击,必会对敌军造成强有力的打击,可是宋襄公呢,认为这时候开始战斗不仁不义,就放弃了攻击的机会。等到楚军渡河上岸,当时的司马目夷,也就是宋襄公的庶兄,劝解宋襄公说:“楚军兵多,我军兵少,趁他们还没有排开阵势,赶紧进攻。”

可是宋襄公坚决不同意,认为自己率领的仁义之师要等到楚军摆好阵势再开战。结果可想而知,宋军辙乱旗靡,溃败而逃,宋襄公也在这次战斗中受了重伤。笔者认为这是太公望关于打仗的韬略中不运用“韬”导致失败的最典型的例子。

所以,仔细分析宋襄公的性格,完全就是智商的问题,喜欢冒进,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而且,历史上宋襄公并没有几个值得称道的胜利,在宋襄公发起的鹿地会盟中不但没有实质的进展,还被齐君和楚王私下嘲笑一番,在后来的盂地会盟中直接就被楚国扣留了,最后还是在鲁嬉公的调停下才被释放回来。所以,总体来说,宋襄公图霸并没有成功。

不过,宋襄公的人品还是过硬的,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特别是在考验人心的君位继承问题上历史上是没有几个人能做得到的。

宋桓公去世时,本来君位由嫡子宋襄公来继承,但是襄公上面还有一位庶兄目夷,襄公就想把君位让给同父异母的哥哥目夷,目夷也很仁义,坚辞不受,并因此逃到卫国,所以襄公最后的国君之位没有让出去。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位宋襄公心存大仁,等他成为宋襄公后,又把目夷找了回来当了左师辅佐自己,也算是对自己的仁义有个交代。

算起来,春秋五霸中宋襄公的实力相较于其他几位霸主来说逊色不少,其本身的性格中缺少霸气,缺少韬略,缺少聚贤的才能。而且,就算是自己不行,但有图霸之心,身边能笼络一些像管仲、孙叔敖这样的贤臣,那么或许霸业可图,可惜宋襄公还是过于自负,连目夷的话都不听,还能指望他能听其他贤臣的话吗?

所以说,宋襄公的五霸之一是凑数的也不为过。

总而言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算是春秋时期的风云人物了。在其他的一些史料中,除过齐桓晋文不变外,后三位时有变动,加上吴王阖闾(helü)和越王勾践两位后期霸主进行了排列组合,不过怎么说呢,以笔者愚见,如果以“霸”来论,齐桓晋文,秦穆公、楚庄王都基本符合,都经过了周天子的褒奖封为了“伯”,只有宋襄公稍显弱色,阖闾和越王虽然成为春秋后期小霸,但是从个人的人格上阖闾和勾践又都略逊一筹,阖闾的君位来的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勾践在战胜吴国后兔死狗烹,对待有功之臣也是极近苛刻,所以春秋五霸的争议在历史上也一直不绝于耳,但是,能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浓重一笔的人物,定为非等闲之人,所以,他们都值得后世的追忆和称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 送朋友送什么花(送朋友送什么花合适女生)
下一篇: 山无棱天地合(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什么意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