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逸仙小学的娃娃们开展了关于民国研究的系列活动。我们的研究圈人气爆棚,你一定还想看看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吧,不要着急,快来围观。
经过两周的精心筛选,研究圈的导师们终于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快来看看是不是你的呀?
1、李静远
(民国建筑研究圈——中央饭店)
在总统府对面,有一栋民国风格的建筑——中央饭店。哈哈,今天,我和家人参观完总统府和梅园新村纪念馆后,爸爸还请我在这儿吃了一份庆龄香煎牛排。
中央饭店建于1929年,是民国时期南京级别最高的酒店。中央饭店位于玄武区中山东路237号。其主楼三层,呈塔形层层收分至中区六层,以长方体和红白相间的方格构图为主要造型手段,而以柱式门廊突出入口,屋顶和入口见体块大小的变化,雅致大方。中央饭店东楼,楼两层。中区小楼白墙,前有镂空栏杆,楼梯上下,显得空灵穿透;小门通向左楼右楼。左楼右楼正看作六面体堡楼形,显得封闭结实;侧看又为歇山顶,虚实相生,颇见匠心。
2、叶可
(民国建筑研究圈——南京民国建筑)
民国建筑是中国建筑样式中非常独特的流派。它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它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它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在南京民国建筑中表现最为明显。时至今日,南京的大部分民国建筑保存完好,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3、史今
(民国建筑研究圈——国民大会堂)
位于南京长江路264号的南京人民,原名国立戏剧音乐院,现在是南京人民大会堂。国民大会堂建于1936年,由建筑师奚福泉设计。它是民国时期中国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会堂。
南京人民大会堂坐北朝南,东邻江苏省美术馆,西侧为与之配套的汉府饭店,占地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100平方米。其建筑为钢筋水泥结构,连屋面平顶及地下室一共5层,正面呈凸型,内厅走廊宽畅,厅顶呈拱型,门楼上方原镶嵌有“国民大会堂”,现已更换为“人民大会堂”。国民大会堂是新民族形式建筑实例之一,具有较高的社会与建筑历史价值,也是中国近代优秀建筑之一。
4、唐睿
(民国建筑研究圈——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旧址)
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309号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旧址,又称为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因为它位于明故宫遗址公园西,所以民间俗称西宫。
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旧址由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于1936年建成。1991年,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旧址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蔡博闻
(民国美食研究圈——美人肝)
南京人特别爰吃鸭子,还有“鸭都”称号。那美人肝和鸭子有什么关系呢?相传一个厨子有大的宴席,需要他做许多菜,等大部分菜都端上去后,厨子发现还少一道,但宴席马上就要开始了,再去买食材肯定是来不及了。厨子着急,看到鸭肝还没有做,急中生智将它与鸡脯爆炒,结果这道硬凑的菜大受好评。李宗仁、白崇禧、孔祥熙等民国这些大人物,都是好这口的,我也是喜欢的不得了!对,这南京做这菜最地道的地方叫做马祥兴饭店,推荐大家去尝一尝。
6、丁可芯
(民国美食研究圈——美龄粥)
美龄粥是南京的传统名菜,属金陵菜,是创于民国时期的菜品。美齡粥由豆浆、糯米、粳米、山药、枸杞、冰糖等食材做成,既清淡简朴,又营养丰富。据说,有段时间宋美龄茶饭不思,于是府里的大厨用香米和豆浆等食材熬了一锅粥,宋美龄吃了胃口大开,后来这就成了她钟爱的一道粥。再后来,流传到民间,名曰“美龄粥”。寒假我和妈妈可是亲手实践的哦。
7、邰西桐
(民国美食研究圈——清蒸螃蟹)
大家常引用鲁迅的一句名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这出自于鲁迅的《今春的两种感想》,里面这样写道:“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习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昵?”在鲁迅的著作中关于螃蟹的话题不少,在著名的《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里,鲁迅也详细描写了江南食蟹的风俗。
8、张雯洁
(民国美食研究圈——梅花糕)
梅花糕源于明朝,发展到清朝时就成为江南地区最著名的汉族特色糕类小吃。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其形如梅花,色泽诱人,故作品尝,入甜而不腻、软脆适中、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拍手称快。因其形如梅花,便赐名梅花糕,流传至今。
9、王小凡
(民国服饰研究圈—小报)
这是民国的服饰是中国服饰文化中最为绚烂的现象,同时也是民国的象征。
10、韩涵
(民国服饰研究圈—小模特)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我这一身衣服穿的怎么样呢?
11、余苏豫
(民国服饰研究圈—学生服饰)
民国最具代表的服饰莫过于旗袍与中山装,那民国时期学生的服饰又有哪些特点呢?看,寒假期间我邀请了同学们一起去了解了一番!我们发现学生装女式的上衣一般是素蓝色,下身的裙子很长很窄,因此不能迈太大步子走路;而男式学生装样式一般都是中山装,深色系、黑色比较多。我们穿着这些服饰行走在街道,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民国时期。
12、蒋璨
(民国服饰研究圈—小小设计师)
我设计的旗袍
13、王心悦
(民国学堂乐歌研究圈——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的音乐教育有悠久的历史。民国初期,随着新式学校的发展,教育部将音乐定为必修课,这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阿拉伯数字简谱和西洋五线谱亦开始在学校中推广。当时的作品内容多以宣传爱国、民主为主,代表人物有李叔同、沈心工、黎锦光等,代表作品《送别》、《祖国歌》、《渔光曲》等也在各个学校中广为传唱。
作为逸仙的孩子,我们每周晨会上唱的校歌,也是出自那个年代,作词者近代教育家吴研因,作曲者国学大师赵元任。我们要带着这百年老校的骄傲和训导去迎接明天的挑战!奋斗吧,逸仙学子们!
14、唐捷
(民国学堂乐歌研究圈发展简史)
学堂乐歌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人,代表作有《送别》《春游》等。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音乐作为美育的方式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代,小学生在日常课堂中也有幸接受乐歌的熏陶,《送别》等著名学堂乐歌更是耳熟能详,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传唱这些著名的学堂乐歌,为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献出一份力。下面视频是由我为大家弹奏的李叔同的《送别》,欢迎欣赏!
15、吴一诺
(民国学堂乐歌研究圈由来)
清末民初,兴办新学,当时的学校称作“学堂”。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他们教唱的歌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一时成为社会新风尚。人们把这个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我们逸仙小学的老校歌也是非常好听的“学堂乐歌”呢,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演唱一下我们动听的校歌吧!
看了这么多,你最喜欢谁的研究成果?为他投票吧,研究成果大奖由你决定!
投票截止日期:2018年3月16日 23:00
此排名不分先后
你的一票,很重要!必须赞!赞!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