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十七年,也即农历甲申年(1644年),靠农民起义发家,最后立国近三百年的明朝也同样被农民义军推翻,崇祯帝自缢煤山。那么,明朝就这么虎头蛇尾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吗?且慢。此时七月的南京,距离成祖于永乐18年(1420年)迁都的百年后,终于又迎来了先帝朱由检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的登基大典,南明弘光朝廷正式建立。
靖难之役简介(靖难之役为什么叫靖难)
好似一个轮回,从南到北,又从北转南。可惜,本该热闹喜庆的中兴局面,最后却是争权夺利和离心离德的惨淡收场。即便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也帮不了昏庸的皇帝,更扑不灭各地蜂拥而起的起义和满洲八旗的虎视眈眈。南明小朝廷眼看就要瓦解,此刻的弘光帝居然放下了大选秀女和贪图享乐,对于朝政只是急切地为建文帝下诏平反……
百年前的靖难之役中,困守在南京城中的,正是建文帝朱允炆!眼看南明小朝廷就要在这风雨飘摇中覆灭,弘光帝怎能不心生愧疚和不安呢?作为明朝唯一靠造反夺位的藩王,朱棣不仅背弃了父皇朱元璋的谆谆教诲,还驱逐骨肉兄弟,并且将侄子建文帝彻底抹除出了大明皇家族谱,正史中更是对其百般诋毁。那么,皇家诅咒到底是怎样开始的呢?靖难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南明小朝廷能摆脱皇家诅咒并安然在故都南京立足吗?
作为靠农民起义和造反起家的朱元璋,刚刚在南京坐稳皇位的他,无疑是心思紊乱:既然他可以靠农民推翻蒙元,那么别人是不是也可以效法他朱重八,就像几千年中重复不断上演的农民起义一样,也推翻他朱家的王朝呢?想到这里,老谋深算的朱元璋立刻筹划起来:为了稳固对蒙元的防线,洪武年间不仅发动了多次北伐,给北元残余势力造成巨大打击,更是沿着长城推进大明的势力,积极笼络蒙古部落为己所用;为了防止天下百姓再揭竿而起,朱元璋厉行严苛的政法,屡屡兴起大狱,将官僚集团和功勋贵族收拾得服服帖帖。
单单这样还不够!想他朱元璋之所以可以轻易夺得天下,还是蒙元太松散,一旦元朝皇帝出事,连个率兵勤王的人都没有。于是,朱元璋为了牢牢把持朱家的江山,就大肆分封给宗室子弟爵位和军队。其中,为了对付蒙古侵扰,九位藩王被派驻在长城沿线,更是拥兵数万,武力超群。其中,就有觊觎皇位的燕王朱棣。因为聪慧干练的皇太子朱标早逝,悲伤不已的朱元璋只得将皇位传给皇长孙。可朱允炆如何敌得过他久经沙场的几位叔父们呢?
虽然自己老成持重,但毕竟总会有驾鹤西去的一天,到时候且不说那帮子如狼似虎的藩王还掌握着大明精锐的边军,就连开国老臣也是自己文弱的孙儿皇帝所无法掌控的。干脆,朱元璋在晚年兴起大狱,胡惟庸、李善长等功高震主的老臣被处死,即便是自己即将驾崩,朱元璋为了稳住建文帝的政局,也下令藩王不准回京奔丧。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允炆依照遗诏,作为皇太孙继位,正式成为大明的第二位皇帝,史称惠帝。
虽然太祖皇帝在遗诏里清楚写道:“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以防各路藩王寻衅滋事。但躲得了一时却躲不过一世,朱允炆虽然很受祖父朱元璋的宠爱,但两人的脾气秉性却是截然相反的。老皇帝杀伐果断,手段强硬,但小皇帝就与始皇帝的扶苏公子一样,性格柔和,对洪武皇帝定下的高压政策不满,刚登基就在一帮毫无经验的儒生大臣的帮助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削藩!将各位叔父的护卫夺掉,藩王本人押赴京师圈禁;然后,打击朝廷的武官势力,大力提拔文臣和儒生;最后,性格犹疑不定,对待宫人过于严厉。这一系列糟糕的举措,终于迫使靖难爆发……
虽然叔父众多,但自幼追随太祖皇帝冲锋陷阵的燕王朱棣,绝对是朱允炆最放心不下的。其实为巩固皇权和维护统一,削藩是合理的,但至于如何削,就是一门很考验君臣魄力和智慧的政治谋略了。西汉景帝削藩,导致了七国之乱,日后的康熙帝也削藩,最后激起了三藩之乱,差点推翻了清朝。至于建文帝朱允炆,更是毫无见地,在方孝孺、黄子澄等一帮酸腐文人的辅佐下,朱允炆对自己的各位叔父十分刻薄,不但剥夺藩王的军队和护卫,还先后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其中,湘王不堪受辱,为保名节而举家自焚!
如此手腕的侄子,彻底激怒了原本就有夺位野心的朱棣。终于,在朝廷的步步紧逼下,燕王朱棣先装病假疯,然后暗中集结军队,以“清君侧”的名义正式起兵反对南京。建文元年七月初五,燕王率领善战的边军精锐和用计从宁王手下调拨来的蒙古朵颜三卫骑兵,接连击败朝廷的兵马。因为建文帝对武将的打压和猜忌,使得前线一再失利。不仅如此,优柔寡断的建文帝还下令不能伤害皇叔朱棣,“毋使朕有杀叔父名。就这样,官军曾有多次反击的机会,但朱棣偏独自压阵,使得将士们不敢对皇叔追击,让燕军顺利逃脱。
由于无将可用,身边的黄子澄等人又接连贻误军机,最后使得官军一败涂地,甚至连皇宫里的太监都倒向了燕王。无奈,燕军顺着大运河南下,攻破南京。据传,在燕军进城时,建文帝举家自焚殉国。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六月十七日,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太宗。百年后,嘉靖帝为了褒奖祖宗,特别把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
夺得皇位后,对于这段骨肉相残、同室操戈的不雅历史,朱棣自然是不愿意承认的。况且,侄子下落不明,仍有一大批忠于太祖的文武大臣们,天下百姓也在观望,皇家到底该怎么处理才能遮羞呢?可惜,诅咒已然无法改变。成祖朱棣首先颁布旨意,声称自己是被奸臣逼迫才起兵靖难的,只是为了保全社稷。对方孝孺、黄子澄等建文朝的文臣,在拉拢无果后被株连家族。
对于忠心尽节的旧臣,朱棣下令处决或赐自尽,这些旧臣的家属亲友也被贬,不是被发配充军流放,就是被充作奴隶和官妓,罪无可赦。对于建文一朝的各项法令、史册和文字记载,全部烧毁,并被大肆篡改。不仅把建文帝描绘成了一个不孝、荒淫的昏君,还把自己塑造成马皇后的亲生子,为自己夺位提供法统依据。仍放心不下的朱棣更是积极进取,不但在文治上编篡《永乐大典》,发展社会文化,武功上也多次率军北伐,还派遣郑和下西洋,据说便是为了找寻建文帝的下落……
由于在南京树敌众多,朱棣在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便迁都北平,改称北京。之后,朱棣继续削藩,不过更为柔和,许以高官厚赏,并放弃关外土地以赏赐有从龙功劳的蒙古朵颜三卫,以至于最后成为蒙古南下以至于满洲崛起的契机!在叔侄争斗后不久,朱棣的重孙朱祁镇和朱祁玉便又上演了一场同室操戈,使得皇家脸面更是丢尽。
靖难的牵涉太广,株连太众,直到仁宣之治后,朱棣造反带来的对国家和皇室的冲击才稍稍尘埃落定。但毕竟祖宗是成祖朱棣,所以后继的皇帝无论多么想替皇家遮掩:明仁宗和宣宗为建文君臣平反、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释放被幽禁54年的建文帝次子朱文圭,1595年10月,明神宗朱翊钧宣布恢复建文年号……
直到弘光帝彻底承认建文帝是大明的合法天子,并追谥其为“让皇帝”,定庙号“惠宗”。朝廷也给“靖难”中殉国的所有大臣平反,并多加旌表,以此希望先帝护佑大明江山。242年前的同室操戈,到现在终于划上了短暂的句号。但自古无情帝王家,南明小朝廷仍在内斗,除了弘光帝还要隆武帝和永历帝,好不热闹!大明从靖难开始,也没能逃过帝王家骨肉相残的诅咒,历史不只是成王败寇的故事,更是供后辈不断反省和深思的回响。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苏灿
参考资料:孟森《明史讲义》,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