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断舍离
今天看到《咬文嚼字》的年度十大流行语,看到“断舍离”一词,“断舍离”,出自日本杂物整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断舍离》一书。 她倡导通过“做减法”,收拾好自己居住的房屋,让自己生活在宽敞舒适自由的空间,从而寻求压力的缓解和心灵的释放。不过,国人给“断舍离”增添了新意,“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
初一看,断舍离是个新词,也是新瓶装旧酒,不过新瓶就是新瓶,包装必不可少,新词更能吸引人的眼球,老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收拾整理等老词,是激不起人的胃口的,所以妓女被称为“嫩模”或“绿茶”,衙内被呼为“官二代”,这都是有原因的。然而,也有历久弥香,更可能是沉渣泛起的,那就是国学。
中国的国学
现在中华民族要复兴了,很多民众和学者都开始怀恋那些旧时光了。人,是很容易沉迷于旧时光的,多是人的选择性遗忘。60后,70后又开始记惦文革和上山下乡的年代了,认为那是一个好时代,大家热火朝天,团结一致的做事,虽然大多是荒唐和效率底下的事情,土法炼钢、施肥浇田。王小波在文中写过,队里的人把猪圈里新上的泥都拉到田里,让猪都很诧异。不过这些事情,大家都会忘记的,这是人的天性使然。莫说别人,我总梦见高中读书做题时的快乐,其实那不过是教育对花季雨季心灵的扼杀而已。本应当自由成长的年龄却被当成了考试机器。
还有的人想的更远,就是要复兴国学。
国学是个大词,我至今也没搞明白这个词到底包括什么,维基百科说国学是中学、中国学,中国传统学术体系的总称。“国学”一词流行于晚清、民国以后,与“西学”相对。看来这个词包含的内容挺多的,孔子,老子,墨子,孙子,鬼谷子等诸子百家应该少不了,《论语》、《道德经》、《墨子》、《孙子兵法》、《鬼谷子》等书籍也开始热卖,于丹、曾仕强等所谓的学者大师也欣欣然登台做法,把圣人的话语和时下的弊端拼盘,炒个回锅肉。更有私塾大兴,让新世纪的孩子重新回到死记硬背的科举时代,希图大到能培养国学大师,摇头晃脑,知道茴香豆的四种写法;至不济也能小到健全了人格,树立了道德。
对此我知能感到悲哀。一是为家长们悲哀,或许连他们自己也没有完整的看过一本国学书吧,就道听途说过寄希望于国学,这和前几年疯狂的英语热是一个道理,和求神拜佛也没什么区别。国人总是希望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比如辛辛苦苦打江山、勤勤恳恳设计完美制度的秦始皇,累倒一个人,幸福千万子孙。 二是为中国的教育悲哀,不知道是老师不行了,还是教育部门不行了。老师们不断爆出性侵和体罚丑闻,有教过父母教孩子的老教师,也有幼儿园老师及老公,孩子上学也要给老师交保护费。教育部门也迷茫,修改教材,或调整,或阉割,只逼的家长们开始翻箱底,找民国的课本,又或者直接国外高考,又或者捯饬国学。
国学,到底应该怎么办
近日看李零的《丧家狗——我读》, 看到作者把孔子从圣人还原到人,把孔子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的努力。远远的古人仿佛戏台上的人物,画了一层又一层的油彩,被脸谱化,被简单化。说实话,这是民众的需要,因为在大众群体里,简单的事物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不过,简单常常掩盖真理。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国学?
国学要看原著,百闻不如一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焦裕禄有句话说的好“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看原著能让我们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作者,这是什么样的书。原著看不懂怎么办?可以参照注释看。看完原著,你才有自己的看法。另外,自己没兴趣看,就不要逼着孩子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送给这些家长们。
不要道听途说,不要寄希望一个事物能改变一切。国际歌里说的好,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只能靠我们自己。不要希望孩子背几本《三字经》或《二十四孝》就能乖乖听话,上孝下悌,父母老师们以身作者才是根本,还是那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师自己都能昧着良心收保护费,就不要大言不惭地要求孩子热爱祖国,忠于人民。
希望的话
中华民族复兴不是国学复兴,国学只是些老旧的学问,传统中也好的,这所谓的“好”也即是能跟上时代,切合我们现在社会实际的,再提女子三从四德跟裹小脚没什么区别,让孩子中庸谦虚就是在培养他们的虚伪,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创造我们自己的时代,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时代,不符合我们时代的东西就彻底的断舍离吧,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