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于丹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下过,有人说她是位优秀的学者,而有人则表示她不过是一位喜欢自我炒作的国学鸡汤文作者罢了,朱维铮更是指着鼻子骂于丹是位徒有虚名的学者,她根本什么都不懂。
那么真实的于丹究竟是怎样的呢?就让我来为大家揭露于丹老师的真实世界吧。
《论语》令国学大师于丹一炮而红,其背后的真相令人唏嘘
说起于丹的成名史,必然离不开一本古籍,那就是《论语》。于丹刚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正是由于她对《论语》这本书通俗化的解读。
在做客百家讲坛时,有不少的学者都纷纷对于丹解读下的《论语》起了兴趣,例如知名北大教授葛晓音就曾经称赞于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国学大师。
互联网上的许多粉丝们甚至将于丹捧上了神坛,在粉丝的追捧下于丹乘胜追击,加紧了出书的步伐,连着几年出版了十几本,夹着些国风的鸡汤文就这样成为了她的写作风格。
在2007年的时候于丹甚至一跃登上了中国的作家富豪榜,她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甚至成为了综艺节目里的常客,在演讲、授课、出书、综艺等多个领域齐开放。
但是近些年于丹为什么不火了呢?
这一点从她的支持者占比上就可以看出答案,在于丹的追随者中,来自互联网的粉丝们独占鳌头,而相关领域的专家们支持她的却少之又少,甚至大部分对她不屑一顾。
单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出,于丹在她所发表的言论和所出版的书籍当中并没有起到多少的研究价值,更多的还是吸引大众传媒关注的鸡汤属性。
其实于丹最初能够从《百家讲坛》中的无数教授老师中脱颖而出,所依仗的也并非是虚名,而是于丹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的身份。
再加上在那个盛行“美国梦”的时代,国学这个领域反而成为了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空白版块,在不少的年轻人都向往着外国文化从而忽视我们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时,有了一位像于丹这样看似博学的老师站出来为他们讲解国学经典,重拾国粹精华,大众自然会将于丹的著作奉为经典。
简而言之,于丹的顺利走红,所依仗的其实是时代所带给她的“红利”,拥有时代“红利”无可厚非,但是固步自封不求进步只图赚快钱就相当于是一种灾难了,若是她能够趁着时代的红利期好好地沉淀知识,在历史领域深耕,也未必会沦落到如今消声灭迹的地步。
于丹在将自己讲解《论语》的系列书籍顺利出版后,销量直接攻破了450万册,虽然凭借着时代的东风,有越来越多的人群注意到了于丹的存在,钱是让于丹赚了不少,但是业界对于丹的学术水平的争议就一直没停止过。
学者朱维铮就曾经批评过于丹对《论语》系列解读的书籍,朱维铮直接扬言于丹的作品是“四不像”,她根本什么都不懂。朱维铮次此举直白地表达了对于丹浅薄观点的不屑一顾,更是激起了学术界对于丹此人的关注,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站队,就于丹的解读书籍发表自己的观点。
紧接着学者徐晋如也就着于丹的《论语心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徐晋如直言:“孔子看了想打人!”徐晋如仅仅用这一句话表达出了自己对于丹亵渎孔子经典著作的愤懑。
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就有那么的不堪吗?
事实上于丹的著作中确实有“图省事”和“胡编乱造”的存在,在于丹著作中有些引用孔子的原话,在经过查证后孔子根本就没说过,这完全是于丹根据《论语》原著自己衍生出的内容,虽然这些内容不可谓不深刻,但是确实是起到了误人子弟的反作用。
除此之外,在于丹在著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古语用词上的不恰当,对于普通话盛行的当今,对文言文的固有词汇不了解是正常的。
但是在对古典文学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还执意要出书圈钱,这未免有些不厚道了,毕竟愿意购买于丹解读系列的大部分读者都是没有看过《论语》原著的。
他们愿意为于丹买账也是看在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光环”上,于丹的解读水平与否直接影响到了读者们对《论语》一书的认知水平,如果传播经典文学的媒介在于丹这里出现了问题,这对于大众来说将是一场莫大的灾难。
因此在各种质疑的声音纷至沓来之后,被捧上神坛的于丹最后也不得不在众人的怒骂中退下神坛。
于丹的著作被质疑是小学生水准,面临“口碑危机”
有人甚至表示于丹的《论语心得》是小学生水平,甚至对于丹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身份存疑,但是事实上于丹的高学历背景是不掺假的。
于丹长着一张充满亲和力的脸,在媒体的镜头下也总是以微笑示人,以至于有许多人都忽略了她的真实年纪,误以为她是位年龄和自己所差无几的大姐姐,但是实际上于丹却是位六零后,今年应该快六十岁了,年龄因素可能是她近些年来鲜少在媒体前露面的原因之一。
在于丹出生的那个年代,想要考上大学是非常困难的,可是就算高考的考题出的非常难,于丹也还是考上了当时的北京联合大学,成为了国家毕业就包分配的高材生。
于丹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除了自身的聪明努力之外,也离不开家庭对她的支持。于丹的父母都是那个时代少有的知识分子,于丹日后会走向国学的这条路,想必也少不了父母从小为她种下的国学种子。
但是于丹此人着实不好评说,尤其是在看到她出名后的表现后,有不少于丹曾经的粉丝都表示于丹“飘了”。
2008年的时候陕西某高校邀请于丹去演讲,直接开出了两小时二十五万的超高酬劳,没曾想于丹却还是不满意,最后双方也没能谈拢。
后来于丹在成名后还一脚踢开了自己的昔日好友,孔子的后人孔健先生。在书写《论语心得》的时候于丹曾多次就相关内容向好友孔健求证,无论问题有多么地晦涩,孔健都会一一地耐心解答。
孔健先生也一直以为彼此之间是朋友的关系,可是令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是,功成名就后的于丹竟然会一纸状书将他告上公堂。
于丹背刺好友孔健的此举让她的朋友和一众粉丝们都纷纷看透了她隐藏在高级知识分子的华美外衣下真实的商业属性,这样的双面人形象令她的一众粉丝们大呼失望。
于丹身中名利之“毒”无法自拔,北师大校方失望解聘
可能名利也是一种无形的“毒药”吧,于丹在小有名气之后就变得不再收敛脾气,时常对找她来探讨学术问题的学生们失去耐心,敷衍了事。
对于这一点聘用她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校方都是看在眼里的,忍着不说,只是希望能给她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怎料于丹非但不珍惜,还在放纵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2012年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于丹针对着自己并不了解的昆曲领域大放厥词,直接把学生们当作傻子,开启了胡言乱语的模式。
可是北大的学生可不会惯着她,成群结队的学生们直接站起来怒斥她的观点浅薄。就这样,一向热衷于伪装大师的于丹被火眼金睛的北大学生们一眼看穿后轰出了会场。
在历经此次事件后,于丹的风评受害,北京师范大学对这个利用大众的无知一心想赚快钱的“伪大师”提出了解聘。
于丹这些年忙着圈钱,又是写书又是开讲座的,甚至还跑去了法国巴黎面对着一众外国友人宣扬国学文化,却唯独忘记了教书育人才是自己作为高校教授的本职工作。
打铁还需自身热,作为一名研究学者想要一直保持好的名声还得要把研究落到实处,不能弃本逐末,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有真才实学才是正道。就像易中天、蒙曼这样的学者们之所以能够在我国的历史领域长青,靠的就是夜以继日的研究学习。
正是因为学术界的大师们都明白想要在自己研究领域做出成绩并且被大众认可有多么的艰难,所以学者们才会格外地看不上像于丹这样“半桶水”还出来圈钱的人。
而这些对于丹的口诛笔伐也并非是空穴来风,作为一名学者疯狂出书远没有沉下心做研究来得重要。顾此失彼,想要赚快钱用粗制滥造的作品来敷衍读者,就会造成名气被消耗后一蹶不振的惨烈后果。
因此,如果于丹还想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重新获得大众的喜爱,还得请她拿出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新作品才能堵住大众的悠悠之口。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