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见贤思齐
【名言】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第四》
【要义】
思齐,希望和贤者相等,即向贤者看齐,做贤者所为的好事。自省,自我反省,即反思自己,看看有无不贤者的坏毛病。意思是,孔子说:“看见贤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孔子虽伤感于社会的变乱与人心不一占,但始终相信普通人与贤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各自的道德修养上,认为人们只要能够加强内心修 炼和培养,就一定可以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所以他对人生一直充满了乐观的精神。
孔子还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就是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看见一个道德、学问有修养的贤者,就要追求上进,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以之为镜鉴,反思自己的错误。这样不断进步,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故事】
一天,子夏读完书来见孔子,颜回正坐在孔子旁边。子夏按捺不住读书后的兴奋心情,对孔子说:“先生,我刚刚读完这些书,心情很舒畅。”
孔子看见子夏高兴的样子,问道:“你可以谈谈读书的感想吗?”
这正是子夏想要做的事情,他说:“当然可以。书对于事物来说,就像太阳和月亮的光芒一般明亮,像星星一样丰富多彩。书中有尧舜伟大的道德,有夏禹、商汤、周文王高尚的礼仪。我从先生那里学到的,铭记在心中永远不敢忘记。虽然住在茅草屋里,我弹琴唱歌以颂扬先生的人格和理想。有朋友来,我快乐;没有朋友来,我也快乐。我已经能够发奋读书,修养人格,达到忘记吃饭的境地了。《诗经》上说:“根横木做门框,房子虽破能住下。泉水哗哗流淌,清水也能填饥肠。”
子夏说完便看着孔子,他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赞。不料孔子的脸色一下一子变了,显得非常生气。他正在纳闷,孔子开口说道:“我的学生开始鸿篇大论地谈论书了!”子夏见老师真的生气了,恭立在一旁不敢说话。
孔子怒气未消地说:“你只见其表,未见其里。”颜回问道:“先生,农面的东西已经看见,里面又有什么东西呢?”
孔子说:“看见了门,不进到里面去,怎能知道深藏的奥妙呢?进到门中再探询深藏着的奥妙就不难了。我孔丘曾经尽心竭力,现在已经进入门中,就像来到了险峻的大山之中,前面有耸立的悬崖,后来有深不可测的山谷,那里的风光奇妙无比。”
颜回和子夏听后对视片刻。颜回说:“只见到门,而不深入到里边,不能知道那里面深藏着的精微奥妙啊。”子夏向孔子深施礼说产先生的话,弟 子受益匪浅,我当专心深入学问的大门之中,探询事物的精微奥妙之所在。”
后来,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对大夫们说:“护贡比他的老师仲尼还要强些。”
有人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房屋的围墙作个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谁都可以站在墙外看见里面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却有好几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见他里而的宗庙建筑的雄伟、房屋的多种多样。能够找着大门的人或许不多吧。叔孙武叔先生那么说,不也很自然吗?”
陈子禽对子贡说:“您是十分谦恭、客气的,仲尼怎么能比你还强呢?”子贡回答道:“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他的聪明,也可以表现出他的无知,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我老师是没有人可以赶上的,就像不能用梯子爬上青天一样。我的老师如果当上诸侯或卿大夫,他要老百姓立足社会,老百姓就会立足于社会:他引导老百姓前进,老百姓就会跟着走;他安抚百姓,老百姓就会自动归顺;他要动员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同心协力。他生得光荣,死得可惜,怎么能够被别人赶上呢?”
【篇二】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作者背景】
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注词释义】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浦州(今山西永济)西南的黄河边上。
尽:落下。
欲:想。
穷:尽。
更:再。
【古诗今译】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名句赏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那是一个日落的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渐渐西沉;而黄河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滚滚地向大海奔去。诗的前两句一写天空,一写河流,有静有动,从大处写起,笔笔入神,真是景象壮阔,气势不凡。诗写到这里,虽只两句,似乎笔力已尽。谁想作者却又翻空出奇,把读者带入更高的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并不满足于对眼前景物的流连,还想探究更远的景色,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
【篇三】知之、好之不如乐之
【名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第六》
【要义】
意思是,孔子说:“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从事它为快乐的人。”
孔子认为,在学习中,人们仅仅是有日标地追求,还不如从中得到心理满足效果好;得到心理满足,又不如对学习、工作感到强烈兴趣效果好。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可以通过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调动学习的巨大积极性和潜力。
仅仅懂得学问、道理,却不能从心中喜欢它,说明学得不够深入、透彻。在学习时,如果将学习看成是“苦学”、“困学”,那么即使对书本倒背如流、对道理讲得清楚明白,仍然没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乐趣。而如果心里喜欢,却不去身体力行,从实践中感受到愉悦、快乐,那么这种喜爱也不深刻。叶公好龙,嘴里说自己如何如何喜欢,可真龙来了,却吓得要死。
在这里,“之”不仅是指学习,也指儒家所追求的仁义之道。孔子表面上说的是学习之道,实际上是在讲如何遵循仁之道。对于儒家学说,要了解其内容并不难,但要从内心培养对这种仁道精神的喜爱之情,却不容易做到,至于要亲自去实践就更难做到了。所以孔子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好之、乐之”,从内心去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品格。如果具有很高的境界,那实行仁道自然就如高屋建领二般容易了。所以孔子循循善诱地教导人们,要始终自强不息,追求更高的境界。
【故事】
管宁是三国时学者,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是春秋时期政治家齐相管仲的后代,以操守淡泊著称。他身高八尺,相貌不错,但家里很穷,而且他十六岁时就死了父亲,亲戚朋友可怜他同情他,赠送了许多财物让他葬父,可是管宁一文不取,只凭借自己的真实财力安葬了父亲。对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来说,这是很难得的品质了。
东汉末年,政治腐 败,战乱频仍。管宁离家游学,潜心读书,结交了几个后来很的学友,一个是年长他一岁的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华歆(字子鱼),一个叫邴原。三个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为一条 龙,华歆是龙头,邮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他们最尊敬的大学者是当时的陈仲弓,}冻仲弓的品德、学识行为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
管宁性情恬淡,沉默寡一言。华歆好动健谈,喜欢访朋会友,善于多方交际,内心深处则是热衷于功名利禄。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免不了谈古论今,抒发各自的人生抱负。华歆总是喜欢评说古来将相王侯的事业和地位,一副垂涎三尺的神气,并且十分羡慕管宁的家世。管宁则不以为然,谈到这种话题时,他总是拍拍书本,又指指屋后的菜地,那意思是:身处乱一世,我不能治国安民,只要能够读书和劳动,就别无所求了。
但是,龙头华歆和龙尾管宁之间曾发生过一件的绝交事件,后人称之为“管宁割席”。当时他们求学的时候,常常是边读书,一边劳动,正是所谓的知行合二,并不是一味读死书的书呆子。有一天,管宁和华歆来到屋后的菜园锄地,说来也巧了,菜地里头竟有一块前人埋藏的黄金,锄着锄着,黄金就被管宁的锄头翻腾出来了。
金子谁不喜欢呀!但是华歌、管宁这样的人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除人性中的贪念,见了意外的财物不能动心,平时也以此相标榜。所以这时候,管宁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砖石、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边了。华歆在后边锄,过了刻也见了,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心里头不忍,还是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管宁锄到地头了,回头招呼华歆,见他还在那儿怔神,又招呼了一声,他才懒洋洋地拾起了锄头。管宁见此情景,不由地皱起了眉头。这件事说明,华歆的修为和管宁比要差着一截。
管宁与华歆经常同坐在一张宽大的芦席上读书。门前有时经过坐着豪华车子、身着华丽衣服的大官,后面跟随着持戈的
卫上和骑马的侍从,前呼后拥,耀武扬威。每到这时,管宁充耳不闻,照旧读书;华歆就坐不住、沉不住气了,放下书本,跑到屋外街上,挤进围观的人群里仰视,对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回来后,他也不继续读书,而是赞叹不已地对管宁描绘“车干冕者”高贵堂皇的仪容。管宁劝阻华歆:我们是读书、做学问,不必去仰慕那些高 官厚禄的人!
有一天,门前又行进•列朝廷重臣的车队。华歌自然又像往常一样,出门观看去了。回转时,却大为惊诧:管宁竟用刀子把芦席割为两截,自己独坐二截用心读书。
华歌不解地问:“幼安,你为什么要把席子割为两截,你我不是从来都同坐二席吗?”管宁缓缓地合上书本,一字一句地说:“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我怎么能与不是自己朋友的人同坐二席呢?”说罢,管宁背过身去,拿起书本,再也不理会华歆了。管宁的割席,毋宁说是绝交,不如说是劝诫,希望华歆不要改了初衷。
从此以后,两个年轻的朋友便分道扬镳了:管宁潜心读书,成为德高望重的学问家;华歆却二头扎进名利场中,先事孙权,后投曹操,趋炎附势,不择手段,为帮助曹氏父子剪除政敌充当打手。华歆曾经带领五百甲兵入宫捉拿伏皇后。曹王废献帝自立时,华歆更为活跃,他按剑指着汉献帝厉声斥责,并将其赶出京城。后来华歆官拜司寇,终于达到了青云直上的目的,但是却一直为世人所不齿。
后来,管宁避居辽东,当地的人感念他的贤德,服从他的教化,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大家和睦共处,安居乐业。管宁回乡后,魏文帝就下诏封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决推辞,说自己老了,实在没有什么才能,要求皇帝放过他。可是皇帝偏偏不肯放过他。魏文帝死后,魏明帝又多次征召他,华歆王朗、陈群等朝中大臣更是反复地推荐管宁,华歆还提出把自已的太尉之位让于管宁。管宁呢,则是一律推辞,到死也没有答应出仕。
华歆看重管宁的学识,也曾上书举荐他担任要职。管宁听说后,淡淡地一笑,说:子鱼本来就是很想做官的。他追求地位和权势,而我无意功名利禄,原就不是一路人。这也是当初我为什么与他由同席而坐到割席分坐的缘故吧!世人都赞佩管宁的操守,鄙薄华歆之所为,而且认为他俩的分歧一早在拾金之时就已露端倪了。
后人有诗叹华歆曰:“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管宁在辽东时,常戴白帽,坐卧一楼,足不履地,终身不肯仕魏,又有诗赞管宁曰:“辽东传有管宁楼,人去楼空名独留。笑杀子鱼贪富贵,岂如白中冒自风流。”
发表评论